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在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普遍面临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普惠金融的本质提高贫穷群体的金融可得性、让更多中低收入者享受到金融带来的利益。小额信贷作为农村金融领域内的重要创新产品正在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重要的驱动力。
在此之中,我们运用了金融科技作为关键的一个工具——风险定价。通过充分了解用户信息、测算客户还款能力和意愿、分析客户的信用机制、对客户发生违约的概率进行预测、做好相对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我们需要大量运用到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在建立好理论模型以后再通过实际算法,运用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无监督学习等技术的支持,给予客户相对应的贷款利率。在此我们选择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机构的可持续、覆盖力,绩效之间的联系,并借助传统对小额信贷三角绩效模型进行研究。
国外有很多机构、学者,对于小额信贷机构信用评级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意大利经济研究机构MicroFinanzaRating从机构评级方面设计评级指标,其指标有外部环境、组织战略、资产质量和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结构、资产负债与财务表现等方面;美国的研究机构MicroRate主要从机构评级和社会绩效评级两个维度设立信贷机构评价体系;法国机构PlanetRating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从小额信贷机构绩效评价和社会绩效评级两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指标包含信息技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经营情况、资金和流动性、效率和效益、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政策、客户保护、社会改变等角度考虑。这三家金融评级机构都能在自己所属的国家范围,利用各自的评价体系完成小额信贷机构评级工作,但这些较为成熟的评价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国内的小额信贷机构的评价工作。
国内的学者与研究机构对于小额信贷机构的评级体系研究较晚。再经过2013年7月27日,由中国金融学会、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在昆山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小额信贷创新论坛暨第二届全国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以及2013年第二届中国小微金融60人论坛开展之后,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完成“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体系”。评级体系从经营环境、管理素质、风险控制、资金管理、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社会绩效等六方面进行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三角框架绩效模型是从覆盖力,财务可持续和福利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中国农村有许多农户贷款具有下列特征:第一,生产生活对资金要求较为迫切;第二,需求以短期资金为主;第三,资金需求远未取得满足。
从覆盖力方面来说,小额信贷是在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提供无需抵押担保的信贷服务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巨大创新。从财务上的可持续来说,就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若收益能够覆盖其在开展各项业务中所需的成本以及所面临的风险,即可以说该小额信贷机构在可持续取得了成功。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能长期的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提供较低利率的金融服务则可让服务群体真正获得普惠金融所带来的利好。可以说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评判一家小额信贷机构的一项重要标准,如果不能在财务的可持续性上维持稳定,势必会大量的引入政府补助否则将会面临关闭问题,使得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重新回到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之中。
从福利影响方面来说,普惠金融发展的初衷就是为了缓解贫困,低收入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在实施普惠金融之后是否有助于消除这些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是否改善贫困,低收入群体的融资环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普惠金融体系下的金融机构的运行,可以发现在普惠金融的账户中活跃的账户占比较小,远低于常规金融中的活跃账户所占比例,从而使得整个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高。普遍的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小额贷款机构存在贷款额度小,业务规模尚未达到规模效应的问题。在一般的金融机构中,在初始阶段,随着机构的业务规模扩大,机构的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递减。当规模道道一定程度时即可实现规模经济,但如果机构的业务规模较小时则单位贷款分摊的成本较高,因此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然而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小额信贷机构服务对象为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此类人群的信用评级较低,从而能使用的贷款额度也较低。正因为单个的农户及低收入群体的每一笔贷款金额少,并且这些贷款机构的工作人员也较少,因此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在农村等偏远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利,这就给这些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群众文化程度较低影响,对于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以及对金融产品的了解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他们难以使用手机等移动工具在线上进行金融产品的了解,更加难以在网络上操作及使用金融产品。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信贷员、督导和主管会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入村入户。除此之外,在进行完提交贷款申请的工作之后还需要走分支机构及总,进行风险审核的流程,其中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成本。
综上所述,现如今农村的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小额信贷绩效机构,存在信贷机构人员人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若是能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就能给这些小额信贷机构减少人力成本。其中信息化水平包括线上金融产品展示以及线上进行贷款审批。
通过加入了信息化这一维度后,小额信贷绩效的分析框架可以归纳如图1.
图1 加入信息化维度后的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小额信贷绩效四维度模型
在此模型中,福利影响是终极目标,而信息化是支撑因素,其中信息化与可持续性和覆盖力相互影响,而这三者可以集中展现在信息化上。信息化的程度提升,有助于提高该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和覆盖力。原因在于伴随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单笔放贷机构方的成本可以显著降低,进而有利于该机构的长期运营;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同样也可以减少金融产品的推广难度,因此可以在单位时间之内将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产品,在同样的时间内推高到更多的贫困和低收入的人群中去。另一个方面来说,可持续性与覆盖力的提升,能够使信息化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提高金融产品推广的精准性以及修复信息化所带来的系统性漏洞。
根据传统的观点: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普惠金融机构的净收入,不低于它的全部成本时,则可以认为该金融机构可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该条件用不等式来表示:
其中 为单位贷款的连带收益,为贷款利率, 为违约率,为每笔贷款额度,为其他收入,为融资成本, 为单位贷款成本,为其他支出。
当我们加入了信息化指标后不等式变为下式所示:
其中,为加入信息化指标后的单笔收益提升,y为加入信息化指标后的单笔成本提高。假设A=B,即可得出
对比其他指标可以发现,若要维持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发展,且其他指标数额不变,则需要x>y即信息化所带来的单位收益大于信息化所需要的单位成本。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具体所指由于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普惠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得到提高,单位贷款所需要的供给方人力成本下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需要金融机构加大信息化手段的研发投入,比方说需要招纳更多的软件开发人员,并且在信息化形成的初期将会出现大量的漏洞,这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进行修补。
总而言之,针对于如今普惠金融体系下的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其分散优势,加入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更好的发掘服务对象的同时,提高服务对象对金融产品了解程度,从而让更多的贫困和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红利以及降低放款过程带来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