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张炜强,黎广荣,郭福生,周万蓬,姜勇彪
(1.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2.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旅游地学是我国地学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立的,目前在基本理论[1-5]、方法研究[6-7]、人才培养[8-11]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运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服务于现代旅游业,发现、评价、规划和保护旅游资源,为开发旅游区提供科学依据[12-15],满足了旅游者从自然景观中求知、求美、求乐、求健的需求。旅游地学服务对象主要为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地质遗迹保护区、矿山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典型旅游地学资源集聚区,一些资源分散、面积较小的地区,特别是对地学和人文资源较丰富的偏远乡镇[16-18]的开发、利用及保护还相对薄弱。
江西省抚州市灵谷峰火山地貌、丹霞地貌地质遗迹特色显著,兼具历史文化遗址、宗教文化、现代建筑文化等人文景观,是集地质、地貌、生态、人文等科学价值于一体的地学旅游胜地[19]。近年来,虽然该市一直致力于拓展灵谷峰的旅游空间,将其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以“一路八景、一村九景、一山十景”为宗旨,形成1条集观光、休闲、娱乐和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带,但该区旅游开发仅以简单的火山岩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未充分开发利用其地学旅游资源。本文从特色地学旅游资源出发,在野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灵谷峰地质地貌景观及人文景观进行分类,采用SWOT分析法探讨该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新形势下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为类似地区旅游地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区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临川、东乡三县交界处,属于余江—浒湾火山盆地[20-21]。区内出露的变质岩基底,包括新元古代周潭岩组、南华纪洪山组和万源岩组,岩性以中-浅变质岩系为主。基底之上为一套中生代火山-沉积盖层,出露的地层为早白垩世打鼓顶组、鹅湖岭组和晚白垩世茅店组、河口组。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为火山碎屑岩类和火山熔岩类,是火山地貌的主要成景地层;茅店组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夹玄武岩,河口组为陆源碎屑岩类[22-23],是丹霞地貌的主要成景地层。中生代地层之上主要为一套新生代残坡积、冲积、冲洪积充填沉积物,出露的地层为更新世望城岗组、莲塘组、进贤组和全新世联圩组。区内东南部有早志留世万洋山序列英云闪长岩和晚侏罗世葛仙山序列二长花岗岩侵入,东北部有早白垩世安山玢岩侵入。
区内发育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其中基底断裂以EW向为主,NW向和NE向次之,盖层断裂多为基底断裂的继承性断裂或主断裂的次级断裂,以EW向、NE向和NNE向为主[24](图1)。此外,区内发育的破火山口、火山穹隆和熔岩流等火山构造[23]是形成火山地貌景观的主要因素,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与中新生代断陷(或拗陷)盆地和古近纪—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有关,受断裂、地层岩性和向心性水系控制。
1.早白垩世打鼓顶组;2.早白垩世鹅湖岭组;3.晚白垩世河口组;4.晚白垩世茅店组;5.南华纪洪山组;6.更新世望城岗组;7.更新世进贤组;8.全新世联圩组;9.早志留世万洋山序列英云闪长岩;10.晚侏罗世葛仙山序列二长花岗岩;11.早白垩世安山玢岩;12.河流;13.断层;14.地质界线;15.研究区
晚中生代,钦杭结合带火山活动强烈,发育了一系列火山盆地,如相山盆地、余江—浒湾盆地、冷水坑盆地等。根据火山喷发旋回、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赣中地区白垩纪火山岩可划分为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根据《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27],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情况,将灵谷峰地区火山地貌景观划分为岩石遗迹和火山机构地质遗迹2个类型(表1)。江西灵谷峰所处的余江—浒湾火山盆地出露面积约416 km2,呈开口向北的马蹄状,由基底和盖层构成。基底为中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浅变质岩系和加里东期花岗岩组成,盖层主体分为早白垩世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系[26],基本分布于灵谷峰主脊西侧(图2)。
表1 灵谷峰景区火山地貌景观类型
1.全新世联圩组;2.晚白垩世河口组;3.晚白垩世茅店组;4.早白垩世鹅湖岭组;5.地质界线;6.河流;7.主要景点;8.遥感影像环形构造;9.穹状火山;10.推测火山口或火山通道
总体来看,灵谷峰地区火山地貌景观广泛发育,火山地质遗迹多样,保存完整,适合进行地质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赏。
