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话”入手,构建古诗词学习场

2021-05-30 10:48李春燕杨红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纳兰性将士故园

李春燕 杨红梅

教学实录

板块一:词中有画观词景

1.朗读正音,感知词韵。

师:“更”是一个多音字,古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你熟悉的哪些成语或者古诗当中含“更”这个字?表示的也是跟时间有关的吗?

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一诗中的“更”表示的就是时间。

师:那在这里,“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什么呢?

生:风越来越大,雪也越来越大。

师:“更”是后鼻音。在这首词当中,后鼻音的字还有哪些?

生:程、行、灯、更、成、声,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后鼻音。

师:词中的这些字押了同样的韵,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美。

2.借助资料,走近作者。

师: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他的父亲是大学士纳兰明珠。今天学的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跟随康熙皇帝,在东巡祭祖行军途中写下的。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心品读、感受。

3.借助注释,理解词义。

师:课后习题要求我们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生默读后交流)

生:将士们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帐篷都点起了灯,风刮了起来,雪下了起来。作者醒来,不禁想念起了他的家乡,再也睡不着了。此时,他的家乡是宁静美好的,是没有寒风和雪声的。

师:他不仅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还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掌声送给他!

【设计意图】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针对本首词的写作特点,“由景物想画面”“由画面悟词情”将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主线。

板块二:词中有景悟词情

1.重点交流,品析上阕。

画面一:感悟行程艰辛。

师:默读这首词的上阕,一邊读一边想象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排着很长的队伍在向山海关那边走,一路上非常辛苦。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具体是从哪儿读出将士们跋山涉水画面的吗?

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作者一连用了两个“一程”,写出了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他们向着哪里前进?

生:山海关,就是词中的榆关。

师:榆关路程究竟有多远?多艰难?来,我们一起看看那段行军路线。(出示资料)这么多的人,这么远的路,这么长的时间,该多艰难啊。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在去的时候又饿又渴的画面。路上有重重困难,但是战士们还是会去努力克服。

师:有哪些困难?

生:比如可能很渴很饿,然后可能还会有暴风雪之类的恶劣天气,会很危险。但是他们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难。

师:请你读出这份坚持。

画面二:聚焦“夜深千帐灯”。

师:长路漫漫,目的地还在遥远的那畔。将士们白天跋山涉水,夜晚安营扎寨,又是怎样的画面呢?我们来看书上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个帐篷,夜幕降临,里面都点起了灯。

生:我还看到了一阵阵特别大的暴风雪。

师:“夜深千帐灯”,七万人的营帐,目力所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营帐,你能把这种壮观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

师:夜已深,让我们走进将士们的营帐。你看到千帐灯下的将士们在做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们在给家里写信,他们很思念家人,或者对着地图商量着明天的行程。

生:我觉得他们在路上不小心受过伤,现在正在帐篷里包扎伤口。

师:多不容易啊。也难怪作者感叹——

生:夜深千帐灯。

2.交流感受,品析下阕。

师:请大家默读词的下阕。你体会到他怎样的感情?

生:我感觉到了他非常想念家乡。词人从风雪中惊醒。他的家乡非常宁静,不会有这样的风雪交加。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他思念家乡?

生:“乡心”,还有“故园”。

生:我从“风一更,雪一更”体会到风雪特别大。

师: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风雪很大,深夜难眠,说明他自己很孤独,很思念家乡。

师:从“聒碎”这个词能看出帐外声音嘈杂。请看“聒”这个字。左边是耳,右边是舌。嘴巴发出的声音嘈杂不休,传入耳朵,让人多不舒服啊!“聒碎乡心”的仅仅是风雪声吗? (生讨论)

“故园无此声”,难道作者的故乡没有风雪吗?为什么“故园无此声”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他现在身处在外地,内心是寒冷的,而他在自己的故乡有亲人陪伴着,内心温暖,风雪再大也不觉得寒冷。

师:好一个内心温暖。此时此刻,故园的人、故园的景、故园的情,都浮现在作者眼前,是那么美好!

3.练笔迁移,由景领情。

师:此时,作者会想到故园哪些美好的场景呢?

