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小刚
急性阑尾炎属于常见外科疾病,发病较为迅速,在短时间内会出现肠道组织感染,从而产生阑尾脓肿、腹膜炎以及化脓性静脉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以及生活工作[1]。急性阑尾炎分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穿孔性阑尾炎,引发因素和影响存在不同。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有助于救治,通常选择影像学对其实施诊断,对患者阑尾组织情况进行观察,确定后续治疗[2]。CT和彩超为临床常用检测方法,能够对患者的组织器官病变情况进行探查。此次研究分析CT影像诊断在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此次研究抽取10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入选患者均通过病理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儿入院日期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60例患儿为男性,40例患儿为女性,年龄最小者为5岁,年龄最大者为13岁,平均年龄(7.5±1.1)岁。
纳入[3]:入选患者入院后检查其症状表现、影像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入选患者手术前并未患有凝血异常或者肝肾异常;入选患者具有良好的认知,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排除[4]:如果患者患有全身感染或者局部感染需要予以排除;如果患者患有脏器功能异常和恶性肿瘤需要予以排除;如果患者患有精神疾病和认知异常需要予以排除。
100例患者进行CT和彩色超声检测,方法如下:①CT检测。采用飞利浦16排CT,设置层厚3mm,设置螺距0.984,设置电压120kV,设置矩阵512×512,设置电流210mAs,患者采用仰卧位,通过铅服对非检测位置予以遮盖,将检测辐射量减少,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吸气并确保屏息状态,多切面扫查患者的右下腹位置,完成扫描后获取相关诊断数据后进行诊断。②B超检查。B超检查设备为飞利浦EPIQ7彩超仪,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前需要告知患者将膀胱排空,选择仰卧位,通过高频探头高压检查麦氏点,如并未发现阑尾需要探查至盲肠外侧、下段以及后位阑尾,如果患者由于自身原因显示不清可采用低频探头实施扫描,设置探头频率为完成扫描获取相关诊断数据后进行诊断。
对比疾病诊断符合率,即坏疽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而后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
文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在进行计算以及整理时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为诊断正确率以及诊断效能的数据表现形式,检验选择卡方,如组间数据经对比后差异显著且P<0.05,说明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研究病理结果显示,15例患者为坏疽性阑尾炎,25例患者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40例患者为单纯性阑尾炎,20例患者为阑尾周围脓肿,CT诊断正确率为92%,B超诊断正确率为80%,对比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诊断正确率
CT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和97%,B超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和86%,对比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n%)
阑尾又称蚓突,在人体腹部右下方位置,是一条细弯盲管,连接盲肠,远端游离且闭锁,活动范围较广,活动规律按照个人身体情况而定,无明显活动规律。急性阑尾炎为临床急腹症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在急腹症发病率中约占25%,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机体右下腹疼痛,固定点压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在治疗不及时情况下,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对该疾病治疗除少量黏膜水肿患者可保守治疗外,临床治疗阑尾炎主要手术方法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放阑尾切除术[5]。随着微创技术水平的完善,大部分医院均已开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由于此治疗方法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创伤,且病情恢复较快,是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对患者实施阑尾炎切除时因为相关因素产生的影响,即患者免疫能力降低、手术时未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以及手术时间等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其中包含腹泻、门静脉炎以及腹腔残余脓肿等,为此需要对其及时诊断,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6]。
B超检查过程中操作方便,同时价格较低,在影像学角度进行分析可知,患者采用B超检查时,其主要表现为阑尾壁加厚、扩张血管、增加直径、转变壁层次以及加强周围脂肪回声。然而B超在对急性阑尾炎进行诊断过程中会出现局限性,其中包含女性、肥胖人群以及儿童,如果腹腔积气或者占位性病变,会对检查正确度产生影响,同时因为相关因素会损失超声波,对图像表象产生影响。并且给B超检查时存在主观性,单纯通过B超医生对患者进行即时诊断,因为患者认知水平和实践等因素,会出现漏诊以及误诊等现象[7]。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将患者腹腔变化进行呈现,同时将其他脏器病变排除。CT对急性阑尾炎进行诊断时主要表现为加厚阑尾壁、阑尾肿胀以及边缘粗糙等,同时阑尾腔内会产生不连续气体。有学者通过研究后认为急性阑尾炎影像学表现更加倾向阑尾腔内会产生不连续气体特征,特别是混合气体征象,阑尾周围脂肪条征象是诊断主要依据。并且CT检查图较为明确,不需要对患者腹部进行按压,可防止因为按压产生的误诊以及漏诊[8]。CT检查过程中虽然医生同样会出现主观诊断,但是因为图像为客观存在,进行会诊后可有效降低漏诊率以及误诊率。与此同时CT检查可呈现任意角度阑尾,可观察阑尾形态、位置以及空间走向,有助于发现盲肠周围以及肠梗阻等。
正常儿童阑尾可有多种CT表现,其大小、位置和形态变化较大。一般阑尾位于回盲部的后方,回盲瓣下1-4cm。随着回盲部的运动,个别阑尾也可位于回盲部的侧方。阑尾的形态一般呈屈曲状。成年人阑尾炎的CT诊断准确率为98%,相差甚远。这可能与儿童腹膜脂肪含量少,阑尾显示率低有关。根据Grayson等对120例正常儿童腹膜脂肪含量与阑尾显示率的研究发现;正常儿童阑尾的显示率与腹膜脂肪的含量有明显关系例。其次,儿童急性阑尾炎的某些CT表现与正常阑尾表现相重叠,例如正常阑尾内径最大可达10mm,而有些阑尾炎患者,特别是有穿孔性阑尾炎时其内径很少达到10mm。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进行CT诊断正确率为92%,进行B超诊断正确率为80%,同时CT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和97%,B超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和86%,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在进行临床诊断中选择CT诊断率较高,可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可在基层医院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