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全新定位
(一)实现深度建构
“深度建构”是“合”与“深”的结合。在横向方面的反映是“整合”,在纵向方面的反映是“深度”。“深度建构”需要学生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即学会系统理解与深度理解。
学会系统理解指向“综合认知”与“信息融合”。学会深度理解即應学会掌握课文的深层意义。深层意义反映在课文语言、课文方法、课文结构、课文主旨、课文情感、课文价值观六个领域。
(二)实现实践创新
这一部分包含了两个领域:实践能力,即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即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或者创造新品的能力。单元整合式阅读教学最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充满创意的表达能力,以及在语言实践中的创新精神。
(三)实现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相对于普通思维,是高度、广度、深度更进一步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1.学会整合——辩证思维。单元整合式阅读教学将主题阅读作为设计思路融入课本内容,将多篇课文加以整合,学生在相同主题下对诸多阅读内容进行对比,获得对主题更为系统的理解。
2.学会实践——创新思维。单元整合式阅读教学以某个问题为重点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问题分析与实际创作的环节中习得处理问题的方式,具备实践—创新思维。
3.学会反思——批判思维。单元整合式阅读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善于质疑,能够针对文本发表自己独有的看法,从各个角度对课本内容进行解读,激励学生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突破原文,激励学生互动评价,在沟通中学会对他人的看法开展一分为二的思考,对自己的语言加以反思,进而学会反思—批判思维。
二、单元整合教学的教学建议
(一)搜索单元之间的联系
“整合”意味着“链接”“联系”,联系强调的是文本之间的关联。所以,搜索教材文本之间的联系点是单元整合式教学的关键。
1.单元之间整合。如何实现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链接?应先统整规划,深入研究本单元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作用及地位,探索此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联和差异。如教材下册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我们可以“化零为整”,选择适合的方式和相应的内容,教会学生梳理学习方法。在编排统整的过程中,需理清其独有的编排目的、设计思路及文本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基于学段整体目标,注意相关单元之间的勾连与延展。
【案例】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让真情在笔尖流露”,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通过回顾自己这六年的成长经历,感悟成长的点滴,感恩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表达对小学生活的不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尝试关联这两个单元,开展综合学习,指导学生参考第三单元中的表达情感的方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2.单元内部整合。教材的编排原则是举一反三,大部分单元包含了“精读课文”(学法指导)和略读课文(用法指南)。因此,我们要实现单元内部的整合,必须品析每个单元内的独立文本,提炼每篇课文的独特性,探索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意义;探索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触发点、联系点;找准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切入点。
【案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的篇幅较长,这就告诉我们:“阅读长文章”的技能需要在大量的略读实践中获得提升。在《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学生对整本书中节选的长文章片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后面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中,应当让学生结合文章段落的编排,掌握阅读长文章的方法,即学会概括与整合,学会把各部分的大意连起来,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文章的共性,比较三个主人公在性格、生活背景、成长经历上的异同,正确把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
这样的整合,不但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这种内部统整的策略还加强了内容的结构化、系统化,避免碎片化、孤立化,实现从学知识转化为提升素养的重要变革。
(二)挖掘单元之间的关系
挖掘与延伸,是指根据单元内容,对文本内容加以挖掘和延伸,将文本中深层次的内容探究出来,将和文本相关的课外内容与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强化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比如,统编教材中别具一格的助学系统,就蕴藏着很多窗口和渠道,需要精心琢磨,用心挖掘,向外拓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阅读的“三位一体”。
【案例】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的助学系统“阅读链接”要求学生阅读斯妤的《除夕》,比较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第二单元《骑鹅旅行记(节选)》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阅读原著。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的“阅读链接”中推荐了林庚的《风筝》;《草船借箭》的“阅读链接”推荐了《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
整合时,需深度挖掘这些“零散”内容的作用,从而打通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通道。
(三)探究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
整合教学要坚持“化零为整”的主导思想。教师要以“整取”的目光聚焦单元各部分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置身于整体中、联系中、比较中,让语文学习“由点到线再到面”,构成整体、立体、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另外,整合教学还能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生活体验予以高效融合,全面拓宽。因此,应认真分析单元内容中的统整点,如聚焦读写的整合,教材和课外知名作品的整合,等等。
1.单元小结式。即在大致完成本单元后,对本单元的内容加以系统的总结和复习。指导学生梳理学习方法,积累学习成果,形成反思的优良习惯,培育终身学习能力。
【案例】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奇思妙想”编排了《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课文。课文与“快乐读书吧”的内容趣味性、可读性都很强,都是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中,富于教育意义和童趣。整合时,要选准推进的视角,合理开展单元小结,关注学生的习得。第一环节,梳理单元内容;第二环节,交流自己学习的方法;第三环节,运用所学的方法阅读“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第四环节,分享学习收获。
2.主题整合式。围绕同一主题的单元开展综合学习时,选择其中一篇文章作为“引子”,牵引阅读其他文章,该文章必须有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具有发散性。教学中,各篇相互辅助,相互補充,有效优化教学效果。在阅读实践中,对相同主题或编排主旨加以理解、把握、评估、应用,进而总结学习的方法,提升其阅读思维与语文素养。
【案例】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猫》和《母鸡》都是老舍的作品,内容都以动物为主。指导学生去分析两篇课文在写作方式上的差异,找到作者在表达上的共性。经由对比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到,两篇课文存在下面这些共性:结构明确;采用总分段式;结合相关事例详细描写;语言生活化,便于理解。在认真品味后,学生也将发现差异:《母鸡》借助过渡段,十分自然地表现出作者对母鸡的情感从讨厌到喜爱的变化。而在《猫》中,无过渡段,从“小猫满月时更可爱”直接变更至描绘顽皮的小猫,一个“更”字,实现了从大猫至小猫的转变。无论是大猫还是小猫,我们在文字中都能够很轻易地感受到作者对它们的喜爱。《母鸡》中,作者写对母鸡持有的态度从讨厌到喜爱,是一种比较的写法。经由如此对比阅读,教师从支持到放开,指导学生使用在学习精读课文时学会的策略来略读文章,同时还发现了另一种形式写作的可能性。
3.聚焦文体式。即从文体层面加以整合。在阅读学习时,指导学生以文体为切入点,把握各种体裁文本的语言应用、表达形式及结构设置,学会结合各种文体特点来品读文章,体会不同文体的写作思路。文体整合可以是本单元的“整取”,也能勾连到其他单元。
【案例】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童话故事”。在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时,重温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后,引入《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等故事,迁移学法。让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高效阅读此类文章,教师应从课内的指导阅读延展到课外的自主阅读学习中。
4.课内外整合式。学习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人文精神而开展的整合阅读将学生的阅读与人文环境、个体的认知等结合在一起,进而让学生形成情感方面的共鸣。“歌颂自然、思考生命、注重诚信、儿女亲情……”构成了许多单元的阅读主题,形成了学生精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共振点”。
【案例】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题为“美好的品质”,有《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文章。司马光的机智镇静、英子的勇敢乐观、列宁的胸怀宽广、白求恩的敬业,都让我们感受到美好品质能给人希望和力量。课内的学习要向更广更深处拓展。因此,在教学完这一单元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整合课外的同类作品,如:感受《一罐果酱》中外婆的自信执着,感受《人生是一片菜园》中父亲的智慧…… 学生在“零存整取”中发现,美好的品质不仅在课内,在这一个单元内,还在课外的阅读中,在课外的生活中。
单元整合教学实现了教材内容的统筹整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实现了对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资源的探索与运用,指导学生将单一的课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加以融合,从纯粹的教材知识衍生出了多渠道、全方位的感知,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