生:纳兰可能会想到他和亲朋好友一起饮酒作诗的画面。

生:他可能想到自己在过年的时候和家人一起聊天,其乐融融。此时,外面响着烟花爆竹的声音。

生:我觉得纳兰还会想着花开的时候,他和家人一起去赏花的画面,一眼望去都是无比美丽的鲜花,到处是醉人的芬芳。

师:同学们,风雪肆虐的征途寒意阵阵,宁静温馨的故园充满着温暖,这一寒一暖交织在心头,也难怪作者感叹——

生:夜深千帐灯。

4.回环品悟,诵读悟情。

师:此时,被乡心聒碎的仅仅是帐灯下作者一人的心吗?

生:我觉得还可能是其他战士的心。

师:词的下阕,我们从“千帐灯”聚焦到“一帐灯”,从帐外的风雪之声写到帐内词人的乡梦不成,一步一步体会将士们对故园的思念。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身向榆关”呢?

生:这是皇帝下的指令,是不可以违抗的,而且,他们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师:这就是将士的爱国之心。

【设计意图】教者用“夜深千帐灯”这根主线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通过反复品读这句话,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通过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旨在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入情入境,揣摩人物内心。由“身”入“心”,这不但对应了“千帐灯”和“故园梦”,而且以“同桌交流”的方式层层推进,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聒”字的解析,旨在通过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的思乡情。

板块三:词中有情入词境

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词当中,作者选取常见的山、水、风、雪这些自然之景,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情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是多高的评价啊!现在,我们也来做回小词人,仿照这首词,也填写一阕。

(生自主练写后,全班交流。)

师:通过学习《长相思》,我们知道纳兰性德和将士们虽然身向榆关,但却心系故园。在整首词当中,在行军的途中,作者将自己的一腔思乡之情寄托在了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营帐灯火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那份绵长的思念。词除了读,也是可以唱出来的。(生听师唱词)

师:同学们,作者虽然一生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诗词。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纳兰性德的其他作品,读一读,试着吟唱。作业纸上有南唐词人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课后请大家读一读,比较一下,与我们今天学习的《长相思》有何异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本词的学习,发现古诗词学习的妙处。引导学生将两位词人的《长相思》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更深刻的理解,举一反三,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与提高。

教学评析

一、因声求景:在层层诵读中渐入诗词佳境

1.聚焦画面观词景。李老师聚焦“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等极具画面感的词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将士旅程漫长、风雪交加的画面,感知行路艰辛。“一程”“一更”重复出现,更加突出旅途遥远。鼓励学生借助书中注释,展开想象,对词人“身向榆关那畔”的奉命出行作主观理解,为词人将士“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深沉意蕴作客观分析,让此情此景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

2.重点突破晓词意。古诗词中的字词教学是学习诗词的关键点,也是切入点。在本节课中,李老师通过抓住“更”和“聒”两个重点词,运用不同的方式将诗词的音韵、意蕴巧妙地勾连起来。如,在教学多音字“更”时,通过勾连成语“三更半夜”,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更加真切地领会“更”字的意思。紧接着,以“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词中像“更”这样的后鼻音字在词中不止一处,感悟古诗词的音韵美。在教学“聒”字中,李老师运用简笔画的方式,带领学生观察:左边是耳,右边是舌,嘴巴发出的声音嘈杂不休,传入耳朵,使人厌烦。在生动的字义分析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词的意蕴。

3.示范朗读引共鸣。教师的范读,本就是情境的创设,既给学生情感表达的范例,也可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共鸣。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长路漫漫,目的地还在遥远的那畔时,李老师用范读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为下文学习作铺垫。

4.师生互读同融情。古诗词的语言精练灵动。通过反复朗读,古诗词强烈的韵律感很容易带领读者体悟到诗词中的情思。在学生读懂词意的基础上,李老师扣住词中“山”“水”“榆关”“那畔”“千帐灯”“风”“雪”“故园”等意象,携学生齐读《长相思》,更进一步读出词情,引领学生初悟词人埋藏心间的情思。

