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燕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血液净化室,江苏 扬州,225299)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原理将人体血液内存在的致病因子及多余水分清除,再重新输回体内的过程,为慢性肾衰竭治疗的有效手段,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但慢性肾衰竭患者通常因对疾病及透析治疗缺乏有效认识而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对各项治疗措施及医嘱的依从性,导致预后不良[2]。认知行为干预为一种通过改变个体既有的认知模式来调整个体情绪状态及行为的干预策略。有研究[3]指出,认知行为干预运用于临床,可纠正患者不良认知行为,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干预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研究符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医学伦理要求,以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符合透析指征,且连续透析时间≥3个月;② 神志清醒,无沟通理解能力障碍;③ 年龄>18岁;④ 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病情处于急性期;② 合并其他严重影响本研究结果的内科疾病;③ 半年内接受过重大手术;④ 存在视听障碍;⑤ 患有严重精神心理疾病。将所有患者依照1∶1比例随机划分入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内,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为期3个月。透析治疗前协助患者开展常规检查,同时向患者简要说明透析开展的过程及配合事项。透析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调节血流量、透析液流速等参数,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若有则及时进行处置。透析结束后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并向患者交代院外注意事项。
1.2.2 认知行为干预 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干预为期3个月,具体内容如下。
1.2.2.1 认知行为评估 护理人员与患者开展一对一的互动交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患者对原发病、透析方案、用药治疗、日常饮食和透析后注意事项等知识的认知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护理措施。
1.2.2.2 认知重建 ① 满足认知需求:护理人员依据认知行为理论,基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理解力等情况,采取知识小课堂、座谈会等教育形式向其进行透析相关医疗知识的讲解,讲解内容包括原发病基础知识、透析的原理及具体流程、自我日常管理、预后知识等。讲解过程中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并放慢语速,以使患者尽可能理解讲解内容。② 纠正错误:通过交流、访谈等方式了解患者当前的心境,并从中发现其错误思想、错误认识及对疾病不利的行为,之后帮助其深入剖析成因及危害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质疑、辩论等技巧纠正患者不合理的思想及行为。③ 强化认知:在透析前评估患者对透析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患者薄弱的内容进行强化教育。④ 微信宣教:邀请患者加入“透析患者健康管理”微信群,定期解答患者的疑惑及在自我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定期使用微信平台向患者推送个体健康管理知识,内容包含用药、饮食、运动和并发症防控等,每周至少推送2次。
1.2.2.3 行为干预 ① 心得交流:每月组织开展病友交流会,引导病友之间发表自己的治疗感悟或抗病经验,同时集体探讨与患者健康密切相关的话题。② 透析日记:指导患者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身情况、日常生活内容,护理人员每周查看1次患者日记,指出其不良行为并给予指导意见。③ 发挥家属作用: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加强对其透析知识的教育,使其认识到规律透析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控制病情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担负起对患者日常行为的督导工作,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① 认知水平: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运用自制透析相关医疗知识调查问卷对2组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原发病知识、饮食及运动知识、治疗知识、并发症管理知识4项内容,每项内容均包含25道题目,每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总分均为25分。得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② 情绪状态: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2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定。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1~4分),并将得分转化为100分评分。SAS评分≥50分时表示存在焦虑情绪,SDS评分≥53分时表示存在抑郁情绪,且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重[4]。③ 治疗依从性:干预3个月后,运用张艳等[5]编制的治疗依从性量表对2组进行评定。量表包括饮食依从(8个条目)、液体摄入依从(6个条目)、用药依从(5个条目)、透析方案依从(4个条目)4项内容,均按5级计分法计分的条目。每个条目计分标准:从不计1分,偶尔如此计2分,有时如此计3分,经常如此计4分,总是如此计5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治疗依从性越好。
2组在干预前的透析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的透析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评分较同组干预前明显增高(P均<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均明显更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透析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比较分)
干预前,2组间负性心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较同组干预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均明显更低(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目前,慢性肾衰竭尚无法彻底治愈,通常需长期实施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但部分患者往往对透析相关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尤其对规律透析及遵医开展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认为偶尔的不依从情况对病情控制无影响,进而可导致其疏于对自身的管理,使治疗依从性下降[6]。据有关调查[7]结果显示,中国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治疗不依从率高达41%~60%,是导致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故需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及治疗依从性。常规护理除依照医嘱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及简要的口头教育,实施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加之教育时间有限,致使患者对透析相关知识的认识较为粗浅。有研究[8]表明,对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实施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透析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可改变其不良行为方式。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中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透析相关医疗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同组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透析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究其原因在于,认知行为干预在实施前注重对患者的认知评估,可充分了解患者对原发病及透析知识的认知状况,可确保制定的干预措施具有针对性。基于认知行为理论,采用多种教育策略向患者普及相关知识,可满足患者的基本认知需求。针对患者不良认知进行纠正,可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保持理性的认识。同时及时评估教育成效,获得反馈后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加之定期利用微信平台推送健康知识,可使患者相关医疗知识水平大幅度提升[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高(P均<0.05)。分析其原因除与患者健康认知水平提高有关外,还在于定期通过查看透析日记了解其健康管理状况,有助于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发挥家属在患者日常行为管理中的督导作用,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10]。透析患者承受病痛困扰,加之长期透析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压力、不良反应等,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过重的不良情绪除可直接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外,还可影响其对各项医疗措施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干预前及对照组(P均<0.05),提示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究其原因为,本研究护理干预方法注重站在患者立场思考问题,通过采取质疑、辩论等技巧对其消极思想、错误认识进行纠正,有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
综上所述,在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对透析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有效调节其情绪状态,明显改善其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