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焱 刘军
摘 要: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数据为实证依据,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状况、空间联动效应、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7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目前仍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显著,以东北(辽宁)、东部(江苏)、西部(贵州)、中部(安徽)区域为中心的“小世界”协调发展空间网络结构初步形成。区域资源协调发展呈现缓慢的波动式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若按当前发展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期处于中度失调与基本协调发展水平之间。据此提出建议:(1)逐步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2)积极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3)深入落实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
关键词: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网络效应;演进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1-0001-11
Abstract:Based on the empirical basis of the economic, population, land area and public sports resource development data of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analyzed th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patial linkage effects of China's regional public sports resource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from 2008 to
2017, the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resources has improved, but the increas
e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is still in a stat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patial linkage effec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ublic sports resources is remarkable, and the layout of a “small worl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network centered on the northeast (Liaoning), east (Jiangsu), west (Guizhou), and central (Anhui) regions has taken shap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resources presents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but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l,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will remain between a moderate imbalance and a bas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for a long time. Accordingly, it is proposed (1)to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2)actively improve the linkage mechanism;(3)deepen the strategic measur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ublic sports resources.
Key words:public sports resource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network effec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2020年5月召開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为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结构布局[1]。可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地区发展差异,所造成的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不协调、不联动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2]。因此,探讨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空间联动效应与演进趋势特征,是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议题。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体育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对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首先,广泛探讨了体育产业与健康中国协调发展、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等问题[3-5];其次,深入剖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新方向、新方式与新机制[6-8];再次,集中探索了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协调发展路径、省域公共体育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2,9]。相关成果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问题依然具有拓展研究的空间。第一,相关研究缺少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现实状况的实证分析,特别是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分析;第二,缺乏对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要素的空间网络联动效应,资源协调发展的演进特征、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难以把握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发展规律。
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是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地理面积相适应、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引领公共体育资源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第二,区域人群的健身需求是促进资源供给的重要目标导向;第三,区域地理面是公共体育资源空间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探求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状况、空间联动效应、演进特征及发展规律是促进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区域资源协调发展角度切入,从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我国区域公共体育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核密度估计与马尔科夫链等方法,以2008—2017年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区域的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数据为实证依据,探求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空间联动效应及演进趋势特征,旨为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公共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推动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指标选取
本文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指标代表性、可比性、量化性原则,主要参考何国民[9]、张大超[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公共体育资源四个维度出发,甄选初级评价指标44项。(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国内区域生产总值(GDP)和区域人均生产总值(GDP)两个方面进行评价。(2)区域人口发展数量,主要从区域常驻人口数量及区域人口密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3)区域地理面积,主要从区域地理面积总量及人均地理面积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公共体育资源主要从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与组织资源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具体包括群众体育行政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公共体育物力资源具体包括群众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健身中心、健身营地、其他体育场地的数量与面积;公共体育财力资源具体包括群众体育政府专项拨款、体彩公益基金、社会集资赞助资金;体育组织资源具体包括体育社团组织数量、群众体质健康测试点数量。