白垩纪,余江—浒湾盆地中部由拗陷转变为断陷,沉积了数千米厚的红色陆源河湖相碎屑岩系,河湖相红色砾岩和砂岩[32]覆盖于火山盆地之上。新生代以来,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作用下,研究区红层发育宽缓褶皱和新生断裂,在后期盆地抬升、断裂切割和风化剥蚀等共同作用下[33-36],形成了现今的丹霞峰林、丹霞石峰、丹霞崖壁、槽穴、峡谷等,主要分布于北东侧琉璃乡黄源村一带(表2),具有较高的地学旅游开发价值[37-41],主要有以下特色景点。
表2 丹霞地貌类型、特征及成因
(1)五狮戏球(丹霞峰林)。丹霞山体被断裂切割形成5条NE向—SW向展布的丹霞石峰林。
(2)官帽山(丹霞石峰)。丹霞山体周围发育若干组垂直节理,水流冲刷后产生崩塌,巨大的山体残留后形成孤立石峰,坐落于距离黄源村东南部约1 km处,高约150 m,顶部为直径约80 m的圆形平面,底部两侧为形状相似、弧长约160 m的帽翅,正下方是直径30 m的圆形山地。
(3)双狮望象(丹霞崖壁)。位于距离黄源村北部约1 km处,由两座相连的丹霞赤壁组成,是丹霞山体被断层和节理切割,形成陡峭平整的巨型丹崖赤壁,崖壁面残留了众多顺层分布的岩槽和洞穴。
水系生态旅游景观是以水系生态环境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学原理为游客建立的认知自然、欣赏山水、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根据灵谷峰景区水系分布格局,可判断地貌类型、构造和岩性,如放射状、环状水系与环状构造相关,格状水系受断裂、节理及裂隙控制。江西灵谷峰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海拔高低差为260 m,区内山峦连绵起伏,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
灵谷峰地区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各种褶皱和断裂,具有独特的水系生态景观。区内沟壑纵横、溪网交错,水流方向自西向东,主要有瀑布、水库、山间溪流、泉水、水潭等。湖体上游为原始山林,湖水清澈透明,水质良好,众多河流小溪随地形起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林”的独特景观。灵谷峰山腰 “瀑布泉”为小型瀑布,夏季水量充足,溪水从高达十余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跃入潭中。五四水库、铁栏关虎水库、黄坊水库等水体景观遗迹,水质清澈,体现了山与水的结合。灵谷峰地区因地貌类型多样,虽然各座山峰之间海拔差不大,光照、土壤和水利条件却各不相同,自然植被以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藤本和附生植物,林下或无林山坡广泛分布常绿蕨类和灌木杜鹃,野生植物以杜鹃、马尾松、木荷为主,另有人工栽植的桃树、玫瑰等植物。该区野生动物资源有猫头鹰、穿山甲、狐等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丰富的水系生态景观资源为灵谷峰旅游规划区创造舒适的自然生态旅游景观打下基础。
2.4.1 历史文化遗址景观
自南北朝以来,诸多文人墨客登临灵谷峰吟诗作赋,造就了灵谷峰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江西第一诗山”。灵谷峰周边保留诸多名人遗址,距灵谷峰东侧约10 km处的月塘村,是王安石墓迁葬之地,保存有完好的古道、门楼,清晰可见“荆国世家”、“金陵衍派”等字样,是当地重要保护文物(图3)。黄源村保留印山古代采石场遗址山群(图3),是古时人类对地质物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主要为火山岩、花岗岩,呈灰白色,粒度细小,适于雕刻,易开采,耐风蚀,古代广泛用于建筑、雕刻、铺路。该采石场是地下开采,形成天眼、天井、天桥、水潭、石柱等风景。
(a).荆国世家门楼;(b).金陵衍派门楼;(c).王安石墓;(d).印山古采场遗址
2.4.2 宗教文化景观
隐真观又名灵谷峰寺,位于灵谷峰最高峰。隐真观建于东晋末年,有前、中、后三殿和斗姥宫,随山势分层建有前殿、后殿和观音阁(图4(a))。山下是神仙岩道教圣地,又名别一洞天,为天然岩洞,洞长30余m,深10余m,高约6 m,洞内有2处泉眼,分别为“中子岩”和“油盐岩”,均为山涧溪水,水质清澈,四季长流,设有道教法堂(图4(b))。
(a).灵谷峰寺;(b).神仙岩道教圣地(别一洞天)
2.4.3 现代文化建筑景观
庙街是灵谷峰景区独特的古风建筑街道(图5),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图5 现代文化建筑景观资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是一种客观且准确分析和研究单位或项目现实情况的方法[46],核心是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等得出相应的结论。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服务[47]、产业发展[48]、课程教学模式[49]、港口规划[50]及旅游发展[51-53]等行业。开发灵谷峰地学旅游资源需要综合考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优劣,SWOT分析有助于梳理各因素的关系与权重,为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1)区位优越,通达条件好。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距离抚州市中心仅12 km,东邻鹰潭市,西近京九铁路,与吉安、宜春相接,北临鄱阳湖与鹰潭、南昌毗邻,多条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与景区旅游专线相连。
(2)基础设施良好,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研究区现有农家庄园、农家乐和旅游定点饭店,餐饮住宿条件基本可满足旅游要求,景区内游客中心、大型停车场、宗教殿堂,基本可满足游客需求。
