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
摘要:对于说理性文章的教学,教师应在“言”与“意”之间寻得良好的契合点,让语言与思维共舞,使说理性 散文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最大效用。
关键词:说理性文章;思维品质;契合点
怀特海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 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 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学 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发展,语文教学有着独当之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它们本就密不 可分。但在大多的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呈现出重语言而轻 思维的现象。对于语文教学,我们应该、也完全可以走得 更深一些,走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处去。
一、依托情境,发展思维的辨证性
《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描写了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 谷中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长满各类树木,两个旅行者通 过仔细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一因为雪松懂得弯曲才不 被大雪摧毁。如何依托文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雪松的 “弯曲”,是能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思 维的关键。
【案例1】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 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 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舊保持着苍 翠挺拔的身姿。”
师:读着这段话,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境?
生:我看到雪松开始向下弯曲,让积雪滑落,然后又 反弹回来。
师:你看到了松树"弯曲”。(转向其他同学)你们 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是呀!在大雪的重压下,那松树渐渐支撑不住, 我们分明地看到它一点点地向下弯曲。这似乎不是我们印 象中挺拔的雪松,也不是陈毅元帅笔下“大雪压青松,青 松挺且直”的景象。傲霜斗雪的松树竟然弯曲了下去,你 怎么看?
生: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当时雪太大了。
师:是呀!层层的雪甚至已经将一旁的柘、柏、女 贞的枝丫压断了。
生:我也认为雪松"弯曲"一下是可以理解的,傲 霜斗雪需要挺拔的气概,也需要有计谋。
师:你认为雪松的“弯曲",可以理解为一种“计 谋",一种"谋略”,是吗?为什么这么理解?
生:因为东坡上最后只有雪松生存下来了,其他树 都被雪压断了。雪松是最后的胜利者。
师:对,雪松最后是胜利了,但它的"弯曲"不是 已经向大雪屈服了吗?请你们再细读文章,让我们在具 体的情境中再来推敲推敲雪松的"弯曲"。
生,我在课文里发现雪松是“待压力减轻“,就"立 即反弹”过来,说明雪松不是真的屈服,只是暂时的,它 最后还是要反弹回来的。
师:你把文章描述的情境还原得^常细腻。一个“立 即反弹",让你理解了雪松的真正目的。妙!能把你的 理解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觉得雪松这是在以退为进。弯曲并不是屈服, 相反,是为了反击,为了胜利。
师:好一个"以退为进”!这让我不由想到另一种 可能。如果压力减轻了,而雪松却依旧弯曲着,没有反 弹回来,你又怎么看它的"弯曲” ?
生:如果这样的话,雪松就真的是屈服了,放弃了。 师:也就是说,我们评论的标准不是它一时的表现, 更看重的是它最终的目的。这么说来,雪松的这一"弯”,还真是有谋略、有智慧的一"弯”。看来,我 们在做出评价时,还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弯曲” 一 词,细读课文,还原情境,辨析了雪松的"弯曲"。
按人们的惯性思维,宁折不弯是英雄必备的品质,松 树又是傲霜斗雪的典型。怎么来理解文中雪松的“弯曲", 对于领悟这篇课文蕴含的哲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将这个 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并引导他们细读文章,到具体情境中 去体会。这就使学生的思辨有了具体的立足点,学会就事 而论,避免空谈。学生很敏锐地在文中发现了 '‘待压力减 轻”"立即反弹”"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等词句。 无疑,雪松是胜利者,而“待压力减轻”“立即反弹”则 是它获胜的重要原因。至此,学生便不难理解此处的"弯 曲”,非屈服的"弯曲",非毁灭的"弯曲",恰好相反, 是以退为进,是智慧的一“弯”。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 思辨引入更深处。如果"待压力减轻”,雪松没有"立即 反弹”,又该如何理解那"弯曲” ?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 具体情境,抓住事物的本质,辩证地分析问题。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教师紧扣语言文字组织教学,引 发学生思辨。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发展了思维,掌 握了如何结合具体情况,辨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二、依托事例,发展思维的缜密性
说理性散文为了说明道理,通常会以具体事例来进行 说明。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重视这些事例,往往精讲 精读,务必使学生读出其中的"语文”滋味。语文课上学 习语言文字,自然无可厚非。但说理性文章作为语文学习 的教材存在,仅品词析句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能抓住说理 性散文的特征,引导学生体会其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观 点的缜密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无裨益。
《谈礼貌》是一篇典型的说理文。作者选用三个事例,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证极其严密。
【案例2】
师:学完这三个事例,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作 者要和大家谈谈礼貌,举个例子说说便行了,为什么要谈 三个事例,去掉一两个行吗?
生:我觉得不行。这三个事例不是一模一样的,有古 代的,有现代的,还有名人的。
师:对,这三个事例的时间不同、人物身份不同,可 以相互补充。
生:我也觉得不可以去掉一两个,因为这三个事例说 的道理不一样。
师:哦,你是说它们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来谈礼貌, 是吗?再说具体点!
