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教“趣”学,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2021-12-29 09:07沈丹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伯牙司马光文言文

□沈丹红

统编教材中,古诗文比重增加,文言文出现的时间提前。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一线教师该怎么教?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应“简”教“趣”学,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一、讲解知识,拉近距离

文言文往往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不妨对此做些简要的讲解。如此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以相机补充有关姓、名、字、号的常识。教师先解释孔子为何名丘,字仲尼,由此延伸开去:“在先秦时期,多子女者给孩子命名时讲究排行,分别以伯、仲、叔、季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末,如伯夷、仲由、叔齐、季札等。那么,你能按自己在家里的排行给自己取个新名字吗?”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先告诉学生作者苏轼,字子瞻,“轼”是车间的横木,乘车人可凭轼而瞻望,再告诉学生字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在古代名和字的含义大多有联系,他们也可以试着给自己取字。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喜爱文言文的种子就此播下。

二、补充资料,助力解读

了解与文言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

如,针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师可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民国初期的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梁启超,再让学生回顾文中的经典片段,领悟“少年当自强”的情感内涵。

又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是一则关于李白的传说。四年级学生对李白的诗并不陌生。教学课文前,教师组织有奖竞答活动,让学生背背李白的诗句,谈谈李白的轶事,之后引入课文,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时补充讲述一些逸闻趣事、神话传说等,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从此爱上文言文。

再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在疏通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资料袋”,了解“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初步感受“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那种孤独与决绝,体会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

三、关注朗读,形成语感

学习文言文,必须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在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感悟,则是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整体感知、把握文言文的大意。

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个别读、同桌读、小组互读、师生互读、闭眼读、想象读……朗读“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感知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伯牙听到子期话语后的喜悦心情。

又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学弈》时,教师可以创设“弈秋诲二人弈”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作者对二人的不同态度,在此基础上分别读出肯定和否定的语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展开想象,以丰富情感体验。如此,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课堂发言踊跃。

四、阅读比较,发展思维

把课文和学生接触过的类似作品进行比较,以一带多,形成链接,对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教师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交流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再让学生把它跟《夸父逐日》进行类比。在阅读比较中,学生发现这两则神话故事都有着丰富的想象,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悲剧色彩,也都拥有相似的精神品质。

又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寻找王戎跟司马光(出自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相似之处。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时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一般人救人是让人脱离水,而司马光救人是让水脱离人。同样,看到道旁的李子树挂满了李子,一般人“竞走取之”,而王戎则会思考为什么没人摘,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把本课与教材中的现代文如《琥珀》等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观察到思考再到判断的过程。

再如,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以尝试先导入白话文版本,等学生熟悉了白话文的内容,再出示文言文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学生会主动揣摩文言文的意思,克服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提问质疑,深化认知

以问激趣,以问导学,在课堂上十分重要。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必进行过多的讲解;对于学生有疑问的部分,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通过提问质疑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有一名学生注意到文言文的最后一句话:“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对此,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画牛当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 )当问( )”这一拓展性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明白了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之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感悟能力。

猜你喜欢
伯牙司马光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砸缸之谜
知 音
高山流水
会背与会默写
永不说假话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