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儿童为本,回归文言趣心。教师应当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消弭古今之隔;优化活动设计,让文言文教学趣味横生;融合课内外课程资源,建构文言文系列课程;变革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教学文言文,有助于培养学生潜在的气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文言趣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6-0041-04
【作者简介】史学来,南京市诚信小学(南京,211102)教科室主任,二级教师。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尽管它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面对古奥的文字、陌生的语境,仍感不适。教师也缺乏良策,往往过分重视文言字词的讲解,从而遮蔽了文言趣心,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入门阶段,便有了抵触心理。所谓“文言趣心”,既指有意思、引人发笑的内容,也指文言文的内核蕴含着古人的含蓄与睿智,包含着审美趣味与思辨乐趣。因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儿童本位,回归文言趣心,紧扣“趣”这一教学目标。
一、活化教材内容,消弭古今之隔
1.留白之处添想象。
教师可利用文言文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补充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以及当时的场景,以此拉近学生与古人之间的距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群儿戏于庭”,边想象当时的小朋友们是如何游戏的;阅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众人的心理与司马光的心理;结尾“儿得活”十分简练,可引导学生想象关于这一结局的更多细节。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完整地了解故事,也能消除阅读文言文的恐惧感。
2.庄严之处引谐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诙谐的文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如《和尚煮虾》:和尚私买虾食,虾跳于热锅,乃合掌低声,向虾曰:“阿弥陀佛,耐心,少时红熟,便不疼了。”又如教完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古人谈××”为主题,借助相关书籍找一找古人有趣的生活见解。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言论中亲近文言,便明白了古人和今人一样,也是有趣的,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相隔甚远。
3.陌生之处创情境。
备课时,教师应充分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如古人的生活状态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在学生可能感到陌生之处,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车胤为什么不利用好白天的时间去读书,而非要在晚上用萤火虫照着读书呢?”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那时的人们白天耕作,晚上学习,而车胤家穷,只好囊萤夜读……”以具体的情境描述代替生硬的文化常识的穿插,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因机械记忆而对文本内容产生陌生感。
4.浅易之处求追问。
统编语文教材为生僻的文言词汇提供了准确的解释,但当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后,往往不再深思,从而丧失进一步学习的兴致。这时,教师应运用“陌生化”的方式,将浅易的内容转换为有新鲜感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中“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课文注释为“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教学时,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照着注释读一遍,意义并不大。但教师如果顺势追问:“老师觉得这里的注释翻译得并不好,谁能再说清楚一些?”学生则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清楚“试翼”为何意,描绘出“风尘吸张”的具体景象。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这里的‘鹰隼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要展翅试飞呢?”借助问题,学生便会理解这句话的象征意义。这样的追问,有助于学生逐步走向文字的背后,触及思维的深处。
二、优化活动设计,重拾文言趣心
1.习熏悟化,体验朗读情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次数过多,学生也容易疲倦。鉴于此,教师应开展更符合儿童特点的朗读活动。陈少松教授认为,诵读最突出的标志,就是能充分地显示不同个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古人摇头晃脑读、站着读、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读,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唱双簧配音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
师:学了一篇文言文,回家之后,最想背给谁听一听?(遮挡部分内容)谁先试一试?
情境1:碰到了以前的同学,“炫耀”一下今天所学,来,背给他听听!(仅出示提示词)
情境2:回到老家,遇到了读博士的叔叔,他可有文化了,不能有提示了,誰敢挑战?
情境3:邻居家的奶奶平时爱听古曲、爱看古装剧,背给她听,要背出古文的韵味儿!