针对所选取的初级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制定调查问卷,通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学、经济学、资源学、地理学、人口学等研究领域的22位专家进行德尔菲问卷调查,根据两轮专家意见的反馈与指标修正,最终确定了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4项的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客观性较强的熵值法[11],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权重赋值(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是反映多个评价对象间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的物理测量模型[12]。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耦合度,具体指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水平值;协调度是四者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发展的水平值。该模型对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與协调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13]。因此本研究选取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
C=Πki=1Uk∑ki=1Uk1k1
公式1中,C为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的耦合度;Uk为每个评价对象的综合发展水平值。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涉及资源要素的相互耦合作用与协调发展关系,单纯的测度耦合度难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状况。因此,引入协调度模型,用以分析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14]。
D=CXT 2
公式2中,T=αU1+βU2+δU3…θUk;D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度;T为协调系数;α、β、δ为待定系数,代表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要素对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贡献率。具体根据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值与综合发展水平值,计算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值,进而分析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协调发展水平判断依据见表2。
1.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属性特征、联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的统计方法[15]。目前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与情报学等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6]。社会网络分析以其独特的变量网络特征与变量关系属性的统计学原理,对探求我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要素的空间耦合联动效应及区域协调发展的辐射关系具有突出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以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要素为空间网络结构变量,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动效应进行具体分析。
hij=rij3Di×Pi×GDPi3Dj×Pj×GDPjdsijagdpi-agdpj2,ri=DiDi+Dj3
公式3中,hij表示省域i与省域j关系的大小;rij表示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P、GDP、agdp分别表示省域常住人口数量、省域GDP、人均GDP;dsij表示省域ij的质点距离。通过公式3计算不同省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積与公共体育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引力矩阵,将引力矩阵各行平均值作为临界值,高于临界值的标记为1,表示省域i与省域j的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具有关联关系;反之取0,表示省域i与省域j的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无空间关联关系。
1.2.3 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分析法作为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对于样本动态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具有较大的优势[17]。Kernel分析原理是假设随机变量x1…xn同分布,其密度函数为fx未知,可经过经验分布函数导出核密度函数,进而通过去平滑粗糙分布数据获得核密度曲线。其中,n代表观测值数,Iz表示为示性函数,z代表条件关系式,当z为真时,Iz=1;反之,Iz=0。
Fny=1n∑ni=1Ixi≤y 4
fx=Fnx+h-Fnx-h/2h5
公式5中,h为带宽,Xi为独立同分布的观测值,x为均值,K·为核函数,且满足Kx≥0,Kx=K-x,∫+SymboleB@-SymboleB@Kxdx=1,supKx<+SymboleB@,∫+SymboleB@-SymboleB@K2xdx<+SymboleB@。本文采用高斯核函数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特征进行评估。
Kx=12πexp-x226
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核密度估计过程中,最优带宽应在协调发展的区域选择较窄的带宽,相反,失调发展的区域则选择较宽的带宽。带宽h和观测值n之间通常满足如下条:
linN→SymboleB@hn=0,linN→SymboleB@Nnn=n→SymboleB@ 7
1.2.4 Markov动态链法
马尔科夫链主要是用来刻画变量内部分布的动态性及其演变过程的统计学方法[18]。本文利用其相关原理,分析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规律、发展特征,并根据协调发展规律预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
PXtn≤xn|Xt1=x1,Xt2=x2,…,Xtn-1=xn-18
其中,Xtn是在条件Xti=xi下的条件分布函数,假设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转移概率,若满足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i和协调发展j有关,与n无关,就可以得到时齐的Markov链。进而将公式8进行变形之后得到公式9:
PXn+1=j|X0=i0,X1=i1,X2=i2,…,Xn-1=in-1,Xn=i9
公式9展示了Markov链的特性,表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概率分布。若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N种类型,通过Markov就可以得到一个N×N维度的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转移矩阵。
P=p11 p12 …p1×Np21 p22 …p2×N pN1 pN2…pN×N10
pij≥0,ij∈N11
∑j∈Νpij=1,ij∈Ν 12
其中,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中的每一种状态转移概率pij,均为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i转移到协调发展水平状态j的概率,通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中的转移概率矩阵获得pij
pij=nijni13
其中,nij表示考察期内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i转移到协调发展水平状态j出现的次数,ni表示第i种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出现的总次数。
Markov链平稳分布的判断。假设Markov链中Yt为1×L的行向量,表示t时期考察变量分布状态概率矩阵,如果满足Yt+s×ps=Yt则说明Markov链服从平稳分布,在平稳分布状态下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状态转移概率与时间无关。若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状态转概率矩阵p服从正规概率矩阵,当s→SymboleB@时,可以发现ps收敛于一个秩为1的概率矩阵,同时得到Yt的稳态分布Y0。因此,进行Markov链分析的关键是求解初始分布Y0和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
1.3 数据来源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数据的获取,在准确性与可获得性的前提下,依据《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土资源局实用词典》统计数据,选取了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数据、经济发展数据、人口发展数据、地理面积数据。通过整合区域发展数据,进而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水平及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具体区域划分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地理区域划分标准[19],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等四大地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陕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黑龙江和吉林。此外,省域间距离以省会城市坐标为依据,通过ArcGIS软件空间探索距离计算获得。
2 研究结果
