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一雯
摘 要: 作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文》作为中国第一部字书,不仅在我国影响深远,在日本也得到传播和接受。本文探究《说文》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 《说文》 辞书 日本 传播 影响
一、引言
《说文》是中国传世汉字辞书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被誉为“六艺之渊海,古学之总龟”,自古代就传至海外,产生深远影响。
日本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国家之一,自古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二十世纪前仍将汉字作为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之后自行简化汉字,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日本新字体。可见汉字极大地影响了日本文化,包括《说文》在内的中国传世辞书早早传入日本。
关于《说文》的研究历时久,成果甚多。以“《说文》”为主题跨库搜索中国知网(2020-02-17,20:40),发现国内关于《说文》的研究文献共有8000多条,《说文》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13年达到最热(见图1)。
近年来,关于《说文》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并不占多数,其中多为研究域外辞书对《说文》的释义、体例等方面的引用。但《说文》在域外传播的时间、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缺。本文以中国传世辞书《说文》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法,考察《说文》在日本的传播方法与传播途径,着重分析《说文》在日本的影响,提出对《说文》等一系列辞书在日本传播的思考,为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说文》在日本的传播
(一)传入伊始
中日隔海相望,因邻近的地理位置,中日之间的交往开始较早。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①(2)
传说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派遣使者徐福去往日本寻求仙人。有观点认为徐福渡海到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开端。徐福东渡日本的事迹虽未有确证,但不可否认中日之间的交往开始得极早。
日本的第一部史书舍人亲王(676—735年)所著的《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四年(约2世纪),融通王月弓君率秦人来归。”②(3)可见在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三世纪—三世纪),日本民族中便存在从中国移民过去的“秦汉归化人”。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①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两国交往。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没有阻碍文化交流的进程,两个民族冒着生命危险,渡海吸收异族文化。
由上述可知,秦汉时期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开始友好交往。两国之间和谐共通的社会文化交流背景为《说文》提供了东渡至日本的可能性,也为其在日本的传播、影响奠定了社会基础。
《说文》作为学习汉文字的必读之书,在日本的传播影响极具代表性。然其在何时传入日本,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已不可考。但是,据《日本书纪》记载:
七年夏六月百济遣姐弥文贵将军、州利即尔将军。副穗积臣押山,贡五经博士段杨尔②。
这是两国之间真正进行以古书、典籍为载体的文化交流的最早文献记录,已至公元四世纪(约为中国西晋之时)。据此可以假设,《说文》最初可能是在继体天皇七年(公元513年,南朝梁天监十二年)由百济贡五经博士段杨尔传入日本。
综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是《说文》流传至日本的社会基础,《说文》最早可能由百济使者在日本继体天皇时期(约中国晋代)经日本之时传入,此后开始在日本国内传播。
(二)持续繁荣
至我国隋唐盛世的开启,即日本飞鸟时代(592年—710年)初期,圣德太子摄政期间,中日之间迎来频繁往来的鼎盛时期,我国开始大量向日本输入典籍。
公元607年—608年,为促进中日交往,圣德太子兩次派遣使者小野妹子出使隋朝。为满足日本国内汉语学习的需要,推古天皇十七年(609年)小野妹子返回日本时,奉命从中国购入大量中文典籍带回日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说文》在日本的传播。
及至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唐朝经济蒸蒸日上,军事力量所向披靡。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派遣遣唐使。由此迎来《说文》在日本传播的繁荣期。
遣唐使来华,大多进入国子监所辖的“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就读,他们在唐习汉字,读《说文》,将文化带入日本。日本留学生入唐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历史中并无明确记载,然此时《说文》已经被确立为学校的标准教材,国子监自隋朝开始设立书学博士,负责书学的相关教授,立《说文》《字林》、石经之学,让学徒分年诵习。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①此外,《说文》还成为官吏选拔考试的必读书目之一,《通典》载:“试《说文》《字林》凡十帖,口试无常限,皆通者为弟。”①可见,日本留学生进入国子监就读的主要学习科目便有《说文》一书。
日本国内十分重视遣唐使,对归国留学生一般会酌情加以重用。公元623年,留学僧广齐、惠光、惠日及留学生福因等,回国后向日本朝廷建议:“留学于唐朝的学生学业皆有成就,应召回国供职。”归国的遣唐使无疑成了推动《说文》再传播的巨大力量。
(三)平缓稳固
日本派出遣唐使一举,促使《说文》在飞鸟时代得到广泛传播与持续繁荣。为促进两国文化、制度等全方位的学习与交流,中日之间开通直接航路,有效提高了古书典籍和信息流通的速度。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此后,中央宦官专权、党朋之争,地方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大唐王朝由极盛迅速转衰。日本宽平六年,遣唐使菅原道真以“大唐日渐凋敝”为由,上奏天皇,要求停止遣唐使的派遣。日本朝廷考虑到财政压力,以及对唐文化的吸收已达饱和,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
虽然遣唐使派遣的中断使《说文》在日传播失去了一大动力,但如上文所说,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已至饱和,由此进入平缓稳固时期。
