李志兴 韩杰
摘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路径研究具有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物教学;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2020年教育部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性质: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而重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纲要》指出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区域特色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开发多种劳动教育路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生物课堂中包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本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点,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生物原理应用、生物科学家故事熏陶、生物学相关职业启蒙、生物科学技术引领等路径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1.生物原理应用:如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如何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呢?学生通过比较玉米等农作物的合理密植、种植过稀和种植过密的产量不同,理解合理密植的意义。现代化温室蔬菜种植时进行通风换气,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提高蔬菜产量;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理解农业生产上及时松土,涝灾时及时排水,目的是保证植物的根得到充足的氧,使根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而储藏粮食和新鲜果蔬时,要想办法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所以要采取保持低温、干燥或降低氧浓度等方法;学习生物的遗传变异后,知道应用遗传和变异原理来培育生物新品种的方法,如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也可将优质的动物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改良出生长快、品质好的优良品种。
2.生物科学家故事熏陶:课本中列举了很多世界著名生物科学家的故事,如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王应睐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用一生去观察的法布尔、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弗莱明与青霉素、血液循环的发现、巴普洛夫与条件反射、孟德尔与遗传定律、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思想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辛勤劳动的感人事迹,都是劳动教育的典型事例。通过生物科学家故事熏陶,使学生感悟到生物学的每次重大发现和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都是科学家们勤奋劳动和艰苦探索的历程,使学生树立尊重、热爱、崇尚劳动的科学态度。
3.生物学相关职业启蒙:初中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之一是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而生物课本中介绍了许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如农业技术员与绿色证书、标本员、大地的美容师—园艺师、医疗救护员、营养师、驯兽师等,通过了解这些职业,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观念,形成初步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
4.生物科学技术引领:课本中的多种生物科学技术,如克隆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造血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发酵技术、心脏搭桥与心脏支架手术、血液透析和肾移植、能吃二氧化碳的概念车、生物防治技术、探索地球外的生物等,这些生物技术让学生能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的新变化,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激发创新创造意识。
二、在探究實验中渗透劳动教育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探究实验是获取生物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创新意识,形成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观念。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为让学生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先让学生去调查和收集资料,播种前后都需要做哪些工作?为什么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花生等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覆盖地膜?为什么玉米在播种前要浸种?还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为什么播种前往往要翻土?通过调查和思考,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让学生自己制订出初步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分组讨论,修改完善探究计划。按照计划动手制作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定期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并填写表格。实验结束后小组对探究过程、探究结果和探究结论进行讨论交流。如果本组的探究结果与别的小组不一致,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利用课外时间再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实验,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迁移的同时培养了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1.制作叶脉书签:让学生亲自采集树叶、亲手制作一个脉络清晰、色彩美丽的叶脉书签。为了增加所制作书签的艺术性,除按上述步骤外,还可以把制好的书签剪成各种形状,如宝塔、小熊猫、米老鼠等,也可以在一个书签中用笔画上好看的图案,染上不同的颜色。
2.采集、制作生物标本: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标本制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课外走进大自然,利用标本采集工具自己采集动物或植物,亲手制作动植物标本,在课上进行展示,并形成实践报告进行交流。
3.种植、观察植物一生:同学们一起在花盆中或生物园里种下一种植物的种子。在播种前,首先要了解这种植物的习性和栽培管理措施。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过程中,要精心管理,比如适时适量浇水和施肥,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等。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一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4.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学生分组仔细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上网查找各种优美校园设计图片或到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园林、园艺设计资料,吸收借鉴优秀设计方案,也可向园艺工人请教。经过小组讨论,充分利用电脑信息技术,最终设计出校园平面图,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5.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如参加当地的“植树节”活动、参加社区绿化活动、认领一棵树或一片草坪,精心管理和养护,如适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将自己参加绿化活动的经历和感受写成短文,在班上展示,并与同学交流。
6.制作发酵食品: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运用生物课上学过的发酵食品制作知识,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一种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馒头、腐乳或甜酱等。
7.废物再利用:日常生活中,启发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合理地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制作创意作品。如利用易拉罐制作飞机模型;利用吸管、废旧光盘等制作自行车模型等。这样不仅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美化生活,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8.模拟骨折的急救:发生骨折后,用简单有效的方法紧急救助,使伤员能安全、迅速地转移到附近医院救治。学生4~5人一组,分工合作,模拟骨折后的急救,初步学会急救的方法。
9.制作简单的生物模型:教师鼓励学生课外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简易工具和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生物模型,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和创新创造意识。如利用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的毛线、塑料管、透明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制作简易的肾单位模型;利用彩色橡皮泥、白纸等制作各种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利用塑料飲料瓶、吸管、小气球、胶带、橡皮膜等制作呼吸运动模型等。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总之,作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学校和教师更应勇于探索实施劳动教育具体路径,利用学科优势,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劳动教育具有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中小学德育,2020(08).
基金资助: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指向劳动素养的初中主题活动教学策略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20JXY29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第十五中学,山东 淄博25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