2.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状况
通过表3分析发现,2008—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水平稳中有升,具体呈现波动下降、上升的趋势发展,协调发展水平由2008年的基本协调,波动增长至2016年达到中度协调发展状态。近年来,虽然我国整体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年均增长率仅为0.007,协调发展指数为0.178,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状态。
2.1.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缓慢
我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平均协调发展指数为0165,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呈现逐年缓慢递增的趋势发展。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东北地区,年均增长率为0.09,区域协調发展指数为0.191,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状态。其次是东部与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05、0.008,区域平均协调发展指数分别为0.164、0.160,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处于失调发展的是中部地区,区域平均协同发展指数仅为0.143。虽然,西部地区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综合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属于低综合水平的协调发展。
2.1.2 省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省均协调发展指数为0.143。目前,有近半数的省市自治区处于失调发展状态,其中,处于中度失调发展的是云南、安徽、福建、新疆、江西、吉林、重庆与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处于极度失调的是北京、青海、宁夏、天津、上海、海南与西藏等省市自治区。特别强调的是京、津、沪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直辖市,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密集与地域空间局限,呈极度失调状态发展。这种情况是特殊地域直辖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高度聚集发展的体现。处于高度协调发展的是辽宁、内蒙古、山东、广东、江苏与贵州等省域自治区;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的是浙江、河南、四川、甘肃与陕西等省域;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的是湖南、湖北、河北、黑龙江与广西等省域。
2.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网络效应
以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为依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取值0.001,获取31个省市自治区空间网络结构数据矩阵。利用UCINET社会网络可视化工具,以度中心度为标准,绘制了2017年我国整体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网络关系图(见图1)。
2.2.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显著
通过图1分析发现,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状况空间关联效应较强,并呈现显著的空间联动网络结构特征。2017年,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过程中,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省市自治区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联动关系与辐射带动作用。从发展趋势看,2008—2017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稳中有降。这表明,虽然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空间联动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依然较弱。其中,2008—2014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关联度、空间密度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发展,表明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与辐射联动作用有所减弱。2015—2017年有缓慢回升的迹象,主要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全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空间联动效应的提升(见表4)。
2.2.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呈“小世界”特征
通过表5分析发现,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呈现典型的东(江苏)、中(安徽)、西部(贵州)、东北(辽宁)地区协调发展的“小世界”特征。区域内部省市自治区之间,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及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作用较强,且区域间协调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1)从中心度看,东北地区最高的是辽宁省,度中心数为0.079;东部地区最高的是江苏省,度中心数为1442;西部地区最高的是贵州省,度中心数为0.077;中部地区最高的是安徽省,度中心数为1.209。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具体呈现以辽宁、江苏、贵州、安徽省为中心的“小世界”网络协调发展特征,东北、中部、西部、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网络格局初步形成,且区域联动辐射作用显著。(2)从中间中心度看,最高的是东部地区,中间度为5.750;其次是西部地区,中间度为0621;再次是中部地区,中间度为0.402;区域中间中心度最小的是东北地区地,中间度为0.151。这表明,东部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有效的区域联动与辐射带动作用,具体呈现以江苏、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自治区为中介桥梁的区域联动性发展特征。(3)从接近中心度看,黑龙江、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陕西、湖北、山西、河南等省市自治区的接近中心度均高于区域平均值。这表明,这些省市自治区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均发挥着重要的中心辐射联动作用。
2.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
从全国协调发展的演进特征看(图2),2008—2017年,我国整体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明显的先下降、后提升的波动式、缓慢提升的发展过程。全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0.163,缓慢波动增长至2016年的0178。协调发展的核密度曲线呈现以下特征:(1)全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核密度曲线整体右移;(2)波峰宽度逐渐变窄,右拖尾明显缩短;(3)峰型逐渐由单峰向多峰曲线过渡。这说明,2008—2017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提升速度相对较慢,且区域协调发展的多极化特征明显,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发展不匹配问题依然显著。
2.3.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演进特征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演进特征看,2008—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了不同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1)东北地区,呈现了明显的先急速上升、后缓慢回落、再上升的发展过程。区域协调指数由2008年的0.165,快速增长至2017年达到0.200。协调发展核密度曲线的波峰宽度呈先变宽、后变窄,波峰高度先变矮、后变高的发展趋势。这表明,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水平正在逐年提升,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域逐年增多。(2)东部地区,呈现了明显的先下降、后回升的波动式缓慢提升的发展过程。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0.150,波动下降回升至2017年达到0.168。协调发展的核密度曲线先变宽、后变窄,波峰高度先变矮、后变高,多极化峰型发展特征显著。这说明,东部地区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速度相对缓慢,且协调发展的多极分化特征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快速增长的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和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不匹配所致。(3)西部地区,呈现了明显的先下降、后回升快速提升的波动式发展过程。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0.151,波动下降回升至2017年的0.179。协调发展核密度曲线的波峰宽度先变宽、后变窄,波峰高度先变矮、后变高,双峰曲线特征明显。这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速度较快;但从波峰高度与短促的拖尾来看,受地区经济、人口数量及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过低的限制,依然处于较低综合水平的协调发展。(4)中部地区,则呈现先下降、后缓慢提升,再下降、再缓慢提升的发展过程。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由2008年的0.120,缓慢增长至2017年达到0.154。协调发展核密度曲线的波峰宽度先变宽、后变矮,波峰高度先矮后高,核密度曲线稀疏。这表明,中部地区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区域失调发展的特征依然明显。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过低与其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不相适应,依然是制约其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