这样,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逻辑确定有梯度的诵读目标,让学生在趣味诵读目活动中体悟文言文的情趣之美。
2.东猜西揣,触摸文言意趣。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提倡“用猜想定义阅读”,他建议教师不必去干涉儿童的阅读,不要打扰儿童阅读的节奏,要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由,鼓励他们“胡思乱想”。据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多设计“猜想”活动:对某一处情节进行大胆猜想,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尝试解释文言语句;猜测上下文隐含的信息,从而理解疑难词句的含义;借助课文插图或教师所展示的图片,猜测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便可以理解文意,既增强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触摸到文言词句的意趣。
3.激活思维,追溯古人智趣。
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看似矛盾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追溯古人思想的同时,感受文言文的深层趣味。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借机提问:“同学们,苏轼认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个道理是不能改的!所以,做菜应该向——厨师(生答)请教,学放牛应该向——牧童(生答)请教,学画画应该向——画家(生答)请教。哦?学画画应该向画家请教,那文章为什么说学画牛要向牧童请教呢?”学生即刻发现了作者引用的道理与陈述的故事之间的矛盾,进而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艺术之美”,明白了国画有写实和写意之分:前者画牛要问牧童,追求真实性;后者画牛则应问画家,可为了审美而适度虚构。这样,学生便在疑问中激活了思维,追溯到了古人的智趣。
4.制作漫画,重现古典风趣。
漫画是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文言的风趣幽默与漫画的夸张诙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制作四格漫画(见图1),让学生通过漫画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简单有趣的漫画还能让枯燥的文言变得有趣,展示、分享这些漫画作品,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
5.借助语境,营造读写乐趣。
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還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汇、文言句式的模仿运用上,从而优化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模仿应点到为止,不必过度;另一方面,仿写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读写趣味的发现,对其“错用”“错仿”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语境,激发学生模仿文言句式写作的兴趣。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的结尾“而身为宋国笑”一句话时,教师可创设如下语境:“宋国人是如何评价这位农夫的呢?请你为当时的读书人,发布一条朋友圈,聊聊你的见闻。”教师可以预设“朋友圈”的样式,让学生用所学文言句式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发现文言文读写的乐趣。
三、整合课程资源,积淀人文底蕴
1.构筑以一带多群文阅读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是链接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教学策略。小学阶段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第一课时一般可以学完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在第二课时适度拓展教学内容。依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师可以选择篇幅相近、内容相似的文言文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篇目,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比较、梳理与整合中,助力学生不断提升阅读素养。
2.构建跨学科探究性微课程。
周一贯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语文本色,又要适度“混搭”。经过长期的班本文言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会尝试阅读文言课外读物,有的会翻看《九章算术》,有的还品读起《本草纲目》来。教师可利用此契机,构建“文言文+学科”的跨学科探究性微课程,让学生以文言文为工具,阅读各类读物,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探究,从而提高其古文素养。
3.构架整本书阅读系列课程群。
成尚荣先生认为,儿童是课程的主体,应该引导他们参与课程的决策和设计,使他们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构架整本书阅读课程群。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雅量》中的小故事。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录制成3~5分钟的微视频,在班级内共享,与同伴共同学习,以此形成《世说新语》微课程第一辑。学习《杨氏之子》后,学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录制《世说新语·言语》中的所有篇目,形成《世说新语》微课程第二辑。之后,学生录制不同的章节内容,从而形成整本书阅读的系列课程群。
四、变革评价方式,激发阅读自信
1.评价标准具有宽容鼓励性。
教室应是一个允许出错的地方,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出错”和“改错”的过程。初学文言文时,学生对其内容理解有偏差实属正常。如学习六年级下册的《学弈》时,有学生将“使弈秋诲二人棋”理解为“弈秋和他们下棋都悔棋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惯性思维,学生看到“诲”“棋”二字,就自然而然想到“悔棋”了。教学时,教师应当降低标准,以宽容、鼓励的心态视之,并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事实上,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并不强调精准翻译,很多课后习题也仅仅提出“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的要求。所以,教师不必也不宜严格要求咬文嚼字地翻译,以防学生在机械翻译中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评价语言具有课文情境性。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是学生朗读、理解、思考的助推器。评价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情境,设计嵌入情境的评价语,让学生发现文言词汇竟然与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用“甚聪慧”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以在导入时就通过“猜猜老师最喜欢的作家是谁?”引导学生理解“谬矣”和“妙矣”的用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用以评价学生的回答,学生便更能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3.评价形式具有学生参与性。
如果学生能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那么学生就将获得对学习的控制感,也就更容易提升在学习上的自我价值感,形成更为积极的自我认知。因此,学生应充分参与到学习文言文的评价过程中,如评价同伴的朗读如何、理解如何。他们的评价可能是杂乱的,甚至缺乏科学性的,但教师仍应消除自身对学习标准的垄断,赋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成尚荣.定义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周一贯.阅读教学应当去安全感[J].语文教学通讯,2019(27):11-13.
[4]周一贯.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王少非,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注:本文获202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