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理对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

2021-06-03 13:03:09刘金兰
健康之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

刘金兰

摘要:目的:分析专科护理对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关节置换8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40例应用专科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7.05%均低于照组37.5%(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77.5%(P<0.05);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实施关节置换术时,开展围手术期专科护理服务,可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生,预防效果良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专科护理;深静脉血栓;预防;关节置换术;围术期

关节置换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骨科手术方法,用于治疗关节坏死、病变,目前,膝关节置换和髋关节置换是人工置换术中常见的类型,手术成功率较高,但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深静脉血栓是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病情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带来痛苦[2]。本研究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关节置换80例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展开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关节置换8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两组。研究组40例,男女比例19:21,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6.89±3.54)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股骨头置换17例,膝关节表面置换13例;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6.75±3.43)岁,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6例,股骨头置换13例,膝关节表面置换1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保持干净、整洁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对患者下肢血运、血凝情况进行监测,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疼痛、麻木等情况,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适当的帮助其翻身,按摩肌肉等。研究组采用专科护理:术前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通过Autar量表,Autar量表共7项内容(年龄、体量指数、活动能力、创伤风险、高风险疾病、特殊风险、手术)掌握患者身体情况,对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并制定护理方案;健康宣传:护理人员发放关节置换术康复宣传册,耐心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等关节置换术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提高其安全意识;术前锻炼: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咳嗽等方法减少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回流,为帮助患者术后快速的适应下地进行日常活动,指导其使用助行器等,为患者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术后护理追踪: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其是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明显充盈、腓肠肌压痛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保证充分掌握患者情况,发现问题能及时提出解决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术后预防干预:护理人员术后将患者床头摇高,并抬高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部位,避免患者膝盖弯曲,防止血液回流。同时,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疼痛,必要时也可使用药物进行辅助。待麻醉消失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在无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的训练,比如下肢抬高训练、小腿运动等,避免其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并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术后5~6d指导患者尝试坐起,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包括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明显充盈、腓肠肌压痛;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对比两组生存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评价四个领域(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心理),每领域0~100分,分数值愈高则生活质量好[3-4]。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与分析,计量数据选择(±s)表示且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差异;计数数据选择[n(%)]代表,以χ2检验差异,P<0.05时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明显充盈、腓肠肌压痛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且两组的下肢肿胀疼痛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存质量指标

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討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7.05%低于对照组37.5%,结果与崔明玲[5]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55%,明显比对照组的20.45%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意义]相符。表明在实施关节置换术时,开展围手术期专科护理服务,可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究其原因:早期临床多给予关节置换是患者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环境管理、健康宣传等,有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无法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6]。专科护理具有前瞻性,通过Autar量表评估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对重点对象进行密切监测,并制定适合的护理方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活动锻炼,减少患者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深静脉血栓,有利于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使用助行器等为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在实施关节置换术时,开展围手术期专科护理服务,预防效果良好,提高患者满意度,进一步保证手术效果。究其原因:研究显示,通过高质量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7]。护理人员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明显充盈、腓肠肌压痛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不断完善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8]。术后指导患者在无痛的情况下开展早期功能训练,比如下肢抬高训练、小腿运动,避免因术后长期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保证了手术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实施关节置换术时,开展围手术期专科护理服务,可减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发生,预防效果良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牛鑫.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0,26(01):180-181.

[2]杨迪.专科护理对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2):97-100.

[3]兰福旭.PDCA循环策略下的专科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2):2008-2010.

[4]黄雪娟,谢间莲,卢向莉.早期踝泵运动联合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07):141-144.

[5]崔明玲.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0,33(02):475-477.

[6]冯兰.专科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6):5287-5289.

[7]李俊玲.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0):1558-1561.

[8]李娜.慢性伤口创面修复病房的专科护理构建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08):1316-1317.

猜你喜欢
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膝单髁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
氨甲环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给药方式比较
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探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预防脊柱外伤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探析
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 08:25:22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铝箔针孔产生原因与预防方法探讨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2:32
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