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俗话说,“人生识字聪明始”。北师大王宁教授也曾说过:全民汉字素养的提高,主要依赖小学识字教学这个开端。小学是学生接触书面语的开端,语文教学必须以提高书面语读写能力为主。学生将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母语的运用能力将由此起步。书面语学习的关键是汉字学习的突破,识别和运用汉字的能力将决定学生今后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阶段要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与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专业性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如何体现?为此,我们申报并展开了江苏省重点教研课题的研究——“基于汉字素养提升的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研究”。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字在语文”的话题,目的是要唤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对汉字教育的高度重视,全面、准确、专业地理解相关课程目标和内容,师生共同自在、快乐、高效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
1.凸显汉字特点,体现语文教学的独特性。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其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每一个汉字都具有音、形、义三要素,其独特的以形表义机制蕴含着中国人独有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特点。可以说,指导学生学好汉字本身就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提出“字在语文”,倡导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汉字“以字形像物之形,以字音像物之声”的本体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更要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的音、形、义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中有一个象声词“丁零”,通过查找汉字字源可以发现,“丁”字字形像一个小钉子的样子,字音像钉子掉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教学中,可以出示钉子实物或者示意图,让学生形象感受“丁”字字形与钉子的相似,听钉子掉落地上的声音。“零”字为什么是雨字头?原来,“零”最初是指徐徐而下的散碎细雨。“零”字是通过形象与声音的组合来造字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声字。“令”字表示读音,本身也是两幅图画的组合:上部像屋宇,下部像人跪着听令的样子。“丁”和“零”加在一起,就组成了词语“丁零”,像钉子落地的声音,像风铃的声音。由此可见,汉字通过部件的叠加组合构成字,字与字的叠加组合构成词,词与词的叠加组合构成句,实质上是通过形象和声音,或者形象和形象的不断叠加、组合来生发出无穷的意象。
2.融合课文语境,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承载着多种语文教学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和内容,大多要融合课文学习来完成。著名语文教育家斯霞老师早就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是语文教学的真经。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如何找到识字、写字、阅读、习作这几个学习板块的融合点,如何找到一篇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的联系。为此,“字在语文”倡导融合课文语境,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找到文本的核心和关键字,用关键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贯通点。
二年级下册的《亡羊补牢》,课题本身是一个成语,也是文眼。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课题中的每个字,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贯通点。
首先,教师从“牢”字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宝盖头代表房子,不过这个房子里面住的可不是人,而是一头牛!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靠捕猎为生,野牛性情凶猛,于是人们就挖了个很深的地窖,把捕到的牛关在里面。后来,人们改用石头、木头或者泥土结实地砌成一圈,把牛羊这些牲畜关在里面,“牢”就成了关牲口的栏圈,这个栏圈要特别牢固、结实。再后来,把关押犯人的地方也称作“牢”,比如“地牢”“监牢”。那么,文中的这个“牢”关的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联系课文,知道“牢”在本课指的是“羊圈”。教师可引申介绍“圈”字:“圈”字的“囗”好像羊圈四周的栅栏,里面的“卷”表示读音。
接着,从“亡”字导入,分析理解丢羊的原因。教师可以先出示篆体的“亡”字,进行解说:上面的点、横像人,下面竖折像一个弯曲隐蔽的地方,把东西藏在这里,就不容易被找到,像丢了似的,“亡”指失去、丢失。“亡羊”,是指羊丢了、失去了。羊圈围得这么牢固,怎么会“亡羊”呢?教师借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到相关课文语句展开学习。
最后,教师从“补”字导入核心内容的学习:衣服破了要补一补,“补”字是衣字旁。羊圈破了,丢了羊,该怎么办呢?丢羊人一开始没有及时补羊圈,导致又丢了一只羊;后来,他把羊圈补得结结实实。教师结合课文的最后一句“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抓住句中的生字“此”揭示其寓意:“此”字左边的“止”表示一只脚,右边的“匕”表示一个人,合起来像一个人站立不动,表示人停止的地方、这里。从什么时候开始羊再也没丢过呢?从丢羊人把羊圈修结实后,羊再也没有丢过。看来,发现问题要及时补救,这就叫“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再以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这篇课文共有23个自然段,有7个要认的生字,12个要写的生字,所在单元是习作单元。通过本课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为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打基础。但要在2~3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很多教师都觉得很难。“希”字最初指像篱笆一样织得稀疏的麻布。后来表示少,引申为稀奇、不多见的意思。“希”字的字义契合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想象的神奇”“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教师可以紧扣“希”字含有的“稀奇”的意思贯串全文教学。课文第1~8自然段主要抓三处语句来学习:现实里的树是从泥土里冒出来的,“我”变的树的小树枝是从身上冒出来的;现实里的树长各种果子,“我”变的树长满鸟窝;现实里的鸟窝住小鸟,“我”的鸟窝里住各种小动物,还可以住人。第9~23自然段是重点,依旧可以围绕“希”字展开教学:“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鸟窝发出丁零丁零声;“我”饿得肚子发出咕噜噜的声音,对于树上的动物们来说是奇怪的声音;“我”的口水被动物们以为是下雨、牛奶、虫子尿、大树哭。最后,还是妈妈最了解“我”,知道“我”饿了。由此,“我”变成了一棵树,人与树奇妙的组合所产生的景象借由这些文字描写传递了出来,体现了想象的独特神奇之处。
“字在语文”让学生能从简单的“一”(字)里,了解“一生二,二生三”(词句)的构词规律,感受、触摸“三生万物”(篇)的变化无穷,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单元中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借助这些最基础的字词有序延伸,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贴标签。
3.关注学生发展,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字在语文”的“字在”谐音是“自由自在”的“自在”,我们提出“字在语文”主要是希望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依据学生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自在快乐地学语文,让学生感觉文字很好玩,语文很好玩,跟老师一起上课学习很好玩。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要凸显汉字的特点,融合课文的语境,还要确保学生充分、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尤其是书面语言的学习实践活动。目前,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在进行,以致于口头语言交流过多,挤占了学生充分、形象生动的读与写的时间。另外,还有一种偏见也妨碍了学生自在快乐地发展,这种偏见是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窄化为小组合作讨论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训练,从而导致读与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无法当堂落实。事实上,充分、形象生动的读与写是能让学生發挥主体作用、获得成就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突破学生书面语言积累和运用难点的有效活动。
再以《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学生阅读、理解了课文,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当堂写一写自己的希望。在写作中巩固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落实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让学生写的“希望”,一定要突出稀奇的、现实里没有或不存在的事物、景象,而不是常说的“我希望得到什么礼物”之类的句子,要凸显本单元“感受想象的神奇”“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的语文要素,让文字走入学生的内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表达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倡导“字在语文”就是要凸显汉字特点,体现语文教学的独特性;融合课文语境,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关注学生发展,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