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合作背景下技能大赛促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2021-05-31 13:00张华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7期
关键词:康复大赛考核

张华丽

[摘           要]  校院合作是指整合职业学校和医院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临床一线的师资力量和医院的硬件资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实习、技能大赛等多方面合作,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和职业情景教学,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学生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器。分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在四届全国康复技能大赛中获得的成绩及技能大赛存在的局限性,总结康复技能大赛的成绩、经验和教训,以赛促改,探讨康复技能大赛对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水平的作用,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操教学模式改革。

[关    键   词]  校院合作;康复技能大赛;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92-02

康复治疗是一个临床实操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实用技能外,需对学习者进行临床思辨性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康复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所学、提升技能、开阔视野的平台,有利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辅导大赛经验,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操教学模式改革[1]。

一、康复技能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康复治疗类专业学生技能大赛从2011年开始,现已举办四届。除第一届比赛考核单项技能操作外,后面三届均采用临床案例形式考核。大赛按照康复治疗师职业标准和临床康复治疗岗位要求,采取“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组合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试参照人卫版《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士、师、中级)》相关内容[2],占30%。技能操作比赛采取3人一组团队形式,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进行问诊、评定和治疗操作。采取随机抽取临床康复案例和标准化病人方式,技术操作标准参照《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要求。竞赛内容包括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常见病种,占70%。借由比赛,全面考查参赛选手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时间配置能力、团队协作、临床思辨性思维以及临床康复技能操作水平等。

我校自2011年以来,一直参加全国学生康复技能大赛,不断反思总结参赛经验,对标高位找差距,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见表1)。这是对我校康复专业师生综合素养和操作水平的认可,更是课程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的综合体现。

二、借助大赛,促进康复专业建设与改革

(一)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技能大赛是以“临床案例”的形式进行考核,借助校院合作平台,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情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疾病康复问诊、评估、治疗的整个过程,整合所学康复理论与实践知识,多维度解决临床应用实际问题。采用OTD教学法,将临床病例拍成视频,上传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观察临床真实病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分组讨论,将理论学习紧扣临床实践,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用家庭雕塑教学法,教师事先编写好临床案例剧本,部分学生通过无声情景描述演示,讨论,提高学生对病人、家属及医院不同职能同事的同理心。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PBL等学习方法。

(二)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考核“临床案例”为主的学生技能大赛在某种程度上是考核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的整合迁移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辨能力、应试技巧、抗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大赛辅导期间,指导教师首先自己熟读《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士、师、中级)》,将知识点梳理、内化、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综合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平时的教学。对于临床案例,需要指导教师查阅、研习最新的疾病康复指南,把控最新的康复治疗方案,同时为了更贴近临床,指导教师需要到临床一线实践,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解决教学略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再有,指导教师每日与比赛学生“零距离”接触,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所学,发现平时授课中不易发现的问题,更有目的性地解决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隐秘问题。模拟比赛及正式比赛时,邀请医院临床一线的专家来指导,通过聆听临床专家评委的点评,总结比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赛水平。总之,指导教师通过技能大赛,增加了理论知识储备,提高了临床操作水平,锻炼了临床思辨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而能对专业课程进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提升了教学质量[3]。

(三)技能大赛,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库

技能大赛的成绩是教学质量的微小呈现,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及课程建设水平。课程建设通常包括在宏观上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也包括在微观上对单门课程的优化[4]。利用信息化创新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优化的首选,也使当下“互联网+教育”成为新常态。技能大赛主要采取案例的形式,考核问诊、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基于大赛,组织专业骨干教师重新整合课程,分章节讲解,按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安排不同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建立了康复功能评定、运动治疗技术、临床康复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大量的康复评估与治疗操作教学微视频,便于学生用学习通在课前、课中、课后随时观看,反复练习,及时对比,即时纠正。再有,学生多,操作内容多,实训课时教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及时纠正他们实操时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将组内实操视频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间进行互评,教师点评,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实训技能的及时复习巩固。教师上传视频病例,设计问题,学生借助网络平台讨论分析,集思广益,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通过查阅网络平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在线下集中演示。线上网络教学与传统线下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種更适合学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5]。通过网络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也能因时因地地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

(四)技能大赛,促进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模式的改革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的进步,大赛应全员化,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参加,而不仅仅只有几名学生参加,只有少数参赛学生获益,应让技能大赛促进全体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基于此,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康复功能评定、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双100分制,考核形式包括多次单技能操作考核和一次3人一组案例团队考核。同时每年举行微视频操作技能大赛和每届一次实习前技能大赛,实习前技能大赛按照全国学生技能大赛要求进行,采取“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组合方式和“标准化”患者进行考核。即将实习的学生自由组队,三人一组,自由分工(问诊、评估、治疗),评委由临床专家和校内专业教师担任,赛后点评、总结。全仿真的技能大赛,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赛事的激烈、赛场的紧张、专家的精准点评,让国赛惠及每一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切实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发展。

(五)技能大赛促进“3+3”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课堂往往通过一次终结性考试来评价,缺乏具体的过程性评价,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一部分学生平时懒于学习,通过考前熬夜复习取得较好的成绩,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扎实深入,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与临床实践对接。网络课程平台能够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件及视频学习时长、参与课堂讨论情况、课后操作视频上传情况、网络发布问题讨论情况等,这些可以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依据。再有建立“杏林服务社”“生命健康之行”社团,将学生所学服务于校内教师和同学,走出去深入社区、养老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活学活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强化职业认同感。赋予教师、学生、被服务对象以评价权利,最终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即“3+3”课程评价体系。

三、结语

校院合作是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执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校院合作育人的背景下,以比赛促课程改革、以比赛革新教学模式、以比赛促多元评价体系,全面推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拓展技术与技能康复人才培养通道。

参考文献:

[1]雷惊鹏,黄存东.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3):109-111.

[2]励建安.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教学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王丽琼.全国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浅析[J].中国康复,2019(8):445-448.

[4]苗守艳.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3):59-62.

[5]苏真真.混合式教学實施的个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康复大赛考核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最美证件照PK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