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周
(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烧伤科,四川 乐山 614099)
耳部瘢痕疙瘩作为一种皮肤顽症,其临床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耳部美观。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有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瘢痕内药物注射局部治疗、放射疗法、激光治疗、冷冻疗法及电穿孔疗法,其中又以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方法较多见,可显著抑制和消除耳部瘢痕疙瘩,但在进行放射治疗时,也不可避免地诱发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该方法的应用,因此需要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1]。咪喹莫特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可增加胶原蛋白的降解,同时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可以控制瘢痕疙瘩的血管生成[2]。本研究旨在探讨瘢痕组织瓣修复术+5%咪喹莫特乳膏对耳部瘢痕疙瘩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耳部瘢痕疙瘩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2~65岁,平均(38.24±12.25)岁;病程 1~4 年,平均(2.35±0.88)年。参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1~65岁,平均(38.31±12.28)岁;病程1~4年,平均(2.25±0.8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实用皮肤科学》[3]中关于耳部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者;皮损大小皆如黄豆,偏硬且有瘙痒和疼痛感者等。排除标准:妊娠期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给予两组患者瘢痕组织瓣修复术,常规消毒,做好患者耳部清洁,取剂量为2 mL的2%利多卡因注射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88,规格:10 mL∶ 0.2 g)和2 mL的注射用水混合均匀后,再加入0.5 mL的肾上腺素,对患者耳部开展局部浸润麻醉。选择患者耳部瘢痕疙瘩表面略为平坦的区域,基于瘢痕基部实际情况,在不完全剔除皮损的情况下,以弧形切取方式,取下患者厚度为0.2 mm的瘢痕瓣,在肉眼观察下,使患者两耳基本对称,即可开始修复创面,间断缝合,科学包扎,在术后5~7 d内,拆线处理。在研究组患者伤口拆线后,迅速在瘢痕组织瓣表面轻轻、均匀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383,规格:0.25 g),轻轻按摩瘢痕组织瓣表面,促进患处对药物的快速吸收,迅速封包,1次/2 d,用药周期为3个月。参照组患者接受瘢痕组织瓣修复术后24~48 h内,给予患者90锶放射治疗,在患者耳部皮损部位轻轻贴上90锶,持续治疗5 d后,间隔1个月后,再次对患者进行2~3次的加强放射治疗,确保患者的总吸收剂量在2 000~3 000 cGy范围内。在患者接受瘢痕组织瓣修复术治疗后的1年内,定期进行随访,在3月内,每月随访1次,余下9个月,每3月随访1次,总计需随访6次。
1.3 观察指标①治疗效果评定,采用3级分类法,将治疗后患者耳部外观正常、无不适症状、肤色正常且在术后1年内并未出现复发情况判定为治愈;将治疗后患者耳部外观基本正常、无明显不适症状、肤色有少许可见色素、瘢痕瓣略硬及术后1年内并未出现明显增生情况判定为显效;将治疗后,患者尚存不适症状、耳部外观及皮肤并未恢复且瘢痕瓣增生尚存判定为无效[4]。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②症状积分评估,自制符合耳部瘢痕疙瘩症状的积分评估量表,总分30分,重度症状为20~30分,中度症状为10~19分,轻度症状为0~9分。③统计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④治疗满意度评分采用本院自制评分表,分别在治疗后1个月至治疗后3个月展开满意度评分,主要评价内容包含治疗结果、治疗过程、医疗服务、病房环境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对治疗越满意。
2.1 临床疗效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1为研究组一典型病例,女性,32岁,术后随访1年可见耳外观基本恢复正常,瘢痕瓣柔软,肤色恢复正常,自觉不适症状消失;图2为参照组一典型病例,女性,33岁,术后随访1年有复发迹象,患者瘢痕瓣略硬,见色素沉着。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图1 研究组患者典型病例治疗前后图片
图2 参照组患者典型病例治疗前后图片
2.2 症状积分 从治疗前至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治疗后1~6个月及随访结束时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1个月比,#P<0.05;与治疗后2个月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2个月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 随访结束时研究组 40 26.76±1.48 16.25±1.57* 10.28±0.92*# 7.24±1.02*#△ 7.06±1.11*#△ 6.88±1.08*#△参照组 40 26.98±1.54 18.01±2.07* 13.25±1.87*# 9.22±2.87*#△ 9.02±2.26*#△ 8.93±2.55*#△t值 0.651 4.284 9.013 4.111 4.923 4.682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2.4 满意度从治疗前至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1个月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 40 78.23±5.32 80.98±6.72* 95.23±3.88*#参照组 40 79.89±7.88 78.25±3.97 82.34±7.39*#t值 1.104 2.212 9.767 P值>0.05<0.05<0.05
耳部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往往会使患者出现放射性皮炎,且放射治疗还可能延迟患者创口的愈合周期,严重时可能诱发感染,研究显示,耳部瘢痕疙瘩患者在术后应用放射治疗方式易受放射线种类、强度及患者实际情况影响,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大大增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5]。
咪喹莫特属咪唑喹啉类化合物,是一个小分子免疫调节剂,作为一种局部免疫刺激剂,被广泛使用于治疗尖锐湿疣及低危型、高危型HPV感染,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6]。随着研究的深入,咪喹莫特的应用适应证不断扩大,在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可诱导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可促进机体获得性免疫。本研究显示,治疗后1~6个月及随访结束时研究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表明了相对于放射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咪喹莫特具有更为优越的治疗作用。咪喹莫特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在增强,研究显示,在患者患上耳部瘢痕疙瘩的早期,应用咪喹莫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耳部瘢痕疙瘩中的胶原含量和厚度,提升治疗结果[7-8]。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瘢痕组织瓣修复术+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耳部瘢痕疙瘩效果确切,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安全性良好,且远期疗效更佳,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