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轩,高炜恒,邓芳芳
(江西省石城县人民医院,江西 石城 342700)
肺间质疾病多数呈弥漫分布,又称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特征[1-2],其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为咳嗽、少痰、血痰或干咳,并出现渐进性劳力性气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肺间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成为临床的热点问题[3-4]。目前CT检查是肺间质疾病的检测主要手段之一,可发现肺部弥漫性、细微结构病变,但由于分辨率的限制,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5-6],而随着高分辨率CT在临床上应用,相对普通CT其可以通过加大电流,提高空间分辨力,从而更好地观察组织的细微结构,例如肺小叶的结构,并且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空间分辨力图像[7-8],因此本文采用高分辨率CT对肺间质疾病病变进行观察,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肺部间质病变患者94 例,其中男性51 例,女性43 例;年龄27~65 岁,中位年龄51.24 岁;纳入标准:(1)能接受常规CT及高分辨CT扫描;(2)均经临床及病理学确诊;(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不能配合进行CT检查或具有检查禁忌证者。
1.2 检查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CT检查:设备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全部病例行CT加增强,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推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0 g/100 mL),注射速率3.5 mL/s,总量100 mL行全胸部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层厚3 mm,层距1.5 mm,容积扫描,常规肺窗宽1 600 HU,窗位-500~-600 HU,纵膈窗宽400 HU,窗位40~50 HU。扫描条件120 kV、130 mA,扫描数据传递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重建出双肺及支气管腔图像,仿真支气管树进行图像观察。
高分辨CT检查:美国GE Optima 64排CT扫描仪。对常规CT扫描发现肺内病变者,在病变处扫4-5层高分辨CT,根据病灶大小确定扫描间隔为4~10 mm;对肺部弥漫性病变,或常规CT扫描和其他临床检查均未发现病变而有临床症状者,自主动脉弓顶至右膈顶行高分辨CT扫描,层距10~15 mm,层厚1.25 mm,电压120~140 kV,电流100~150 mAs,高空间分辨率骨算法重建。
1.3 主观图像质量评判 采用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判,图像清晰,边缘锐利、无虚影及双重边影,病灶清晰可见,解剖关系明确为5 分;图像清晰、边缘较锐利,无明显虚影及双重边影,病灶可见为4 分;图像较清晰,边缘基本锐利,有虚影或双重边影,但不明显,细微病灶显示不清为3 分;图像边缘模糊,有虚影或双重边影,伪影明显,细微结构模糊为2 分;图像模糊、有虚影或双重边影,伪影明显,病灶模糊为1 分。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检出情况 高分辨CT肺间质病变检出率[84.04%(79/94)]明显高于常规CT[54.26%(5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48,P<0.05)。
2.2 各征象检出率比较 高分辨CT磨玻璃样影、气腔状实变和蜂窝状影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高分辨CT和常规CT肺气肿和肺大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高分辨CT及常规CT各征象检出率比较[例(%)]
2.3 主观图像质量评价 高分辨CT图像质量评分[(4.30±0.61)分]明显高于常规CT[(3.87±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5)。
2.4 客观图像质量评价 高分辨CT胸椎椎体中央噪声值和背部竖脊肌噪声值明显低于常规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高分辨CT及常规CT客观图像质量比较(±s)
表2 高分辨CT及常规CT客观图像质量比较(±s)
检查方法 例数 胸椎椎体中央噪声值 背部竖脊肌噪声值常规CT 94 121.03±34.28 90.02±10.03高分辨CT 94 103.14±32.21 61.15±11.15 t 3.687 18.664 P<0.05 <0.05
肺间质疾病又称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较为常见的肺部疾病,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特征,结缔组织疾病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临床常表现为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加重,体力劳动后患者会出现气促症状,随着病情的恶化可出现干咳和血痰等症状,晚期则诱发右心衰竭,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目前临床上诊断肺部间质性病变的主要手段包括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肺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和CT检查等,但由于肺部间质性病变常合并多种疾病,简单的X线检查和肺功能检查不能获得理想的确诊率,而肺组织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对患者创伤较大,且确诊率也不理想,因此CT检查作为临床重要检查手段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10-11]。目前CT检查可发现组织弥漫性和细微结构病变,但由于分辨率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而随着高分辨率CT的发展,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广受认可[12],相对普通CT其可以通过加大电流,提高空间分辨力,从而更好地观察肺间质病变的细微结构,例如肺小叶的结构,胸膜下线影、蜂窝状阴影、小叶间隔增厚、细线状影和磨玻璃样影等肺间质病变,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空间分辨力图像,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诊断,对患者伤害较小,在肺间质疾病临床检查方面具有更大优势[13-14]。
3.1 检出情况 相对于普通CT,高分辨CT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细致的图像,本次对比考察两组的CT图像,发现高分辨CT肺间质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高分辨CT在肺间质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可获得更为清晰细致的图像,利于临床医生观察,从而提高了肺间质疾病检出率。
3.2 各征象检出率比较 随着肺间质疾病的进展,肺部病变逐渐加重,肺组织在CT片呈磨玻璃样影、气腔状实变和蜂窝状影,出现肺气肿和肺大泡等症状,因此本文对比考察了常规CT和高分辨CT对以上病变的检查情况,结果显示:高分辨CT磨玻璃样影、气腔状实变和蜂窝状影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CT和常规CT肺气肿和肺大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相对普通CT,高分辨CT因为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从而大大提高对磨玻璃样影、气腔状实变和蜂窝状影检出率,而对肺气肿和肺大泡的检出率和普通CT相当,从而表明高分辨CT在检查肺间质疾病具有更大的优势。
3.3 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 通过CT图像对肺间质疾病进行诊断,要依靠临床医生的主观判断,因此对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是考察该成像方法可靠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主客观对两组CT成像进行评价,结果如下:主观评价:高分辨CT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CT;客观评价:高分辨CT胸椎椎体中央噪声值和背部竖脊肌噪声值明显低于常规CT,以上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从主客观角度出发,高分辨CT都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和更低的噪声,从而提高了临床对肺间质疾病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比研究高分辨CT和普通CT对肺间质疾病的检查,证明了高分辨CT在肺间质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可获得更为清晰细致的图像,提高了对磨玻璃样影、气腔状实变和蜂窝状影检出率,并且从主客观角度出发,高分辨CT都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和更低的噪声,因此在临床检查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在应用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