2.3.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2008—2017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状态转移概率相对平稳,若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期处在中度失调与基本协调发展之间。本文根据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实际状况,借助Markov链峰值动力分布模型[20],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状态的转移概率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首先,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及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以(0.001-0.100]、[0.101-0.150]、[0.151-0.170]、[0.171-0200]、[0.201-0.270)为临界点,划分为极度失调、中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极度协调等五种不同的协调发展水平类型。其次,通过计算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转移概率,分析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演进特征。最后,根据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初始分布与稳态分布状况,分析与预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见表6)。
通过表6分析发现,2008—2017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矩阵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明显高于非对角线上的转移概率,表明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间的流动性相对较低,不同年份间的协调发展水平状态相对稳定。
通过表7分析发现,2008—2017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演进过程,经历了初始分布、稳态分布与终止分布。从协调发展状态的比较看,相较于初始分布状态,2017年,我国协调发展的省市自治区比例有所增加;相较于稳态分布,我国协调发展的省市自治区有所减少。这说明,2017年我国整体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具体为极度协调的省市自治区下降了6.25,中度协调的省市自治区下降了0.30,基本协调的省市自治区下降了2.07,中度失调的省市自治区下降了087,极度失调的省市自治区上升了10.49。
3 讨 论
3.1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现实状况分析
从协调发展状况看,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目前仍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虽然,2008—2017年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较为缓慢,且有近半数的省市自治区依然处于失调发展状态。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有所提升,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间差距有所减弱,进而促进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但部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低、提升速度慢,致使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速度缓慢,特别是西部区域依然处于较低综合水平的基本协调发展状态。此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及地理面积局限等因素所造成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不匹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協调发展。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相互匹配是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推动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重点在于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增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综合配置水平。因此,“十四五”时期应加快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在促进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发展基础上,全面提升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进而推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协调、快速与高质量发展。
3.2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网络效应分析
从空间网络效应看,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显著,区域内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较强,省域间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联动关系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具体呈现典型的以东部江苏、中部安徽、西部贵州、东北辽宁等省域为中心的“小世界”发展特征,东北、中部、西部、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网络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随着“推进西部地区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区域内部省市自治区之间在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经济拉动、人口流动和地理面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联动辐射作用增强,形成了以快速发展的省市自治区为中心辐射的“小世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进而推动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区域内部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联动、辐射与带动作用是推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现阶段强化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对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区域内省市自治区协调发展的联动作用较强,但依然有部分省市自治区处于自身失调发展状态,加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区域间发展差距大和地方壁垒的限制等现实问题,依然对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协调发展水平的快速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应积极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协调发展的联动辐射与合作补偿作用,进而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区域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的快速协调发展。
3.3 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分析
從演进趋势特征看,2008—2017年,我国整体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明显的先下降、后提升的波动式、缓慢提升的发展过程。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具体呈现缓慢的波动式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提升幅度较小,发展速度缓慢。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转移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处于基本协调与中度失调发展的省市自治区占比相对较大且呈现上升趋势,若按照当前发展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期处于失调发展与基本协调发展水平之间。这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但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低和部分省域公共体育资源、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的不匹配、不适应、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因此,应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全面加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的基础上,注重与经济、人口和地理面积的适应发展、耦合发展、协调发展,进而有效促进四者的协调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1) 从协调发展状况看,2008—2017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目前仍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依次为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处于失调发展的是中部地区。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发展水平过低与其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不匹配,依然是制约其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缓慢的主要因素。