(3)地质景点特色突出,人文资源历史悠久。研究区有丰富的火山地貌、丹霞地貌,且建有古观庙宇,形成集地貌、生态、人文于一体的旅游区。
(4)环境优美,生态怡人。景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较寒冷,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植被覆盖率高,种类丰富,以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藤本和附生植物,适合旅游观赏。
(1)自然景点分布较散,不利于旅游路线规划。研究区面积约21 km2,以观光景点为主的火山地貌景区集聚在南部,以地学科普的丹霞地貌景观分布在北侧,直线距离约6 km,不利于整体设计旅游路线。
(2)旅游资源整合性与整体性开发不足。尽管灵谷峰地区已开发南部火山地貌景观,但是主要以观光景点为主,涉及地学景观较少。而灵谷峰北侧丹霞地貌较发育,但未进行合理开发,东侧王安石迁葬地月塘古村保护程度也有待提高。
(3)综合规划和配套设施不完善。游客中心功能不完整,缺乏导游、餐饮、住宿等服务,现有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仅以登山游览活动为主,以周边餐饮住宿为主要收入来源,且规模和档次较低。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市场推广。灵谷峰地区参与旅游经营开发与服务的人员多为当地村民,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缺乏科学宣传。
(1)政策扶持。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利于灵谷峰地学旅游产业发展的文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和景区知名度,为挖掘、保护、开发灵谷峰旅游奠定了基础。
(2)研学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研学旅游是素质教育和旅游转型发展的新形势[54],抚州市临川区被誉为“才子之乡”,对研学旅游具有较大需求,是灵谷峰主要客源市场。
灵谷峰周边地区同质旅游产品发展较成熟,主要有名人雕塑园、王安石文化园、文昌里、汤显祖纪念馆、金山寺、仙盖山等景观景点[55]。灵谷峰虽拥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等旅游地学资源,但缺乏综合性科学规划,开发程度低,未充分利用资源特色。在未来旅游地学经济发展中,灵谷峰景区如何吸引更多游客,是该景区面临的主要挑战。
利用灵谷峰旅游资源,开展地学科普旅游和人文历史旅游,拓展休闲旅游空间,形成以“四区十景”为总体思路的旅游开发策略(图6)。“四区”即结合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和现有资源,综合布局火山地貌景区、丹霞地貌景区、民俗文化区、水系生态景区,增加地学旅游资源科普宣传。“十景”分别为天书岩、五狮戏珠、王安石古墓、隐真观、双狮望象、印山神仙岩、驻云亭、天廊坪、官帽山、瀑布泉。结合上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SWOT分析,具体的旅游对策如下。
图6 灵谷峰地区景区规划图
围绕“四区十景”开展详细考察和测量,加强地学旅游资源普查与评价,开发新景区,加快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景观开发,提高景区旅游资源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紧扣“食、住、行、游、购、娱”,开展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完善的旅游接待体系。
(1)建设地学博物馆。在游客中心建设地学博物馆,包括岩石、景点陈列展厅,向游客普及相关地学、人文知识;设计拟演示系统大厅,展示灵谷峰地质演化史,使其成为青少年地学科普教育基地,促进地学科普教育发展。
(2)建设地学科普长廊。在地质遗迹密集区搭建地学科普宣传长廊,如驻云亭外平台,可介绍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气孔构造等火山构造遗迹;天书岩景点可介绍火山集块岩、熔结凝灰岩、流纹英安岩、碎斑熔岩等火山岩特征;鹰眼岭观光区可介绍丹霞山峰、丹霞陡崖,丹霞槽穴和峡谷等景观特征。
(3)景点标识牌。加强丹霞地貌地学科普区、民俗文化区、水系生态区景点标识牌设计。在五狮戏珠、官帽山、双狮斗象等景点增设标识牌展示丹霞地貌成因、演变历史;增添王安石石墓标识牌,叙述王安石事迹及其与月塘村关系;在印山古代采石场遗址入口增设标识牌,介绍采石场开采历史、开采方式、雕刻水平。
(4)增加旅游纪念品设计。灵谷峰地区主要有花岗岩和火山岩,发挥印山采石场优势,结合景区景点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具有地域性、艺术性、实用性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体会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
加强地学旅游资源科普宣传及广告宣传力度。围绕“江南名山,孝道灵谷”为旅游主体形象,推出相应宣传纪录片、旅游画册、风景明信片,常态化、整体化推销。积极参与“江西风景独好”品牌营销,布局旅游节庆活动。
科普科考路线要完整反映白垩纪火山地质地貌、丹霞地貌景观、历史人文、宗教文化等资源特色。规划设计天书岩火山地貌、黄源丹霞地貌、月塘民俗文化等地学旅游路线,涵盖地学博物馆及相应的地学科普长廊。
(1)灵谷峰地区地学旅游资源丰富,将其划分为火山地貌景区、丹霞地貌景区、水系生态景区和民俗文化景区。火山地貌景区主要有岩石遗迹、火山机构和火山构造等景观类型;丹霞地貌景区主要有丹霞山峰、丹霞崖壁、丹霞槽穴和丹霞峡谷等景观类型;水系生态景区主要有瀑布泉和五四水库等景点;民俗文化景区主要有隐真观、王安石古墓、庙街等景点。
(2)以“四区十景”为指导的旅游开发策略,突出地学旅游资源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将灵谷峰打造成特色突出,集科研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地学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