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豪 林东苗 王长龙
[摘 要]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教育,培养一批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快速获取信息能力的技能型工匠。在分析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检索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信息检索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如探索信息检索流程标准化,改进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动态更新教材,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信息检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24-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崇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技工,使之适应产业提升的需要,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自2016年起,李克强总理连续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技能型工匠,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信息检索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技能,这些技能与其他技能一起构成了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框架。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信息检索课要么开设为选修课程,要么开设为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信息检索课存在重检索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难以实现课程预期目标,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精神内涵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国工匠和技术工人的重要途径,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和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1]。
从国家层面上讲,要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创品牌。以弘扬工匠精神为契机,不断吸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然后创造新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人才支撑。
从个人层面上讲,工匠精神是尊重行业、对产品负责、满足企业的认真精神和奉献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对产品精心雕琢,对工艺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和信念。
三、信息素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检索课程一般为公共选修课或者专业基础课,着眼于讲授各种信息资源的理论和使用技巧,通过培养学生在当前“信息爆炸”信息环境中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快速获取所需的专业及相关信息的能力,以此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科和先进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信息检索课重在传授检索工具、检索技能以及图书馆利用方面的知识,重理论,轻实践。工匠精神的培养则要求学生知识面广,专业知识要求高,信息搜索和信息处理迅速,实践能力强,这两者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理论教学环节占比较重
本课程的讲授主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师资结构的优化程度不够。作为公共选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多限于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一般介绍,对必要的信息检索知识作简单的讲解,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教学实践过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甚至出现脱节的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教材,导致教学内容偏离实际生产过程[2]。结果是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训环节。实验教学难以有效组织,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学生难以在实验中得到足够的教学指导。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信息检索课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法相对单一。开设信息检索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具體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教学只达到了理论水平,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实践价值难以得到应有的体现。特别是在公共选修课中,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常常出现上课出勤率低、作业抄袭的问题,教学效果很难在学生的课堂教学和作业中体现出来。
(三)课程标准不够完善
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技能操作课程,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没有统一要求,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性质过于简单,培养目的不明显,课程标准不完善,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等,因而课程标准指导性较差,难以发挥学生信息素养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功能。
(四)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缺乏自主检索的习惯和意识,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对身边的各类信息资源了解不够,导致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同时由于课时有限,学习内容无法面面俱到,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因为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往往让学生感觉到课程与专业学习可有可无,因而有的学生上完该门课后信息观念和情报意识缺失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
四、工匠精神融合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探索信息检索流程标准化
一名优秀的信息检索教师要精通信息检索的原理、步骤和策略。在具体实践中,推行信息检索流程标准化的策略,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网络资源检索等章节中进行强化训练,最终体现在检索报告中,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有效。
以制定检索策略为例,本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引用一些契合专业实际的检索案例,综合考虑误检和漏检的因素,提炼检索词,制订检索式,确定一套标准化检索流程。其中一些课题隐含了一些关键词,无法直接从字面上抽取关键词,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隐含的关键词,以及相应的同义词、近义词等相关词;少用或不用无关紧要、专指度低、参考价值低等对课题检索意义不大的关键词;当第一次检索结果不理想时,可以在前者的基础上,采取适当调整检索途径、利用文后参考文献提供的线索回溯、调整关键词等方法进行迭代检索,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二)改进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动态更新教材
不同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性质不尽相同,有的设置为专业课,有的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更多的开设课程为选修课。首先要明确课程属性,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信息检索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其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在选用教材时尽量使用案例化教材。再者,要明确教学目的,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工匠精神培养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在进行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设计时,应遵循有理有据、不生搬硬套的原则,将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作为一个重要维度,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类的信息检索教材普遍采用本科教材,这些教材逻辑性较强,理论扎实,但实践教学环节有所欠缺,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更新时效低。针对课程与IT业和产业升级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特点,加强实验教材的编写,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和维护。
(三)教学过程紧贴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撰写环节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业的集中梳理,体现学生综合技能,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将課程名称定为《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在课程名中充分体现了两者的密切程度。在教材选定上,采用案例化教材,尽量向实践环节倾斜;在开设时间上,原则上安排在大二或者大三,这样保证了在时间上可稍微提前或同步于毕业设计或论文;在课程大纲安排上,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其间不断穿插诸如论文结构、参考文献编写与导入、摘要和关键词编写要点等,通过这些方式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最终提交的检索报告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程与毕业设计或论文互为促进。
(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当前“互联网+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为信息检索的实践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为训练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快速获取信息的技能提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丰富教学方法和形式,有利于规范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3]。
网络化信息检索课教学平台建设可以根据工匠精神培养要求,紧贴专业培养标准,以实践教学为导向,每个章节都配套有与专业相关的实习题,起到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信息意识、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
教师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进行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信息素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优化学生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力量。通过不断加强信息检索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工匠精神的各项技能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OL/EB].[2020-2-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周波,杨晓蝾.产教融合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20):90-92.
[3]贺星岳,曹大辉,程有娥,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及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6-10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