《古事记》是日本现存最早野史小说形式的文学作品,成于公元712年,载入了《说文》出现在日本文献中的最早记录:
问,倭字之训,其解如何。
答:玉篇曰,与为反。说文云,顺貌。诗云,又为禾反,国名②。
据此可以推断,至晚在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初年,《说文》已经在日本顺利展开借鉴及使用。
三、《说文》在日本的影响
《说文》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创造本国文字、辞书编撰,以及对已失传的典籍研究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日文创造
日本在最初汉字未传入之时,没有固定文字,以刻木、结绳为记事方式。至公元三世纪末,汉儒王仁经朝鲜半岛百济把汉字传入日本,汉字成了日本最早用来表达和记录的工具。
《说文》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全书以“六书”为书例,统全书文字。
受《说文》编排方式的影响,日本具有深厚汉学修养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公元695年—775年)“取汉字偏旁以假其音”,根据汉字偏旁创造出新文字,即片假名,自此结束了日本没有民族文字的历史。日本自造的本民族文字采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传统的六书方法,深受《说文》影响。
(二)辞书编撰
《说文》对日本辞书编撰的影响,体现在形式与内容等方面。
首先,在辞书体例上,包括编排体例与释字体例。《说文》540部的编排体例是“始一终亥”,部内字的编排体例是“同牵条属”和“据形系联”,即按部首编排的体例。日本许多辞书受到影响,如僧人珠光编撰的《净土三部经音义》,就是以汉字部首作为篇目编次。
其次,释字方面,《说文》是篆字开头,随后释义,最后使用反切法注音这一形音义结合的释字体例。这样完备的释字方式对日本编撰辞书十分有借鉴价值。日本第一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倭名类聚抄》采取了《说文》的释字体例:先列出汉字条目,再引用典籍并用汉语加以解释,最后用反切法或和训(万叶假名)注音。例如:
【雲】《说文》云:雲,山川出气也。和名久毛。(卷一天地部风雨类)
这一词条中,先列出“雲”这一汉字条目,再引用《说文》中的释义“雲,山川出气也”,最后用和训的方式注音,读为“久毛”(くも,kumo)。
此外,《说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完整系统的汉字辞书,内容丰富。故日本辞书及其他文学作品中,引用《说文》以扩充本国辞书的收录内容及详细释义的情况,不在少数。有学者研究,《倭名类聚抄》引用了300多种古书典籍,其中中文典籍占绝大多数。在其统计中,《说文》被引用数目总计170例,列第三位(前二为《唐韵》与《本草》,分别是383例与240例)。又如前文所提到的日本《古事记》多处引《说文》解释词义,在此不作赘述。
(三)失传版本研究
上文多为阐述《说文》在日传播对日本文化的单向影响,但文化间的交流是促成双向互利的过程。例如《倭名类聚抄》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籍,实际上为我国失传古籍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日本辞书对《说文》的引用,以及古时传至日本、现今已近失传的典籍版本,推动《说文》的深入研究。
四、结语
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国家之一,自公元前的弥生时代,中日便开始友好交流。共通和谐的文化基础利于《说文》在日的传播。《说文》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日本继体天皇时期(即中国西晋),在飞鸟时代(即中国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发展。
此后进入平缓稳固时期,日本国内开始广泛借鉴、引用《说文》,在创造日本文字、编撰日文辞书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海外流传的残本促进了我国对《说文》现存版本的研究与校正。
诸桥辙次《大汉和辞典》序称:“东洋文化,大半是靠汉字汉语来表现的。”可见中日文化交流中,中文典籍功不可没。《说文》等一系列辞书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与多领域影响,证实了中国传世辞书有利于周边地区构建本国文明,有力推动了汉字文化圈共荣进程。
注释:
①国学大师—古籍全文检索[EB/OL].http://www.guoxuedashi.com/
②雕龙—中国日本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网络版,国内:古籍在线,日本:汉字情报[EB/OL].http://www.naf.co,jp/kis/
参考文献:
[1]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2]舍人亲王.日本书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3]孙猛.漢籍东传五百年——漫谈唐以前中日之间的“海上丝路”[N].文汇报,2019-01-18.
[4]吴丽君.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汉语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J].国际汉语教育,2011(00).
[5]王献玲.遣唐使与日本的汉字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99-101.
[6]王勇.从遣隋使到遣唐使[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95-98.
[7]徐跃勤.日本"遣隋唐使"动机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003):102-104.
[8]郝丽,张晓刚.从鸿胪馆看古代日本的东亚认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12):104-107.
[9]徐时仪.汉字文化圈与辞书编纂[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3):1-8.
[10]陈晨.日本辞书《倭名类聚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11]李安,王贵元.《倭名类聚抄》所引《说文解字》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000(005):33-44.
[12]李先华.清代以前《说文》流传与研究述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224-232.
[13]王伊佳.《说文解字》版本研究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030(008):189-190.
[14]任晓霏,毛天培,解泽国.《孝经》在古代日本的传播与影响[J].域外汉籍研究集刊,2018.
[15]雕龙—中国日本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网络版[EB/OL].国内:古籍在线,日本:汉字情报http://www.naf.co,jp/kis/.
[16]国学大师—古籍全文搜索[EB/OL].四库全书全文搜索,http://www.guoxue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