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第三学段所应达成的阅读目标和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统编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多是连续性文本的辅助材料,数量十分有限。大部分教师缺乏自主开发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经验,使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指导在小学阶段缺乏深厚的根基。
如何发掘生活中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素材,组合和创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有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我校研究团队基于文化视角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传统文化是小语教材中的重要元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古典文学、书法作品、民族艺术、民俗风土等都可成为开发非连续性文本的素材。
从关注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我校研究团队聚焦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宝文物题材,从《国家宝藏》节目简介、网上相关新闻报道、网友评价三个维度组织材料,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筛选语段素材,编制了以“考古文物”为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提供给学生阅读,引发了学生对此类题材的关注,在高年级学生中掀起了观看《国家宝藏》这档文博探索节目的热潮,既使学生增长了相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本内容如下。
国家宝藏
材料一:节目简介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第四季度推出的一档文博探索节目。该节目联合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9大博物馆,推选出27件国宝。
材料二:三个维度打造极致《国家宝藏》不火都难
明星也许是触发年轻人观看节目的理由。《国家宝藏》中,每期三位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的精彩演绎,讲述国宝的故事。而讲述方式也非常轻松有趣,一下拉近了节目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第二期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挑战古装角色,通过演绎一位秦国小吏“喜”,展现了“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记载的大秦律法在政治、经济、环保、官吏业绩考核等多方面的措施。其夸张搞笑的表现方式令观众捧腹不已。
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明星的演技和主持人的有趣讲解,《国家宝藏》不至于震撼观众的心灵。每件文物在节目中都有“前世”和“今生”故事,那些不为大众熟悉的制作工艺和故事,让国宝活了起来。如:展示《千里江山图》时,节目特意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先生,展示国画颜料独特的、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这些阿胶、宝石、千年贝壳,经过每天8 个小时,共计20 天160个小时的持续研磨,才能达到画家需要的颜料精细程度。这样的展示,能让更多观众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文物。
《国家宝藏》主持人张国立说:“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这个节目让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件件珍宝,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选自《华商报》,有改动)
材料三:不同的声音
网友1:据说,豆瓣上超25000 人给出评价,9.3高分,开播两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8 亿,讨论量近百万,播放两天收获4万密集弹幕支持。在岁末收官之际,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毫无疑问成为了一匹收视黑马。
网友2:文物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能有多高,而在于文物中承载的历史文化。就像“乍原石鼓”,常人看来不过是块石头,但石鼓上的文字记录了汉字的演变,这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信仰。如果丢了汉字会怎样?
网友3:看完《国家宝藏》之后,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浓浓的华夏情结。
网友4:在这个节目里,“曾侯乙编钟”不是乐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越王勾践剑”不是剑,是华夏尚武精神;“各种釉彩大瓶”不是瓶,是神州海纳百川的胸襟!
学习材料的设计好比为学生量身定制知识信息套餐,研究团队依据文本拟定任务,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试题,以检测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一是提取信息类的练习。
1.文中未提及的国宝文物是( )。
A.《千里江山图》 B.贾湖骨笛
C.各种釉彩大瓶 D.乍原石鼓
2.让《国家宝藏》真正震撼观众心灵的是( )。
A.精美的节目制作 B.主持人的有趣讲解
C.明星的精彩演技 D.制作工艺的形象展示
这类练习检测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
二是整合解释类的练习。
3.材料二中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打造《国家宝藏》的三个维度。
这类练习考查学生的整合概括能力,以及对表达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能准确辨析并阐述其作用,做出准确的解释。
