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辉
摘 要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工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进、联盟抱团、经费保障、配套改革等一系列做法,增强了应用型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显著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全面提升培养层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提升育人质量。面向“十四五”,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要开好局、起好步、谋好篇,契合国家经济发展新格局,增强应用型教育适应性;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社会与校友等捐资助学,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努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为加快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统筹发展;教育适应性;“十三五”;“十四五”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9-002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2020年10月26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2],指明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紧密结合本省实际,聚焦服务浙江“八八战略”和八大“万亿产业”,稳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统筹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对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调研,梳理省域层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统筹发展的特色做法和成效,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一个省域统筹发展的“浙江样本”。
一、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统筹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把准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方向
国家政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或是由一个责任单位单独发布,或是由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积极引导区域内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从调研数据可知,全国共有11个省的地方高校转型政策是由一个责任单位单独发布,如辽宁省是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单独发布,湖北省、黑龙江省等10个省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单独发布;浙江省等12个省的地方高校转型政策则是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或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等相关机构联合发布。
“十三五”期间,为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统筹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如表1所示,在2015年转型发展初期,浙江省出台的政策相对较多,比较集中于促进省内本科高校加快应用型转型,开展试点、落实方案,发挥示范引领效应。2016年开始,相关政策以实施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努力优化省内高等教育结构为主;同时,通过“十三五”教育规划推动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17年开始,浙江省分别出台了师资素质提升、中本一体化、产教融合试点、加快示范建设、配套产教融合工程、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全面发力打造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项目推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建设水平
1.工程项目引领,强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
2017年3月,浙江省上报《2017年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其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和宁波工程学院获批建设项目3个,正式启动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新建校舍建筑面积101148平方米,设备购置4025台/套,总投资88476万元。随后,浙江科技学院也获批成为该工程项目高校,至2020年12月,4所高校已全部完成该工程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除积极申报国家层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项目,浙江省还基于自身基础,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作方案系统推进产教融合。2020年,已完成培育10个产教融合联盟、20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40个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200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试点项目推进,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示范效应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浙江省教育厅围绕“应用型内涵建设”,率先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项目。2016年1月,浙江省共有4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申报,经过评审,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10所高校入围第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示范名单;2019年1月,浙江传媒学院等10所高校入围第二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示范名单。实施5年建设周期动态评估,并建立退出机制,确保试点院校发挥示范效应。在20所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下,浙江省57所本科院校中,目前已有43所本科院校走上了应用型发展道路,约占全省本科院校的75%,每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占校内专业总数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就读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0%以上,部分学校成为全国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典范。
3.教研项目支撑,提炼应用型本科高校典型经验
为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浙江省教育厅在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中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要求立项各高校给予配套經费支持。项目申报过程中要求围绕省教育厅出台的教学综合改革政策落实,在推进高校应用型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形成典型案例。同时,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设立5项重点课题与7项一般课题,在联盟内43所高校开展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课题研究,进一步提炼联盟各成员高校推进应用型建设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与成功经验。通过加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浙江省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在“十三五”期间公布的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获得27项,比“十二五”期间的一等奖获奖数多了8项。
(三)建设联盟,形成应用型本科高校抱团发展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4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于2016年发起成立以宁波工程学院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的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2019年3月,亚龙智能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美产教融合研究院等6家知名企业获批加入联盟,校企“抱团”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前,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已召开2届理事长会议和2届年会,发布联盟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开展省应用型师资优秀教学案例评比活动,立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究课题,联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应用型师资培训,推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省教育厅加强产教融合战略合作,与美国加州高校联盟签订中国浙江—美国加州两湾高等教育战略合作,有序完成联盟5项重点工作和7项日常工作,形成80个教学案例,立项29项课题,45所高校(含省外高校6所)近400名教师参加了3期应用型师资培训。
(四)经费保障,加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基础建设投入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不断完善财政拨款机制,逐年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在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基础上,根据高校转型工作推进情况,省级财政统筹财力,通过项目建设与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大应用型本科建设经费支持,其中仅“五个一批”的总经费投入就超过64亿元。省域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省财政支持下,根据自身建设需求不断加大应用型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如宁波财经学院加大经费保障,2015-2016学年应用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为4057万元,2016-2017学年为4120万元,近三年学校应用型建设中的社会投入累计总额超过1400万元。浙江海洋大學近三年专门用于应用型专业建设的经费近70万元(不包括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其他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投入),用于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各类资金投入(含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金)约1000万元。
(五)配套改革,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体系
1.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中本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积极探索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学业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构建中本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对口中职学校招生过程中,重点考查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2018年,浙江省率先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试点工作,省内15所中职学校与8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联手培养学生,590名中职学生通过中考选拔成为接受七年制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首批学生[3]。
2.分类评价改革,促进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分类发展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思想[4]。浙江省教育厅在此方案出台之前已经深入研究论证,于2016年开始从综合性、多科性两类维度评价管理本科高校,制订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分类评价指标,对省内本科高校进行分类评价管理,评价结果用于分配高校办学绩效的年度预算经费,省内4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部自主申报分类评价。
