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悦
(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磁共振室,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胰腺疾病(pancreatic diseases,PD)常见的有胰腺的炎性、囊性及肿瘤性疾病[1]。胰腺癌早期起病隐匿,诊断较为困难,导致患者诊断时已经失去最佳手术切除时间,提高胰腺疾病诊断不仅能提高患者手术切除的成功率,而且能为患者的内科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因此,胰腺良恶性肿块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有研究显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分辨率高、准确度高,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该技术是能对机体内水分子弥散进行定量分析的无创性MR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出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如物理中的分子布朗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因此患者胰腺出现病变时,通过该技术可以观察到病变区域及病变大小且病变区域可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因此该技术也为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本研究对64例研究对象均行DWI诊断检查,探讨DWI诊断技术在胰腺良恶性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3月在佳木斯大学宏大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胰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患者男女比例为30∶34,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2.27±5.16)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患者胰腺疾病患者诊断标准;②患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早期妊娠者(妊娠3个月内);②带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人工金属心脏瓣膜等患者;③重度高热或散热障碍患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⑤有幽闭恐惧症患者;⑥危重患者,需生命监护仪维护患者。
1.3 方法 患者均行DWI诊断。检查仪器(GE MEDICAL SYSTEMS DISCOVERY MR750),选择体部相控阵线圈。检查前空腹4~6 h,严禁患者及家属携带所有磁性产品及电子产品进入检查室(磁共振设备磁场强)[5]。采用呼吸门控技术采集数据,需将呼吸门控感应器安放在上腹正中呼吸动度最大处,给予腹带适当压力,患者取仰卧位,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足先进,双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扫描中心:矢状位定位光标正对患者身体中线。轴位定位光标正对剑突[6]。扫描时屏气10 s,避免被检查者心跳及呼吸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严重者会造成伪影),b值差为500 s/mm2及1000 s/mm2时进行DWI扫描,获得多层图像,见图1,获得不同层面ADC值并取均值。
图1 不同切面条件下胰腺肿块情况
1.4 观察指标 以B超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将患者分为胰腺正常、胰腺良性肿块及恶性肿块3类,比较不同b值差下(500 s/mm2及1000 s/mm2)胰腺正常、胰腺良性肿块及恶性肿块患者的ADC值及b值差为1200 s/mm2时胰腺良性肿块及恶性肿块的ADC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量资料[n(%)]表示,两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B检查结果 64例疑似胰腺病变患者中,经B超检查显示胰腺正常者18例,占比28.13%;胰腺良性肿块23例,占比35.94%;胰腺恶性肿块23例,占比35.94%。
2.2 胰腺正常、胰腺良性肿块及恶性肿块患者在不同b值差下ADC值比较b值差为500 s/mm2及1000 s/mm2时胰腺恶性肿块患者的ADC值高于胰腺正常患者和胰腺良性肿块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胰腺正常、胰腺良性及恶性病变患者在不同b值差下ADC值比较()
表1 胰腺正常、胰腺良性及恶性病变患者在不同b值差下ADC值比较()
2.3 b值差为1200 s/mm2时胰腺良性和恶性肿块的ADC值比较 b值差为1200 s/mm2时,胰腺良性肿块的平均ADC值为(1.04±0.20),小于胰腺恶性肿块的(1.53±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83,P<0.05)。
胰腺疾病主要包括炎症或者肿瘤,大多数是由于患者经常暴饮暴食,吸烟饮酒或者肝胆疾病所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7]。胰腺癌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十分困难,具有确诊率低,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8]。胰腺癌的症状与胰腺良性肿瘤及慢性胰腺炎均有相似之处,因此,胰腺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胰腺癌早期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早期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腹痛腹泻等症状,症状不典型,因此,容易被误诊为胰腺炎等胰腺良性疾病。B超检查是诊断检查胰腺疾病的常用方法,可以较好的显示胰腺内部结构及胆道是否发生梗阻及梗阻的部位,但该检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较易受到胃、肠内气体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诊断。有研究表明[10],DWI诊断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成像技术,可以了解人体的组织细胞、病变组织及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是否受限,若病变组织水分子运动受限,会弥散受限并在磁共振上显示出高信号,对病变的检出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64例研究对象均行DWI诊断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旨在探讨DWI诊断技术在胰腺良恶性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DWI是目前能在活体组织中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的方法,是在某一个b值下测定得出的信号强度成像,随着b值的增加,图像的弥散权重加大,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增加,提高了DWI的敏感性[11]。基于胰腺良性疾病和胰腺恶性疾病的性质不同,可以检测胰腺液体中水分子的弥散受限程度,对两者进行区分[12]。胰腺良性病变是炎性黏性液体,水分子弥散受限,在DWI上一般呈明显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低,ADC图呈低信号;胰腺恶性疾病以浆液为主,水分子弥散相对自由,在DWI上呈低信号,ADC值增高,ADC图呈高信号[13]。
本研究中,64例疑似胰腺病变患者中,胰腺正常18例,占比28.13%;胰腺良性疾病23例,占比35.94%;胰腺恶性病变23例,占比35.94%;b值差即弥散敏感因子,DWI是在某一b值差下测得的信号强度成像。随着b值差的增加,图像的弥散权重加大,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增加,DWI的敏感性增加;ADC指利用DWI组织信号强度变化检测到的扩散系数,ADC值增大,代表水分子弥散增加,而弥散加权图像信号降低。本文研究中,b值差为500 s/mm2及1000 s/mm2时胰腺恶性肿块患者的ADC值高于良性肿块患者及正常人群(P<0.05),与严诚等[14]的研究结论一致,表明随着b值差的增加,DWI敏感性增加,疾病鉴别诊断准确性增高;b值差为1200 s/mm2时,胰腺恶性肿块直径较良性肿块长且平均ADC值高于良性肿块(P<0.05),说明表ADC值大小与胰腺病变程度呈正比,DWI对于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准确性较好,与既往研究一致[15]。
综上所述,DWI对于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有助于胰腺恶性病变的检出,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