二、缘景明情:在画面交映中走入词人心境

1.构建“行军图”, 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征途艰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使学生直观感受行路漫长,李老师通过行军路线的层层出示,配以哀怨悠扬的笛声,营造出长路漫漫、苍茫悲凉的意境,将学生带入特定场景:“这么多的人,这么远的路,这么长的时间,该有多难啊!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夜晚安营扎寨,又是怎样的画面呢?”通过想象,学生融入其中,切身感受到征途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悲凉。同时借助这一幅幅意境深远的“行军图”,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古诗词的形象美和意境美。

2.创设“故园图”,在移情想象中体悟思乡情怀。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论》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细细回味,我们可以发现李老师在教学时的巧妙引导。通过移情想象、质疑品赏等方式,感受将士们“行之难”,感悟词人“思之切”。理解“故园无此声”时,在和学生交流、解读背景后,李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此刻,故园的人、故园的景、故园的情,都浮现在作者眼前,是那么美好!他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通过“行军图”和“故园图”进行对比,学生自然感受到风雪肆虐,征途寒意阵阵,温馨美好的故园充满着温暖,一寒一暖,一别千里,思乡之情由此泛起。

3.建立“意象图”,在沉浸对话中走入词人心境。“夜深千帐灯”是纳兰性德这首词的经典之处,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难怪作者感叹——“夜深千帐灯”,这一帐帐灯的背后是一双双遥望故乡的眼睛,是一缕缕割不断的思乡之情。这时候,李老师巧妙地从“千帐灯”出发:夜晚安营扎寨,明灯透过营帐发出清晰可见的光,轻轻走进將士们的营帐,千帐灯下的将士们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建构将士们情感的多面性。“原来这就是一封家书抵万金。” 真真切切地向学生还原出一位位心系故园、报效祖国的将士形象。 通过反复诵读“夜深千帐灯”,一步一步体会纳兰性德和将士们对故园长长的相思。

4.丰富“相思图”,在迁移运用中升华人物感情。诚如朱光潜所说:“情景相生,诗的境界是由创造出来的,生生不息的。”李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读、悟、写、吟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学生用心吟诵、深度理解、融入共情之后,缤纷的感受、立体的语言亟待迸发。课堂最后,李老师创设小练笔的契机,让学生尝试做个小词人,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长相思》,学生借想象为羽翼,以语言为依托,仿佛身临漫漫征途,情系故园深情,借助诗词创作让学生的情感从笔端流露,通过言语实践,升华人物感情。

三、怡情入心:在叠声涵泳中拓展诗词意境

1.互文印证,增强诗词学习的张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学完全词后,李老师总结道:词人选取常见的山、水、风、雪这些自然之景,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情感。并向学生出示王国维评价,以名家之言佐证,增加诗词教学张力,尽显诗词教学厚度,拓展诗词教学纬度,不仅丰盈了课堂,也让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更耐人寻味。

2.吟唱经典,提升诗词学习的魅力。语文教学的美育意义不仅仅能从“教美的语文”中获得,它还应该在“美美地教语文”过程中获得。李老师的整个课堂氤氲着诗意美,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文字与画面间转换。在课堂的尾声,李老师抓住“词原本就是用来唱的”,将之前学生所获的情感再次升华,营造亲切温馨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做经典传唱人。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地想、畅快地写、动情地说、美美地唱。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再次充分感受诗词语言的凝练,融入诗词的情境。学生对词中思乡之情的感悟也在大胆的想象、个性的吟唱中更加深刻。

3.拓展诵读,促发诗词学习的动力。作为晚辈,纳兰性德一直对李煜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他不止一次表达自己对李煜的欣赏,特别是李煜的《长相思》让他百读不厌、爱不释手。于是在六百多年后,他仿写了这首《长相思》,也成了千古绝唱。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将两位词人的《长相思》进行比较。一来,二位词人词风相似,都借助景物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抒发内心的情感;二来,两首词意境相同,读起来余韵悠长。《长相思》的学习不是终点,而是感受词作魅力的起点。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诗词学习的动力。※

猜你喜欢
纳兰性将士故园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遥怜故园菊花开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李轶贤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将士答“到”
点绛唇·咏风兰
真切自然:纳兰性德悼亡词风格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卫国入朝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