三是评价鉴赏类的练习。
5.你认为《国家宝藏》是个好节目吗?请结合材料三说明你的理由。
这类练习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表达形式等的评价与赏析能力,指向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
处于青春期前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时尚事物较为敏感,有着较大的兴趣。高科技产品、网络文学、艺术设计、影视作品等等,都是创编非连续性文本时可借用的素材。
近些年常常出现爆款影视作品,掀起全民观影热潮,这些作品中承载的思想内涵较好地传递给了受众。鉴于此,以电影《流浪地球》为素材创编的非连续性阅读文本成为引领学生关注优秀影视文化的投石之作,丰富了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具体内容如下。
“爆款”电影——《流浪地球》
材料一:《流浪地球》的影史地位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成为2019 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影片以宇宙为宏大背景,充满着绚丽的想象,配上太空场景、灾难场景、热血少年,画面光影交叠,气势恢宏,极具观赏性。影片的豆瓣评分高达7.9 分,不少观众表示震撼,认为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截至5月电影下映,该片内地总票房超46亿元人民币,居中国影史票房第二位,海外票房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材料二:《流浪地球》的科学元素
这部电影中的“硬科幻”元素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影片中,太阳急剧老化,地球将被太阳吞噬。人们建造上万座重聚变①行星发动机,每座高达11千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为地球提供共150 万亿吨的推力,再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推动地球驶离现有轨道,驶向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比邻星,开启了一段长达2500年的星际旅行。
影片中的这些科幻元素都有现实的科学依据。
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太阳诞生于约50亿年前的一次星云坍缩②,太阳的能量来自其中心氢气的聚核反应,如同大量氢弹在太阳内部不断爆炸。按照现有的数据估算,这种聚核反应总共将持续约100 亿年,所以,太阳还可以再燃烧50 亿年左右。在这期间,太阳将逐渐演化为体积巨大的红巨星,半径大约是现在太阳的200 倍,最终会将地球吞噬。
比邻星是可能的归宿吗?根据科学观测,半人马座的比邻星是除太阳之外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距离我们4.22光年。2016年年底,科学家们在比邻星周围发现了一颗和地球非常类似的行星,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3倍,位于比邻星的宜居带中。由于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其能量输出不太稳定,经常有超级耀斑爆发现象,使得行星上所接收到的紫外辐射,比地球上用来杀死病菌的紫外线强度还要高出100 倍以上,可能并不适合生命在其周围生存。
木星的“引力弹弓”是真的吗?目前的太空探索中,“引力弹弓”效应被广泛运用,是一种节省能源的加速方式。美国“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就是利用木星和土星的两次引力加速,才得以冲出太阳系,飞向别的恒星。《流浪地球》中的引力弹弓场景却很可能实现不了,因为地球比太空探测器大得多得多,一旦被木星引力捕获,结果必然是地球和木星相互牵扯,相互围绕旋转,旋转半径越来越小,最后,两者会发生猛烈碰撞,形成一个新的星球。地球无法像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被木星像抛球一般抛出去,脱离太阳系。
影片中的科学元素还有太阳氦闪、地下城、洛希极限等。诚然,这些科学幻想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无法实现,就连作者刘慈欣也承认作品里不少科学设定存在漏洞。但是,《流浪地球》在大胆进行科学幻想方面无疑迈出了中国科幻电影重要的一步。
材料三:《流浪地球》的中国风骨
《流浪地球》的魅力究竟在哪?影片中并没有好莱坞大片里那些令人崇拜的超级英雄,而是一群“拯救地球”的普通人,萦绕在剧情中的是中国式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所说:“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这种范式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注】①重聚变:由重原子进行的核聚变。②坍缩:指恒星的物质收缩而挤压在一起。
上述阅读文本选取三则材料,从影片的影史地位、蕴含的科学元素、体现的中国风骨三个不同的维度组文,统计图与文字相结合,表达形式多样,信息丰富,材料间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通过阅读,学生对影片《流浪地球》的相关信息有了深入的了解,引发了观看这部电影的兴趣,促成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科学普及教育活动。
在阅读检测方面,要充分考虑语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科学习水平编制检测题,使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促进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运用。
选择题举例如下。
除太阳之外,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什么?( )
A.红矮星 B.比邻星
C.红巨星 D.半人马座
解释类简答题举例如下。
影片中地球行驶的目的地是比邻星,这一科幻情节的现实科学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述。
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融合,能扩大受众面,贴近学生心理,更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以“博物馆‘萌系’文创产品”为主题编制的非连续性文本,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切入,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了学生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浓厚兴趣。文本示例如下。
