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5分钟”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2021-05-31 13:37陈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7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协同

陈婕

[摘           要]  “思政5分钟”是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落实,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课堂中的5分钟,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因子,以期构建真正的“5>45”协同育人机制。“思政5分钟”构成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合力,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水平的有力载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内化思政教育的基础,是对当前课程思政的现实需求,也是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关键,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5分钟”;协同育人;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44-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在全国高校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2]在总书记的讲话中对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落实“思政5分钟”探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講话精神,推动高职院校“思政5分钟”教学体系的构建,本文以“思政5分钟”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思政5分钟”的价值及其目标任务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按照高职教育规律、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的需要应运而生的。[3]所谓“思政5分钟”,也就是在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每次课教师利用5钟左右的时间将思政教育内容不限形式地融入各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应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因子,搭建起充溢德育元素、发挥其德育性能的教学课堂,促使所有教学活动与育人要求一致,实现“思政5分钟”与专业知识的统一,提升学生的品德涵养,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实现协同育人。

(一)“思政5分钟”需要依托课程体系的建设

高职院校所倡导的是“德技双修”,“德”与“技”同等重要。要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从来就不是依靠哪一门课程能够实现的。各类课程只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合作,帮助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修德立身, 明辨是非,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也就是说,在“思政5分钟”的落实过程当中,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内部将各门课程进行分工、整合,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再结合各门课程实际,设置其情感目标,加强价值引领。深度挖掘每一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文化内涵,以其专业发展、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时事要闻等来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化。只有构建课程体系,让各门课程主动发挥其协同育人的效应,才能在“思政5分钟”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功能。

(二)“思政5分钟”需要依托全体教师的合力

在“思政5分钟”的实施过程当中,坚持其价值导向,深挖除思政课以外的各门课程情感目标中的育人价值,将5分钟的价值理念嵌入各门课程教育教学当中。改变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对思政工作的既定看法,提升一线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教学能力。将思政理论课程与日常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寓大道理于小案例中,把课讲活,健全评价体系,完成5分钟思政德育的教学目标。

(三)“思政5分钟”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关键性的问题,须依照价值导向、能力目标、教授知识的要求,推动课程的改革实施,发挥其育人作用。课程育人涵盖了知识、技能、涵养等多方面的内容,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借助“思政5分钟”这一抓手,围绕课程性质进行合理的知识和内容的整合,携手抓好“立德树人”,培育具备“德”“技”双修的技能型人才。

二、“思政5分钟”在各门课程中的实践

基于“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背景,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政5分钟”的课程思政实践。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当中,涉及农业、生物、机电、汽修、会计、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课程。虽说提倡每门课程都有德育,但其深度、力度和广度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其所发挥的育人功能也不尽相同。

(一)思政课在“思政5分钟”中的引领指导作用

一直以来,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专门从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引领的集中性育人课程。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民族认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其精神境界。同时,也为其他课程开展“思政5分钟”打好基础。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德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责任,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不仅促进学生思想的成长,更能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四个自信”。

(二)专业课在“思政5分钟”中的协同育人作用

除思政课外的所有专业课程,深挖其中蕴含的德育因子,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确定课程育人目标和每次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课实际制定“思政5分钟实施计划”,强化育人效果。[5]专业课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思政5分钟”的教学过程当中,渗透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凸显时代精神和“双创”精神。同时,专业课的“思政5分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传授,其还包含实训课。在实训课中,利用5分钟讲解思政,突出人类与环境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凸显工匠精神。让“思政5分钟”真正落地,在学习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明白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技术人员不该触碰的“红线”和应当努力的方向,以此强化学生“德”“技”并举。

(三)基础课在“思政5分钟”中的补充育人作用

公共基础课在学生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础课中落实“思政5分钟”不但要体现基础课的性质,更要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在5分钟的思政时间里向学生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新时代思想引领铸魂,凸显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利用每堂课的5分钟让学生在基础课上感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将社会责任、民族担当等观念贯穿到整个基础课的教学全过程。同时,继续探究基础课教学中崇尚“美”的元素,达成真正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落实5分钟的基础课思政教育,不仅做到两类课程的同向同行,更加有效地使两类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思政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6]

三、“思政5分钟”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5分钟”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旨在构建真正的大思政格局,实现思政育人。只有将育人理念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思政5分钟”发挥“5>45”的作用,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

(一)以大思政为目标,实现“同向同行”

“思政5分钟”的出发点是让高职院校的各门課程与思政课一起,携手共同育人。也就是说构建真正的课程思政格局,让专业课、基础课与思政课保持格调一致,步伐相同,同向同行。这种同向同行首先是指政治方向上的同向同行,各门课程在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其所弘扬的价值引领应保持一致。把握正确的方向,提升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其次是在育人的方向上必须同向同行。各专业课和基础课都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与思政课保持一致,形成育人合力,培养有责任担当、有本领技能的当代高职大学生,为效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以整体性为手段,实现“合力育人”

“思政5分钟”的提出就是为了让高职院校里的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中利用课堂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思政课则利用课堂中的5分钟来根据不同的专业整合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各专业特色来讲思政课,让学生在专业课教学、基础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中都能受到思政教育。以此形成合力,提升“思政5分钟”的育人成效。

(三)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推动教书育人

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要做好示范,竭尽所能地培养学生,为学生服务。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日常培训体系,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7]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培养“德”“技”兼备的技能人才。在思想层面积极深化自身的思想觉悟,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思政5分钟”的意义所在。在职业素质层面更加重视良好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导向作用,恪守职责和义务,形成教师内在的责任自觉。用行动去感召每一位学生,自觉做好学为人师的模范。

“思政5分钟”是落实课程思政系统育人机制的德育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但要确保其每一项工作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还需要在今后的德育工作和课程思政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在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继续加强和深化“思政5分钟”的实践,及时总结,不断修正,为今后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现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康峻岭,张元虎.高职课前5分钟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7,12(9):56-57.

[2]颜新跃,戴联华,王雅琪,等.“协同”维度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6(6):27-31.

[3]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18):71-75.

[4]顾恩平.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2):17-21.

[5]于涛.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研究[J].智库时代,2019,52(36):87-88.

[6]黄睿.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12(1):50-52.

[7]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10):41-43.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课协同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京津冀协同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