(2) 从空间网络效应看,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耦合协调性。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与辐射效应显著,具体呈现以辽宁、江苏、贵州、安徽为中心的“小世界”网络协调发展特征,东北、中部、西部、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网络格局初步形成。
(3) 从资源发展趋势看,2008—2017年我国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状态转移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处于基本协调与中度失调发展的省市自治区占比相对较大。若按照当前发展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期处于失调发展与基本协调发展水平之间。
4.2 建 议
(1) 加快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为应对区域协调发展新趋势,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明确提出“遵循区域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为促进区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21]。完善顶层设计是促进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因此,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空间联动关系、网络结构特征与发展规律,立足于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加快完善我国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相匹配的顶层设计,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新机制,落实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新举措,全面提升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水平,进而推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经济、人口、地理面积的快速、协调、高质量发展。
(2)积极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为有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同、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增强区域内部与区域间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与整体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2]。因此,在有效化解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失调发展问题过程中,各级政府应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破除地区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建立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增强区域政府、市场与社会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合作供给、协同供给与补偿供给,提高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整体配置水平,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区域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的协调发展。
(3)加快落实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为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明确指出“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对落实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举措。因此,在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过程中,应以区域公共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为指导,通过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的有效作用,将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嵌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要素综合配置水平的提升与协调发展;促进东北振兴过程中区域公共体育资源与区域经济、人口及地理面积的协调高质量发展;在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注重区域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间的协调发展;在东部率先发展过程中,根据区域地空间与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有机调整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促进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 http://www.gov.cn/premier/2020-05/22/content_5513757.htm.
[2]马德浩.跨域治理:我国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J].体育学刊,2019,26(6):63-68.
[3]叶宋忠.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5):31-40.
[4]魏明涛.陕西省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4):452-456.
[5]叶宋忠.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2):62-69.
[6]黄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之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46-54.
[7]杨国庆.论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新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9(3):11-16.
[8]马德浩.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6):6-15.
[9]何国民,沈克印.我国省级区域体育公共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56-62.
[10]张大超,苏妍欣,李敏.我国城乡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6):18-33.
[11]丁慧媛.沿海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9(22):50-53.
[12]孙钰,崔寅,冯延超.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5(6):122-135.
[13]祝铭,宋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测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100-108.
[14]邓宏兵,曹媛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绩效测度[J].区域经济评论,2019(1):25-32.
[15]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劉盛博,刘苗苗,姜华.社会网络分析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30-37.
[17]贾金荣,芦风英,邓光耀.中国经济复杂度的测算及其动态演进[J/OL].统计与决策,2019(18):116-120.
[18]岳彩军.基于Markov_MCMC估计的金融支持效率时空演变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38(1):152-155.
[19]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系统》[EB/OL].[2019-10-10]. http://bzdt.ch.mnr.gov.cn/index.jsp.
[20]QUAH D. Twin Peaks: 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437(106):1045-1055.
[21]习近平.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发挥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EB/OL].http://news.cctv.com/2019/08/26/ARTI412YLCsDChErqRsGFBMl190826.shtml.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EB/OL].[2018-11-29]. 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29/content_5344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