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吉 张晨晖
1.学生自由读课文《桥》,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词语,正音。
势不可当 咆哮 狞笑 放肆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势不可当(dāng),“当”是抵挡的意思;疯了似(shì)的,在“相似”“似乎”中,则读sì。仔细看看这三行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排写的是洪水,第二排写的是人们,第三排写的是老支书。)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这篇小说里,环境就是洪水,人物就是人们、老支书、小伙子、老太太,情节就是围绕“桥”展开的过桥的故事。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篇小说写了什么?
2.当洪水咆哮而来时,人们特别慌;老支书指挥过桥,他揪出一个小伙子,后来两人在洪水中遇难;洪水过后,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简单来说:洪水到来,人们慌乱;老支书指挥过桥,过程曲折;洪水过后,老太太祭奠。
1.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老支书身上。(出示课后阅读提示: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快速阅读课文,把描写老支书的句子画下来,同桌交流。
2.出示对老支书的七处描写。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2)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4)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6)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7)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这七处描写其实藏在不同的情节里,比如,前面四处写的是“过桥前”,后面三处写的是“过桥时”。
1.让我们先回到那个风雨交加的黎明,看看过桥前的老支书。(出示第3~13自然段)这里除了老支书,还有谁?
2.洪水来临时,人们有什么变化?(人们先是“拥”,接着“停住脚,望着老汉”,后来“依次奔上木桥”。)
3.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变化?(出示第3~6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
4.你们看到人们慌乱的场面了吗?(没有)表现这种紧急的场面时,可以用紧密的短句,不一定每一个标点都像平时那样停顿,听老师读。
5.后来人们的表现怎样?(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跌跌撞撞的人们为什么停住脚?(老支书来了)我们来看洪水咆哮而来时的老支书有什么表现。(出示第7~8自然段)
6.老支书的表现和人们的表现完全不同,如果说人们的表现是“乱”,那老支书就是“定”。老支书那么镇定,这句话我们要一字一顿地读。
7.老支书有一个动作——“站”。他是刚刚到的吗?在这个生死关头,很多人都选择自己先过桥,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可是,老支书为什么没有赶紧上桥? 望着这样的老支书,你想说什么?(受人爱戴,给人希望,像山一样……)
8.后来,停下来的人们很快排成队依次奔上木桥。)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9.指导朗读老支书的两句话。
(1)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三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这是老支书在下命令啊!要果断清晰,不容置疑。三句话只有十五个字,都是短句,场面风雨交加,人群混乱,而语言短促有力,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听到。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生对读,读出老支书从内心深处蔑视这个党员。
从老支书的喊话和回应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样的老支书?老支书果断地下令,冷冷地回应。每一个村民都感受到了老支书的心、老支书的情,所以他们有序地奔上木桥。
1.刚才我们抓住老支书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关键词句,关注相关情节,联系人们的表现,感受了他的形象。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14~23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句并做批注,联系小伙子过桥的情况,感受老支书过桥时的形象。
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矛盾冲突。
矛盾一:前“揪”后“推”。(“揪”是愤怒,“推”是焦急。)
矛盾二:两个“吼”。(第一个“吼”是生气,第二个“吼”是着急。)
看似矛盾,实则合理。老支书先群众后党员,然后才是父亲的身份,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老百姓。
3.指导朗读老支书的“吼”。
4.他坚定地站着,果断地下令,冷冷地回应,愤怒地揪,焦急地推,从老支书的表现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波澜起伏。
1.这篇小说最震撼的就是它的结尾。教师配乐朗读。
2.作者没有说“她的丈夫和儿子”,而特意说“她丈夫和她儿子”,写出了老太太心中的双重悲伤。小说的结尾才告诉我们,那个被揪出的小伙子就是老支书的儿子。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
3.课文的结尾,没有写到老支书,但是人们都说,老支书还在。平安回来的村民来到断桥边,他们仿佛又看到了老支书,听到了老支书的声音。我们拿起笔写一写。
平安归来的村民来到断桥旁,他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他们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
4.是啊!老支书他还在,他永远屹立在所有人的心中。他像一座山,危难来临,他就是可以依靠的大山;他还是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教学点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单元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单元的整体性,便于教师从单元整合的视角,开展系统化、结构化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形象而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开展小说单元的整体教学,教師应如何紧抓单元核心要素、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呢?以肖志吉老师执教的《桥》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篇课文是一个点,是一个十字路口,教师在这个十字路口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明确每册教材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侧重点。
《桥》所在的单元是小说单元,从“纵向”来看,四、五、六年级教材中都编排了小说,体现了统编教材按文体组元的编排特征,而同一文体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四年级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重点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五年级的《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六年级的《桥》《穷人》《金色的鱼钩》教学重点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纵读”教材后,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级升高,教材对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要求是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从“纵向”上研读教材,可以使我们精准把握各年级小说的不同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进阶性。