博物馆“萌系”文创产品
材料一:文创产品
文创,是文化创意的简称。文创产品就是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商品。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投身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中,但相当数量的博物馆所开发的文创产品却因为没有销路,被束之高阁,“藏在深宫人未知”。而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一部分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走在了前列,进行了一系列较好的探索。
材料二:上新了·故宫日历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连续推出“爆款”文化创意产品——《故宫日历》系列产品,备受社会公众的喜爱和追捧,供不应求。它是介绍故宫藏品的普及读物,承载着故宫的历史与文化。推出的《故宫日历·2019 年》以生肖猪为主题,选取院藏文物中表现“福猪”与“富足”的生活文物,呈现金猪喜贺岁、盛宴长相欢的喜乐场面,首印即超70 万册。让故宫文物“活”起来,走出“深宫”,步入寻常百姓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新年礼物”,成为一时风尚。
1933年,故宫博物院推出第一本《故宫日历》,至1937 年每年上市一本,总共出了5 本,被评为当时的“头号社交礼物”。其后不再出版。直至2010年,等待了70余年的《故宫日历》再次问世,此后每年出版一本。日历外形小巧,包裹日历的布面所用颜色是象征故宫的红墙色。日历集365张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等精美文物的图画于一册,如一本浓缩的中国文化艺术史,底蕴深厚。为此,再次问世的《故宫日历》被公众昵称为“红砖头”。它全面展现了故宫的文化内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文物和观众之间架起桥梁,为推广和传播故宫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自人民网,有改动)
材料三:博物馆“萌系”文创产品
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丰富多彩,有“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宋徽宗画作元素”中秋月饼、“朝珠”耳机等。各类“萌系”路线产品使600 岁的故宫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充满活力。现在的故宫文创,常常因为产品脑洞太大而爆红网络,“故宫淘宝”的人气最旺,最受欢迎产品之一的“迷你故宫小猫猫摆件”月销量超过1.6万笔,买家在留言中表示“很可爱”“萌翻了”。
此外,还有其他部分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富有创意,见表1。
表1
材料四:各方声音
中央美院马学东:目前出现的这些比较萌、比较Q 的产品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但博物馆面向的是所有人,需要开发更加多元的产品,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台湾历史博物馆游冉琪: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创产品,将丰富的典藏文物与民众生活连接,让观众将博物馆里的独特体验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光明日报》李韵:纵观国内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大量的文创产品缺乏创意,只是文物本体的简单复制;其二,品种雷同,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其三,文创产品两极分化严重,高端产品设计别致但价格很高,低端产品价格低廉但粗制滥造。
网友:扎根文化的土壤,创意才能获得无限的灵感;理解人心所向,创意才能被大众接受。
(摘自互联网)
这篇阅读材料由文字、图片、表格等不同形式的材料组合而成,从内容到形式,均体现出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的特点,契合学生喜爱和关注时尚文化的心理,以时尚文化元素来吸引学生,使其对含有传统文化内容的非连续性文本有着更大的阅读兴趣。
依据学生阅读心理水平和各学科学习基础,设计了提取信息、整合解释、评价鉴赏、创造应用四个层次的检测练习。学生既要阅读文字,也要阅读图表,图文结合理解,阅读能力逐渐提升。
其中,评价鉴赏类的练习题如下。
在这几则材料中,出现了“萌系”“萌翻”“比较Q”和“脑洞”等流行用语,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这道题关注时尚流行用语,契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觉得阅读就是与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对话,回答问题也有话可说。
创造应用类的练习题指向高阶思维训练,锻炼学生依据素材进行创造性应用的能力,举例如下。
材料一提到:相当数量的博物馆所开发的文创产品因为没有销路,“藏在深宫人未知”。请结合材料二、三、四的信息,为这些文创产品不畅销的博物馆支支招,让它们的产品也“活起来”。(至少写3条)
这道题引导学生将阅读到的好办法运用到其他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活动中,做到学以致用,既训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创编过程中,基于文化视角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文本将文化融入具体可感的文字、图表之中,以高质量的语言素材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体现了“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综上,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丰富阅读储备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提取、整合、运用信息等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