生:第一个例子是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第二个例子是说讲礼貌可以让人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第 三个例子是说讲礼貌可以体现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
师:你读得真细致!你发现了这三个事例是从不同角 度来谈论讲礼貌的意义。是呀!谈礼貌是个很大的话题, 作者为了说具体,便用三个事例从"有求于人”"冒犯于 人”“受犯于人”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这样就容易 把问题说清楚、说全面。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 要这样多角度地尽力把问题考虑全面。如果请你给同学 们谈谈阅读,你打算谈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生:我想和同学们谈两个方面。阅读可以让我们获 得很多知识,阅读还可以让我们积累很多好词好句,这 样能把作文写得更好。
师:你谈了阅读的两个重要方面:丰富课外知识, 提高写作能力。还有补充吗?
生:阅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个也 可以谈谈。
生:课文里说讲礼貌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文 化修养。我觉得阅读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谁能把刚才大家说到的几个 方面合在一起说说?
生:如果让我们来谈谈阅读,我们可以从丰富课外 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修養这几个 方面来谈。
师:对,多角度地思考,我们就可以把一个问题说 得更清楚、更全面了 。
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一性,他们在思考问 题时,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堂上,我们也 时常见到学生作答时,总喜欢抓住一点发表见解,东一 句,西一句,零零散散地回答问题,缺乏整体把握、缜 密思考。
然而,缜密的思维是需要训练的,需要教师在教学 活动中进行有效指导。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说 理性文章的文体特征,指导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出 发,用三个事例相互支撑,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这就使学生明白:我们在思考时应从各个角度出发,尽 力将问题考虑全面,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入、更缜密。接 着,教师用一个开放性很强的话题一如何来谈阅读, 请学生深入思考。有课文做例子,学生借助平时的积累, 能或多或少地谈几点自己对于阅读的认识。最后,教师 还要求学生能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的观点整合起来,全 面地谈谈阅读的作用。这是对学生思维缜密性的最好训 练。
说理性散文因其文体的特征,在表达上非常注重论 证的严密性。同样的文章还有《说勤奋》,作者也是从 不同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事例来论证。教学说理性散 文,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理性思维 的精妙与缜密,可以将这类文章的教学价值最大化,为发展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服务。
三、依托喻体,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说理性 散文通常会借助具体的形象描写,先使学生在感性上有 所认识,进而引发其理性思考。《最大的麦穗》一课, 阐述了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上,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一道理。学生限于人生体验,无 法一下子领悟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甚至对于人生的不 可倒回都体会不深。因此,借助形象的画面,可以有效 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案例3】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中苏格拉底说的话, 他对弟子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生: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摘麦地里最大的麦穗,还 要求他们只许进、不许退。
师: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好, 那看看弟子们是怎样走过这块麦地的吧!
(出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学生自读)
生:弟子们就按照苏格拉底的要求朝前走,在麦地 里挑挑拣拣,选择最大的麦穗。
师: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 般的声音:“你们巳经到头了。”同学们,读到这里, 你有没有发现苏格拉底真是位独具匠心的老师,他其实 是给弟子们做了个形象的比喻。
生:苏格拉底是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了这块麦地。
生:弟子们走在这块麦地里,就像在度过自己的一 生。
师:说得很有道理!现在你能理解苏格拉底最初给 他们提的要求吗?
生:苏格拉底让他们只许进、不许退,因为人的一 生也是这样的,时光是不可能倒流的。
生:弟子们走在麦地里,就像在度过自己的一生。 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就仿佛说他们的生命 结束了。
师:是呀!在这样一次模拟的人生中,弟子们很快 走到了尽头。他们两手空空,回头看看麦地,才如梦初 醒。
人生是个抽象的概念。时光易逝,不可逆回,珍惜 眼前最为重要。学生对这深刻的道理理解起来不免力不 从心。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抓住文中可观可感的“麦 地摘穗” 一事,首先请学生读懂苏格拉底的要求一 “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这就像一 场游戏的规则一样容易理解了。学生借助形象的比拟, 一下子可以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具象化。有这 个喻体做拐杖,便可以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抽象的人生探 索中。
《最大的麦穗》这类意蕴丰富的说理性散文,其内 核无疑是文章阐述的哲理,而其呈现于外的又必是鲜活 的具象化的事例。这才能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 这类文章不可脱离语言文字,空洞说理的教学必然是干 瘪的,不能真正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依托文中事例, 充分发挥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优势,以此为抓手发 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说理性散文时 “言”与“意”兼得。
教学说理性散文往往容易偏向两个极端,有的重视 品析词句,淡化了哲理领悟;有的重视说理讲解,忽视 了语言学习。显然,对说理性散文而言,这两种教学取 向均不是有效的。在“言”与"意”之间寻得良好的契合 点,让语言与思维共舞,才能使说理性散文为发展学生 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蔡玉琴.对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思考[J].课程· 教材·教法,2000 (07).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