二、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统筹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在浙江省各地方、行业、企业、高校形成广泛共识,应用型本科高校统筹发展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为“三个提升”。
(一)增强应用型教育适应性,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通过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在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5]。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据自身基础,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共建平台,不断增强应用型教育适应性,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如浙江科技学院重点建设与“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和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等相融合的8个优势特色专业群,打造专业群、产业群和学科群联合体。宁波工程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安全工程学院、物联网学院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宁波市岩土工程学会,以及象山、奉化、三门等研究院,校地合作平台已覆盖宁波,辐射周边,学校还聚焦宁波万亿级汽车产业,将汽车学院融入杭州湾国际汽车城,与吉利、大众共建研发园,实现校园、产业园和研发园“三园融合”,校企共同打造国家级现代汽车产业学院。丽水学院协同中国青瓷小镇,创新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产业开发和龙泉青瓷技艺传承相衔接;学校联合龙泉金宏瓷业,共同完成应用性技术突破,2017年高铝质强化龙泉青瓷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
(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培养层次全面提升
2020年12月,全国各省教育厅分别审核通过并公示了2020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荐名单,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待批。从各省教育厅网站整理收集的数据来看,浙江省教育厅2020年新增硕士授权单位推荐院校数9个,远远高于其他省市。见图1。虽然最终结果有待国务院学位办审批,但仍可以看出,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统筹发展效果明显,短短三年时间里9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达到了2020年新增硕士授权单位的基本条件要求。从院校分布城市来看,杭州3所、宁波3所、嘉兴1所、台州1所、丽水1所,可谓遍地开花。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初步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如浙江科技学院“十三五”期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3028项,其中国际奖63项、国家级奖855项、省级奖2110项,每年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达1万多人次。杭州师范大学2016-2017学年共有1400 余人在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学校依托五大新兴应用型专业群,通过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和阿里巴巴商学院两个创新创业试点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校级层面与院级层面点面共推,开展多方位、多样化合作。学校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培养方案、实践平台、教学资源、教学队伍、教学过程、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建立“六维协同”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经管学院与喜达屋酒店集团深度合作,成立喜达屋班,与企业共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建立全方位协同培养模式。
三、“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展望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统筹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应用性实践教学的比例较低,实践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较少;“双师型”教师队伍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的发展需要,缺乏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团队;硬件投入不够,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多校区管理维护成本较高的情况;学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经常出现双方冷热不均的现象。另外,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还不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普遍培养层次不高。目前,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43所高校中仅有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温州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和湖州师范学院7所高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占比16.3%,严重影响了省域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高质量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要直面问题,开好局、起好步、谋好篇,为加快推进浙江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契合国家经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应用型教育适应性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高精尖技术进步飞速的时代,传统的以“硬技能”为主的工作已经渐渐被AI人工智能所取代。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聚焦学生“软技能”,为社会培养综合素养高、专业知识实、具备应用研究和应用实践复合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不断增强应用型教育适应性。
(二)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社会与校友等捐资助学,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十四五”期间,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引领促进省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企业、社会与校友等捐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用途、程序和表彰奖励的具体办法,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鼓励企业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各项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行业指导,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合作或者共建項目为依托广泛吸引企业、社会与校友等外界投资,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多元化。要专项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专项课题形式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研究力度,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软建设”;以工程项目形式加大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硬建设”;增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均财政拨款,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学生收费标准;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合理规划设备、维护等采购支出,避免重复投入、低效建设。
(三)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
建议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高校和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学校等应用型重大项目立项的省内高校在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方面给予倾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积极推动的重大教育领域改革项目,“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是国家布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战略部署,相关立项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是领域内的“佼佼者”和“排头兵”,应该全力支持此类院校申报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参 考 文 献
[1]胡赤弟.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1.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3]蒋亦丰.浙江试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18-05-17(1).
[4]周光礼,袁晓萍.聚焦“四个评价”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J].中国考试,2020(8):1-5.
[5]刘炯天.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8(4):9-11+54.
Abstract During the“13th Five Year”Plan period, Zhejiang Province acceler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policy guidance, project promotion, alliance, funding guarantee and supporting reform,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enhanced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ocial service ability, improved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d the training level, and deepene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opera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acing the“14th Five Year Plan”,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should, conform to the new pattern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adapta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ntroduce policies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society and alumni to donate money t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uppor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apply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awarding units,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running schools, strive to be an“important window”of Zhejiang construction, and contribute to accelerating th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overal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adaptability; 13th Five Year Plan; 14th Five Year Plan
Author Yin Hui, research associate, Deputy Director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Office of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uty Director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Master Tutor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