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王盈 傅红 郑瑾 孙立艳 李朝霞 王轶
[摘 要] 20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入职业院校学习,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也表明国家日益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已将其上升至战略层面,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发展恰逢其时。在这两个大背景下,为了保证扩招后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向与以往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探索建立基于扩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百万扩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230-02
2019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2019年4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计划的提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针对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以及高职院校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结论是面临生源结构和教学对象的改变,高职院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主要有高职院校的转型、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路径研究、课程体系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教学质量控制等,这些观点的提出为扩招后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形成一套完整、具体、可执行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将以中药学专业为基础,探讨如何建立基于“百万扩招”计划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百万扩招”对中药学专业的意义
“百万扩招”是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必须承担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是国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一个有效策略。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陆续颁布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等政策法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中药学教育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人才需求的增长,中药学专业的扩招不但能服务社会,满足人才需求,更能提升人才素质和人才质量,有效支撑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于扩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研究分析教学对象
扩招提出招生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为主,这使得高职中药学专业的生源结构从以往的相对单一变得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年龄、学习能力、职业需求、生活经历和工作背景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面对扩招后的教学对象,只有多元化的高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拓展深化才能解决生源结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明确培养目标
中药产业的繁荣必须依靠人才,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中药现代化、中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经过学习后应能达到职业标准中的各项知识技能要求,从而胜任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中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工作,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三)建立灵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扩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如何保证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能不能教好是高职院校对扩招计划实施后的最大担忧[1-2]。生源结构、资源环境等的明显变化,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难度的加大,都需要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向扩招后的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在“百万扩招”的形势下,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应以“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为原则,按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搭建课程体系,形成以灵活为宗旨、以分层教学为载体,充分体现学分制、模块化以及大力开发线上课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分层教学
以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为例,与统招生相比,扩招生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其中不少中年学生,有过相当的工作经历,或者从未接触过中药学知识,同时还扮演着父母、员工等多种社会角色;此外,扩招学生在学业基础、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必须匹配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综上,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教学,在学生的分层结构的实践方面,入学之初进行文化基础、中药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摸底测试,依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达成符合教育对象的预期教学效果。
2.搭建针对性强、灵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搭建上,立足学生的职业需求,紧密联系高职教育与职业认证,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打破既有培养模式过度“系统化”“统一化”的格局,探索更加灵活的课程体系。拆解中药学专业相关岗位技能,筛选和就业能力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构成教学模块,增设文化基础模块,以同类岗位的相互关联为依据,将教学模块组成课程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分层建议自主选课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手段上,由于扩招生源难以进行全日制学习,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首选,但传统的课堂集中教学无法适应这种模式,因此必须更多地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传输。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学习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让学生更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综上,中药学专业需利用网络教育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微课堂、雨课堂、云课堂等学习平台和线上课程的优势,增加师生互动,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结合多种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技能评价,并引入社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评价的模式,使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得到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反映[3]。
4.教学资源配置
扩招必然带来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的紧张,中药学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中药识别、中药调剂、中药炮制等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虚拟教学实训软件和VR技术的应用,结合定期集中开放实训室的方式,使扩招后教学的顺利开展成为可能。
在师资队伍的保障和建设方面,完善双师队伍建设机制,通过培训、引进、校企合作、兼职等办法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注重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
5.深化校企合作,引入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是学校和企业通过深度合作,使教学对象既具备学生身份又具备学徒身份,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里的师傅共同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岗位对接问题,是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也能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4]。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进行工学交替,促进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根据产业的季节性、淡旺季等因素制定工学交替的教学计划,使学生每学期均有一定的时间在学校或企业学习或工作。
扩招后,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将更为精准化。产业是专业的基础,专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专业共同进步。在扩招的新形势下,校企共同育人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共同确定专业设置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时间等,达到专业(群)贴近产业发展需求,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目的。
三、总结
高职扩招100万,推动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变革。当前,我们面临着生源结构、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有针对性地向扩招学生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具体来说,学生数量、生源结构、职业诉求都使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面向就业岗位,成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景安磊,周海涛.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8):17-19.
[2]石宏武.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优化两级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2019,28(4):62-66.
[3]侯维磊,张慧锋.高职扩招特殊生源的人才培养研究:以S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办学与管理,2020,11(41):14-18.
[4]梁晶,张欢,李鸿鹄.百万扩招下“五个对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61-6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