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钦(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用户体验设计是指用户在获得资讯的过程中,使用互联网产品时主观的体验及感受程度。伴随着旅游行业的长足发展,传统旅游服务行业也随之转型升级,在大数据面前,我们可以获知旅游类APP的市场开阔且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于是针对于此类APP的用户体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不同的人对于什么是好的设计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界面美观加上动效酷炫是好的设计,也有的人认为好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的终端是用户,而“用户”作为一个设计的有效体验者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角色,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更多的是设计者原本提供的体验和尝试。所以当用户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时,都应从设计的本质出发,其核心都是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旅游市场新兴模式的兴起,旅游类APP层出不穷,其中有过一些创新,但同时也走过很多弯路。尤其是在建立初期,在产品设计时通常缺乏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评估标准,仅仅是凭借着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和自身的设计经验去满足产品的设计需求,而这种单纯围绕产品业务而进行的设计往往是以降低用户体验为代价的。
所以需要深入行业,不断拓展设计的边界。同时也应关注到行业内容、相关产品和特色服务等要素。从吃、住、行、娱乐等出行的硬性指标入手,为用户提供详细、精准和可使用的攻略信息;并且贯通“行前”“行中”和“行后”产品领域,倡导新的在线消费模式;用心打造“专属”产品系列,致力于全面提升用户的感官体验。
让我们再回到设计本身,设计有无边界呢?环顾我们四周,在互联网企业中,一个设计团队通常由产品经理、前端工程师、设计师和运营人员组成。而设计师在其他团队组员中往往被认为只注重视觉上的呈现,很少会去关注产品方向与技术实现的问题。但真实工作中,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太多了,与此同时,设计职能的界限,也并不应该限制设计师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范围。
提高用户体验避免不了研究用户体验要素,包括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和战略层[1],其中交互设计就属于结构层和框架层,因此在进行交互设计时,需要从这两个要素着手。
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应明确以“用户需求和行为”为中心。例如,当下比较流行的“瀑布流”在布局的过程中并非适合所有的APP,就像花瓣网的瀑布流式布局用在支付宝上会觉得不合适,虽然瀑布流式感觉很新潮,但是花瓣网用户浏览的习惯多是快速懒散的,与支付宝用户对内容进行不断地寻找和回顾的浏览习惯不同,会感觉不实用。
所以想要有好的交互体验,就要先明确产品用户的使用习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对各类APP的设计分析时,可以按照用户目标、用户任务和用户体验的思路来进行。
在分析用户目标阶段,我们需要帮助用户厘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制订可行性的产品方案。从战略层面上,分析哪些用户需要哪些功能,哪些是别人有的而自身缺失的。经过比较,检验自身产品的优缺点,学习对方产品好的地方,规避不好用的功能。
同类行业中,用户目标都大同小异,具体到了操作层面和页面元素层面,差别就会凸显出来。操作层中的用户任务是交互最主要的工作领域,友好的、创意的功能点可以轻松赢得用户的青睐。
不同产品,相同功能下页面元素的布局和配色等所带来的用户体验都会有所差别。但是这些不同的页面元素的呈现形式往往会影响用户操作的流畅性,甚至是用户完成任务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以人为中心才是好的产品分析,业务功能类似的时候,场景和用户群的差别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定位方向。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手机性能的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动效映入大家的眼帘。动效设计作为交互设计的重要部分,无疑让用户的视觉体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感受是主观的,其在于用户接触和使用产品过程中所建立的感受,因此动效设计要合理设计感知。
用户体验的感知与产品的复杂程度相关,产品越复杂,向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就越困难。在实际的产品使用场景中,每增加一个新特性、功能或步骤,也就增加了用户体验的困难等级[2]。所以,应该将产品功能的结构和布局进行有效合理地梳理,在动效设计方面,要以用户的操作体验优先,符合目标用户的认知和习惯。
用户体验应该是流畅的,让用户沉浸其中。如果画面切换时幅度过大或过快,那么就会中断用户的连贯体验,视觉上的撕裂会使用户产生一种跳脱感,带来负面的用户评价。因此,在设计前后反差动效的时候,要充分运用位置、大小和透明度等基本属性,打磨好画面的过渡效果。
在硬件设备性能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动效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华丽点缀”。面对界面设计的日趋同质化的现象,如何合理使用动效让自己的产品设计脱颖而出,是每位设计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以往的设计流程中,设计规范将界面中各个元素细化成独立的“元件”,设计师依照“需求、设计、前端”的线性流程完成页面的搭建。但是,这种颗粒度较小的元件规范在实际的应用中缺乏一定的可控性;在交付设计成果之前,我们无法提前预估业务呈现的效果,只能在设计稿交付之后,通过视觉评审机制对设计进行约束和调整。
组件化设计的本质在于,其基于业务高效复用的目的,通过对页面中文字、标签这类“元件”进行拆解和重组,形成标准化的“组件”模块,进而以组合模块的方式来构建整个界面设计,减少原先规范中颗粒度较小的元素在实际界面设计中的多样化组合和差异化应用,有效地实现界面整体的一致性。其核心包括内容和流程两方面。
组件化设计在内容上与目前通用的视觉规范体系相比存在较多的差异,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构建模块化:将设计元素转变为设计模块化,通过一个个独立的组件产品,在业务场景中相互组合,形成一个良性的设计系统;组件代码化:打通界面设计师与开发工程师的语言壁垒,实现页面设计与开发的编译统一;组合动态化:不同场景下各个元素组合的布局、样式、响应状态、交互效果和兼容方案等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和通过灵活的组合方式来构建。
组件化设计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工作效率与以往的线性迭代流程不同,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智能的工作:现有旅游类APP的设计架构中,设计师有各自的业务线,多线并行支持业务迭代,但如遇大型视觉改版或模块升级时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资源,最终效果难以控制。依托组件化系统按模块而非页面的搭建方式,可以使得设计部门在每次品牌升级或内部阶段性的视觉语言的提升过程中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可以按照一个个的页面进行设计开发工作。高效的人力:组件化工作流程中,人力可以摆脱梳理UI场景、跟进各业务和优化进度这些琐碎但成本巨大的工作,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产品的风格的探索和创新上。自由的配置:设计师可以通过单个组件进行多维度、多场景设计方案的输出,更加自由地帮助组件兼容不同的业务场景,统一单模块视觉的呈现样式。同时,通过各业务接入组件模块,可以大幅度地减少重复性代码的产生,并有效地减少程序整体容量,使得前端工程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功能、交互等体验升级的方向。
互联网+旅游模式的兴起给用户体验设计规范带来了变革,这就需要我们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深入行业,在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提下不断拓宽设计边界,提供给用户更全面、更专业、更友好的操作界面,从而改变设计师与用户的固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