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莉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肿瘤内科,广东 惠州 516000)
恶性肿瘤患者在晚期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骨骼是恶性肿瘤最容易转移的部位,疼痛是骨转移最早、最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于癌症骨转移疼痛主要遵循“三阶梯止痛原则”,但是临床应用发现采用该方案治疗癌症骨转移疼痛虽有一定的疗效,但该方法具有局限性,止痛效果不甚理想[2],因此,探究更为有效的方法辅助治疗癌症骨转移疼痛具有积极的意义。揿针作为传统中医针灸治疗的分支,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无毒副作用[3]。本院自2020年1月以来采用揿针治疗的方法干预癌症骨转移疼痛的调控,取得了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1.1对象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癌症骨转移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以上,预计生存时间90d以上,存在骨疼痛、活动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脊神经压迫等骨转移临床症状,前期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影像学证实为骨转移,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关节疾病、痛风,脊髓疾病等影响实验结果疾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基本信息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1、1-2。
表1-1 基本信息比较
表1-2 基本信息比较[n(%)]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BARD PHARMACEUTICALS LIMITED,注册证号H20140313)治疗。使用方法:按照WHO推荐的三阶梯镇痛方案,中度疼痛10 mg/次,1次/12h,重度疼痛20 mg/次,1次/12h,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揿针治疗。穴位选择:双侧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太溪穴。清铃揿针(清铃株式会社生产,国械注进20162271259)针体为不锈钢,型号为0.2 mm×1.2 mm。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针体固定在穴位的皮内,并停留较长的时间,每日对埋针的穴位按压3~4次,1 min/次,每4 h按压1次,24 h更换1次,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疼痛评估[4]:分别采用疼痛强度NRS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计分0~1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疼痛越严重。评估时间:治疗前、治疗后5 d、10 d、15 d。(2)镇痛效果评价[5]:CR(完全缓解):无任何疼痛感。PR(部分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感显著减轻,不影响睡眠。MR(轻度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感稍微减轻,且影响睡眠。NR(无效):疼痛感无变化,仍旧很显著,并且对睡眠产生影响。有效率=CR+PR。(3)实验室指标:检测患者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水平。方法:化学发光法。试剂:西门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时间: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软件统计,t检验比较两组计量资料的差异,χ2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两组计数资料的差异,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治疗前、治疗后5 d、10 d、15 d VAS及N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NR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5 d、10 d、15 dVAS及NRS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治疗后5 d、10 d、15 dVAS及NRS评分比较分)
2.2镇痛效果比较 治疗组镇痛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5.00 % vs 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镇痛效果比较[n( %),n=60〗
2.3治疗前、治疗后15 d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ET-1、TNF-α、IL-6指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5 d治疗组ET-1、TNF-α、IL-6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不良反应分析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随着环境、饮食等各类影响因素的变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淋巴液回流转移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骨骼由于血运丰富,因此也是最常见癌细胞转移部位,而疼痛又是骨转移的首发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导致患者产生负性心理情绪[5]。因此,若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控制癌症骨转移患者的疼痛是关键。
表4 治疗前、治疗后15 d实验室指标比较
癌症骨转移疼痛的主要机制是癌细胞出现浸润对神经形成压迫,肿瘤组织不断释放TNF-α、IL-6、ET-1等因子,对神经元受体产生作用,激发患者的痛觉。“三阶梯止痛疗法”对于癌症骨转移痛有一定的疗效[7],但是在临床使用中需要严格选择药物、剂量、时间、途径等,按照患者疼痛程度用药,患者疼痛时间长,则对疼痛的耐受性也会发生变化,镇痛效果减弱,要采取逐级、分层给药才能更好地镇痛,部分患者到达3级疼痛时仅采用西药治疗已难以缓解[8]。
传统中医学并没有癌症骨转移疼痛的病名,按照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可以归为“骨蚀病、骨痹病”的范畴。《外科枢要》记载:劳伤肾,骨亏为瘤,曰骨瘤,气滞血瘀,伤及脏腑,气血亏虚,为标实本虚之证,骨亏则痛,淤阻则痛,肾虚为本,痰、瘀、毒为标,治疗应以益气补肾、祛痰化瘀、除邪解毒为主要原则[9-10]。随着中医适宜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针灸在恶性肿瘤的疼痛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揿针又被称之为图钉型皮内针,也属于针灸的针具,通过将针固定在腧穴并持续刺激穴位,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保持长期的持续性的效果,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在中医学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仅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相比,联合揿针治疗的患者疼痛评分下降更显著,镇痛效果更明显。与传统针灸相比,揿针更细,对于机体的刺痛更轻,且具有埋入穴位后透气性好,防水无菌性优的特点,长时间持续刺激穴位,操作简单[11]。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腧穴属于足膀胱经,位于机体的腰部,用于治疗脏腑的病症,能够强筋健骨,散结止痛;太溪穴属于少阴肾经,为肾经原穴,调节阴阳,滋阴补肾,强腰壮骨。诸穴合用共凑补肾强腰、强筋壮骨,散结止痛、调节阴阳之效[12]。
内皮素-1(ET-1)是癌痛发生的重要物质,ETAR、ETBR两种受体亚型介导发挥生物学作用。实验研究显示,ETAR减少后可以降低移动-触发骨癌痛,并且癌痛模型中外周、中枢的神经生化敏感指标下降显著并且不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对骨的破坏[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一种非糖基化蛋白,由单核和巨噬细胞产生,既能抗肿瘤,还能够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严重炎症反应和肿瘤晚期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9]。白介素-6(IL-6)属于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对靶细胞产生作用,影响癌细胞生长、疾病的进展等。有研究认为ET-1、TNF-α、IL-6的水平升高与肿瘤的发展及骨转移性疼痛密切相关[10]。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揿针治疗的患者ET-1、TNF-α、IL-6的水平与仅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相比显著降低,说明联合揿针治疗癌症骨转移疼痛患者可以对患者的炎症指标及相关癌痛发生的参与因子进行调控,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
综上所述,揿针治疗癌症骨转移疼痛可对穴位产生长时间、持续性的刺激,同时也可以调控参与癌痛发生的相关因子的水平,共同作用起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