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把学校的孤军奋战变为家校携手共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实践研究课题。如何把握家校共育的尺度以有效地发挥家校合力,如何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方法,有效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更好地解决家校矛盾,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第101期随园夜话沙龙聚焦“家校共育实践与思辨”这一话题,引导一线班主任从自身实践出发思考家校共育的本质,进一步明确做好家校共育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地,要通过学校的主动作为,引导家长明确家校共育的育人指向;教师在明确教育边界的同时要给予学生耐心与支持,给予家长理解与包容,助力家校共育的持久发展。
(郜蓉宇 齐学红)
【摘 要】家校共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然而当下的现实是,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不专业、不及时、不到位,家庭对学校和教师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家校共育组织和沟通形式的单一化、目标导向催生的家庭教育的焦虑、学生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作为,引导家长明确家校共育的本质,明确育人的目的,把握家校共育的边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生主体;边界意识;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2-0046-03
【作者简介】张艳霞,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210006)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十佳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社会飞速发展,家校共育变得复杂多样化,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命题相互交错重叠,学校育人的纬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家校共育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一、家校共育的本质及现实困境
家校共育的本质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培育,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既然是共同培育,那么育人就不是单方面的,更不是某一方的服从与依附。家校共育中,学校起主导作用,教师应包容差异,尊重多样性,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家长对子女的关切,带着家长进行思考,帮助家长找到困惑的根源,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当主动规范各自的教育行为,尊重差异,尊重彼此的立场,和而不同,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形成教育合力。
马忠虎教授在《家校合作》一书中强调,家校共育是为了使学校教育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庭教育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家校共育是一种跨界行动,但跨界是有底线的,严格来说这是一种亲师合作,而不是互相推诿和指责。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拓宽了家校共育的渠道,达成了家校沟通的及时性和交互性,同时也造成了家校教育边界的模糊,出现家校教育越界、错位现象。这些都带来了当下家校共育的最大困境:一方面,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不专业、不及时、不到位;另一方面,家庭对学校和教师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
二、家校共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家校共育组织和沟通形式单一化。
学校作为家校共育的指导者、组织者,缺乏专业性。一些学校家校共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组织家长会,而很多学校都是程式化地组织开展家长会,家长会交流的主要内容也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泛泛的班情和校情通报。学校作为家校共育的指导者,没有科学规划不同学段的家长会的内容与方式,没有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而达成家校价值一致和合作共赢。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无暇关注除了学业成绩以外的学生的思想变化、情感发展、德行养成,单纯在学生出现问题,影响学业或是集体形象时,才会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也不认真研究学生问题背后的复杂成因,只关注问题本身。
2.目标导向催生家庭教育的焦虑。
在内卷化严重的当下,焦虑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学校增加延时服务,以确保孩子学习效果的最大化;一方面索求资源最优化,经常会从零星片段或者是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中简单得出某位教师专业能力不行的认识,不尊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干涉,造成家校共育边界不清、权责不明、家校關系紧张等问题。
3.学生主体地位严重缺失。
爱普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家庭、学校、社区都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然而,随着家庭和学校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却越来越被忽视。在中学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学生很少被看见,学生的情绪很少被理解和接纳,家庭和学校大多紧盯着学生的学习。家校双方好像都习惯性地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感受,习惯性地用自己的视角来定义成功和优秀。没有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中心的家校共育,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都是错的。
三、家校共育困境的突破之策
家校共育困境的突破口在学校,学校要主动作为,结合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家长明确家校共育的本质,明确育人的目的,把握家校共育的边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下面,以南京市中华中学为例谈谈家校共育中学校的作为。
1.学校要有前瞻意识,为家校共育纵深化发展搭建平台。
早在2014年,学校就成立了家长学校,并不断完善家校共育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打造具有中华特色的家校共育主题活动。2019年,学校成功申报德育课题“以家校共育为指向的云工程建设项目研究”,以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2020年,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学校通过云端传递“批判性思维好声音”,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拨开迷雾找到真相,学会明辨真伪、独立思考,家长、学生、教师借助平台思维碰撞,大大提高了家校共育的品质和内涵。2020年11月,学校启动中华中学家校共育平台,创新线上线下的沟通机制,开发家校共育新途径。
2.学校要加强系统思维,规划好家校共育工作。
学校在搭建共育平台的基础上,拟定家校共育工作计划,自上而下有序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学校从生命、生长、生活入手,坚持初高中教育衔接理念,通过深入調查,整理当前家校共育的主要内容,如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假期生活指导、电子产品管理、理想教育及生涯规划、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男女生交往等。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实证研究,整理典型案例,进行大数据分析,做家庭教育的专业引路人。学校定期组织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生问题的专题讲座,精心打造品牌活动“家长开放日”,营造家校共融的育人氛围。家校常态化的互通,促进了彼此的反思与调整,促进了多维、互动、互促、互补的育人机制的形成。
3.学校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家校共育主体的意识。
家校共育的中心是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家校共育取得成功的关键。以手机管理为例,学校不是一味禁止使用手机,而是指导学生学会友好地使用信息工具。我们认为,信息媒介素养是未来人必备的素养,家校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工具并学会自我管理,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在推进校园“零手机”管理的过程中,借助家校共育平台,通过系列化的组织和论证工作,达成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共识。
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手机的管理为例,学校以“线下主题班会+线上家长会”形式组织学生和家长对手机的使用展开辩论。线下主题班会课上,学生们通过辩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线上家长会上,家长们交流各自对电子产品使用的想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班主任则从情绪疏导入手,引导家长寻找契机,正确指导孩子合理规划手机的使用时间。此外,学校不仅关注“输入端”,还特别关注“输出端”,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为每个班级准备了紧急备用手机,由专人保管,学生课间可以任意借用;为满足学生了解世界的需要,学校增设数字阅览区,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申请得到批准后可携带手机到学校,上课期间放入班级保险箱或者交由宿管老师保管。
总之,家校共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搭建好家校共育平台,做好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斯倩.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困境及优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4]梁启超.基于文化德育下家校共育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