从“横向”来看,单元内每一篇课文的练习、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都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呈现出明显的横向关联。因此,在具体解读单元教材时,需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注意单元板块间的融合关照,使语文教学有序推进,使单元语文要素得以有效落实。
一篇课文是一个单元的组成单位,其教学目标也是整个单元教学目标的一个基点;同时,一个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承担了具体的教学任务。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需要着眼整体、把握个性,准确定位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效益最大化,使单元语文要素得以真正落实。
教学《桥》第一课时,肖志吉老师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明确小说的三要素,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感受老支书的人物形象;
(3)在朗读中体会短句的特色和妙处,关注结尾,了解小说谋篇布局的妙处。
第一个为基础目标,只有基础目标达到了,单元核心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第二个为核心目标,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呼应,明确这一核心目标,可以使教学指向更清晰、教学方向更明朗;第三个看似与单元核心目标关联不大,但是,小说的教学要准确把握描写方法和表达特色,要紧扣那些对刻画人物具有重要作用的语言,体会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品格的作用。因此,这一目标指向语言表达,而这正是语文学习的本质与旨归。三个教学目标,既指向单元整体目标,又体现了单篇课文在单元内的独特作用,这些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编写课后练习是教材的一大特色。《桥》一课的练习中,提出了“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学习要求。这些学习要求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化,既可以紧抓单元教学的核心,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环境、情节对塑造人物所起的巨大作用,又能使学生关注小说的表达特色,感受文章结尾这一“点睛之笔”对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读懂这篇小说。
1.聚焦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在形成“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描写老支书的句子画下来。将七处不同的情节串联起来,形成了小说的大致脉络。当学生默读静思时,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老支书的形象也渐渐在学生脑海中高大清晰起来。
2.聚焦语言,感受老支书的果断冷静。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关注“短句”这一表达现象,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体会老支书的当机立断、果敢从容。教师先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体会连用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继而通过比较,体会短句的简洁有力。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视语言实践的学科,任何语言表达技能都应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并优化。因此,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此处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面对乡亲们慌乱逃命的场面,老支书沙哑地喊话组织和命令,这番话看似平常,实则意蕴深刻,其语言的深刻内涵不是学生一眼可以洞穿的。此时,教师适度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置换,呈现与此处的短句表达形式相异的长句,在比较中揣摩课文遣词造句之妙。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以真切地了解此处使用短句的表达效果,既感受到形势的危急,又体悟到老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无私无畏、沉着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英勇献身的光辉形象。
采用适切的引导策略聚焦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品析、赏读、想象等,更能使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表达特色,感受如此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情感的好处。如此展开教学过程,也呼应了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所提供的阅读小说的方法,体现了从“一篇”到“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意识。
3.聚焦结尾,深化对小说主旨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作者以极简明的笔墨点明了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老太太来祭奠丈夫和儿子。结尾不仅交代了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还使老汉的形象更为高大起来——通过这样的补叙,一个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这就使这篇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歌颂共产党员无私无畏、沉着镇定这一层面上,而且上升到了在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了人民,做出了超越亲情的心灵选择,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教学中,肖老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悲伤”的氛围,体会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不是写“她的丈夫和儿子”,而是写“她丈夫和她儿子”,以此感受老太太的双重悲伤。继而引导学生以笔抒怀,倾吐情思,表达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此时此刻,老支书的形象化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定格在学生心中。这样的教学程序,紧紧贴合文本的肌理,贴合学生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进入小说的意境,感受人物的形象,升华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综上所述,开展小说单元教学,应基于整体视域,进行单元统整式教学: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立体解读教材,精准把握小说的教学内容;立足整体,确定教学目标,使单篇小说的教学目标与单元整体目标产生联结,在确定“这一篇”在单元整体中的独特定位的基础上,使“这一篇”的教学效益最大化;聚焦课后练习,使单元语文要素具体化,注重实践与体验,使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境化、具象化,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熏陶情感、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