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要点探究

2021-05-31 17:29杨旭
文教资料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个性发展高校辅导员

杨旭

摘   要: 高校辅导员发挥优势,对学生给予思想指引、学业监督、生活协助,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以满足学生需要,遵循青春期学生成长规律,发现新时期学生个性发展新需求,采用新的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提升与学生健康成长共同发展。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学生工作   个性发展

1953年4月,清华大学首次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素养好的青年教师、在校学生兼职政治辅导员,这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开端。高校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1](180-181)。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尽责履职,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引、学业监督和生活协助。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178),高校辅导员从学生中来,与学生生活紧密连接,能够更好地立足于学生成长需求和学生心理需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在现行高校培养环境下,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对于学生工作落到實处取得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探寻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研究成果较多,但对高校辅导员研究多是从问题、建议、描述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出发,对于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具体方法与创新思路的研究成果很少。本文立足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从日常管理、思想引领、心理辅导三个方面论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与创新。

1.日常管理:旨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成效显著,但高校管理理念、日常管理方式尚需改进。传统日常管理已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管理应探寻日常管理新方法,创新日常管理新模式,以满足时代要求,完成培养新型人才的使命。

1.1高校辅导员与日常管理的关系

日常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普通高等学生管理规定》对管理的内涵表述:“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针对大学生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在加强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的教育标准,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良性高效管理机制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学生管理涉及全校各个部门工作的配合,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的中坚力量。辅导员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日常管理成效。

1.2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基准

当今校园问题呈现出多样化,辅导员在预见可能出现的情况时,日常管理着重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与敏感点,面对突发事件,开展着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果断制止不良后果的发生。另外,辅导员要分清事态紧急程度优先考虑对学生的影响,把学生安全放到第一位。在班级内部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责任人问责机制,对学生人身安全层层落实、逐级负责。在健全年级班委学生干部职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做到学生安全动态心中有数,准确掌握。

建立高校学生管理联动负责制,校级领导顶层设计,院系与校级部门协同共管逐级负责。高校辅导员配合院系要求,根据校级部门学生管理具体细则,统辖所负责班级,并依托班委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辅导员管理与学生自主约束结合达到动态平衡,建立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问责机制,将学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1.3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新模式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学生时常被限制在规章制度的约束范围内,被动地接受体制、观念、方法,管理创新有限。日常管理新模式是遵循现阶段学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成长相适应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新模式中,学生是日常管理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在日常管理中,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便于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与学生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新模式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规律,发现各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实际诉求,探寻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客观愿望,通过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实现辅导员管理与学生自主约束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协同共进。在新模式中,教育为方向,管理为方法,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新模式注重发挥管理的艺术,实现教育与管理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思想引领:旨在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高校持续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精神素养的提高。

2.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明确历史使命的责任,同时起着确立学生生活目标、培育社会认知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2.2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形势

大学生基于年龄特征对各种新奇事物难以区分掌控,高校辅导员需要提高自身信息网络素养,理清信息来源,区分对待各类消息,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话语走向。加强对舆情的监控与引导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时掌控敏感信息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104-105)。辅导员利用网络技术屏蔽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提升网络素养,增强各类信息的辨别能力。辅导员用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志趣。思想引领在发挥传统媒介宣传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现代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创设品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平台,设置在线公开课堂,选择比较有意义的主题开展思政公开课,增加学生关注度,运用新技术,以同步直播的形式增强参与感,增设弹幕评论加强网络互动,以更加直接公开的形式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度。在使用新的网络通信手段教育管理学生的同时,还应注意防范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在现实生活中多开展实际活动,如“思政沙龙”“形势与政策研究”,让他们投身实际交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载体,伴随沟通社交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方式更加贴切自然。

2.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基础。其次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以往的思政工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往往忽视学生的需求和接受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同和接受,并自觉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品格指导实践活动[4]。高校辅导员理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途径,分析制定各个阶段的具体培养方式,将思政工作寓于实际,发挥日常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各个方面。深入学生之中,不拘形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军训工作中,辅导员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强调军训的意义的同时,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在军训实施过程中以身作则,深入军训现场,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团队合作,以及坚守等诸多品质的重要性,让学生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军训。集中进行军事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引导,寓训于乐,普及国防知识,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军训意义的直观性。

高校学生兼职辅导员精力充沛,工作积极性高,工作学习专注能够及时处理各种各样问题,工作效率高。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政工作,可以避免教师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局限,在管理工作中积累经验,便于两类辅导员专业化的养成。根据高校辅导员身份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对策,将培养精神素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新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思想领域提升至更高境界。

3.心理辅导:旨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当今高校对心理辅导工作的要求更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水平亟待提升。

3.1心理辅导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转型期。各种不良诱惑干扰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大学生是心理状态最敏感的一类人群,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心理辅导应打破传统僵化的辅导模式,以预防疏导为主,心理沟通为辅。以防治心理疾病培养心理适从为目的,凝练学生核心价值观,摆脱形式化、教条化。建立新型心理辅导模式,通过性格导向、品质构建、心理探究等方式,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要。以网络技术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开展伴随性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为学生建立电子心理档案、心理症状日志,跟踪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不同层级的心理预警机制,使学生心理辅导体系化,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有助于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发展。

3.2心理辅导的学生影响

心理辅导顺应青春期学生发展趋势,直面心理误区。辅导员广泛开展各方面的青春期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恋爱教育,性心理教育,家庭心理教育。关注特殊情况的学生,注意心理教育方式,设法走进学生内心,分析特殊情况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面临青春期的诸种问题,以积极正确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避免步入心理误区。直面青少年心理,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情观与价值观。

3.3心理辅导的方式

辅导员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因时而新。遵循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心理健康辅导应避免控制欲过强,切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切勿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广泛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心理话题的突破点,找寻合理的心理依存,培养健康的心理环境。新时期辅导员心理辅导应顺应时代发展,利用各种新形式新方法,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選择典型实例,同时注重学生实际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适从程度,逐步形成心理教育的高效方法,适当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尝试,如支边教育、义务从军等工作。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敢于献身的担当精神,培养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为学生人生职业生涯提供多种选择。心理辅导以融合学生需要为根本,不断探寻学生心理变化的最新态势,达到心理健康的最佳状态。开发新型心理辅导方式适应学生成长的规律,为心理辅导工作开创崭新局面。

习近平同志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强化辅导员实践锻炼机制,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5]。辅导员工作逐步系统化、科学化,以学生与教师视角从多方面考虑观察问题,在适应大学生心理承受的前提下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决策,利用各种现实资源为学生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春晖,许晓云,于文华.对高校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王晓兰.辅导员的核心素养体系研究[J].北方文学,2017(12).

[3]谭秋浩,钟家华.微信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J].高教学刊,2015(14).

[4]陈霞.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应用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7).

[5]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个性发展高校辅导员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