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问题

2021-06-02 16:31王俊良
杂文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祢衡县令面子

王俊良

130多年前,美国人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把“面子问题”,列于讨论国人麻木保守、相互猜忌与缺乏诚信诸问题之首。对此,鲁迅的意见,是“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

一个都不宽恕的鲁迅,竟一改《说面子》的决绝。很明显,承认那几点说得对,就必然否认那几点说得不对。况且,面子问题源于历史与文化,涉及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与不对,啥标准,谁说了算?

在我看来,世间的纷纷扰扰,大多难逃一个面子。大到皇权争位,小到为人处世,面子无处不在。历史上,看似轰轰烈烈的楚汉之争,本质上依然是面子之争。刘邦与项羽,一是乡镇干部,一是名门贵族。其出身、受教育程度及生长环境,决定了两个人对面子的态度。

自幼“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且“好酒及色”的刘邦,一副流氓无产者嘴脸,从无面子概念。平日里,从邻居王媪、武负两家赊酒待客,赖账不还;经常带朋友到嫂子家吃白食,不感恩也就算了,竟因嫂子批评忌恨嫂子。

更有甚者,对他爹早年的批评,也睚眦必报。《史记》载,当了皇帝的刘邦,给父亲祝寿,不忘揶揄一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样一个把面子踩在脚下的人,你跟他讲面子,岂非南辕北辙?项羽的天真,正在于以为刘邦跟他一样,讲面子,重信誉。所以,在两军阵前,将刘邦他爹拉出来,认为会起到阻止战事的作用。

刘邦一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名言,恰好与项羽垓下兵败,本可东渡乌江,却奈于面子,一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名言,两相对照,可谓天壤之别。

项羽因面子失败,与祢衡类似。祢衡求职,见面时就因曹操没给他让座,认为自己丢了面子,因而罹祸。《三国演义》二十三回,写孔融表荐祢衡,汉献帝推荐给曹操,“操遂使人召衡至。礼毕,操不命坐”。

公正地讲,祢衡能得到曹操接见,足见曹操惜才并非一句空话。况且,曹操本打算让祢衡代表自己,去荆州说服刘表。本是极有面子一件事儿,却让祢衡搞得不可收拾。若不合作,何来相见;既想出仕,装又何必?

祢衡借狂放怪诞、肆意苛刻引人注意,固可猎取一时面子,但以为凭出格举动,就能蒙骗曹操这样的江湖大佬,则有点幼稚可笑。事实证明,祢衡弄巧成拙,就在于把面子看得太重。

历史上,犯祢衡这种毛病的,代有其人。明代文学家卢楠,文章名望,呈一时之盛。毛病在喜欢拉权贵撑面子。一次,卢楠邀县令来家作客,自己却又不顾及别人的面子。县令因公务迟到,卢楠别说以礼相迎,自己早醉得不醒人事。

遭卢楠忤逆的县令,就是十七岁知河南浚县,官至云南巡抚的贵州才子蒋宗鲁。其最为人称道的,是在云南巡抚任上,奏罢大理屏石。大理出石,嘉靖年间朝廷多次征调,蒋宗鲁为生民计,请求免征。这样一位官场精英,遭遇一位文学才俊的面子挑战,后果自然很严重。

冯梦龙《醒世恒言》里,有卢楠、蒋宗鲁故事《卢太学诗酒傲公侯》,虽有演绎,倒也有案可稽。忆往昔,为撑面子,宋真宗东封西祀,老佛爷颐园荡舟;为保面子,熊赐履因小疵嫁祸属下,李光地凭蜡丸栽赃同窗!到如今,美国人明恩溥,批国人“面子问题”130年后,我们改变了多少呢?

猜你喜欢
祢衡县令面子
县令判案
才华只在舌尖上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不曾杀陈佗
面子
挺身为民的何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