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文阅读中的读写结合

2021-05-30 10:48何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群文课文语言

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才能形成?怎样才算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路径:让学生经历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体悟并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读写结合,从而达成教师能教、会教、善教,学生愿写、会写、善写的境界,这无疑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一项项有内在联系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规律,找到学生的言语生长点,迁移运用,在群文阅读中搭建阅读支架,以此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读得快乐、写得轻松,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一、文以群分,放大興趣因子,播下热爱阅读的种子

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某种阅读目的,需要实现某种功能进行的功能性阅读。让学生领悟某一类主题,学习某一种文体的表达方法,抑或是揣摩并掌握某一种阅读策略,教师可以选择一组有联系的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课文,都是有趣的童话故事,都将小动物赋予了人的特性来展开叙写,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二年级学生阅读此类文章,无疑都会极感兴趣。

教学本单元时,我们以课文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了解,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通过故事,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诚实友爱,反对胆小怯懦、贪婪邪恶、狡诈虚伪。然后,以《大象的耳朵》展开阅读,向学生推荐本文作者冰波的童话作品集《苹果树下的狮子》。有趣的故事情节与精美的插图,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缤纷的童话世界,学生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我们还可以顺势推荐学生阅读外国童话故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通过书中神奇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和尼尔斯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当我们和他人相处时,应该怎样做?从尼尔斯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他们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与此同时,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群文阅读,又润物细无声地为儿童播下了热爱阅读的种子。

二、研读群文,发现素材题眼,习得拟题的方法

尽管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可提笔写作时往往感到无从下笔,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素材的眼睛,而群文阅读弥补了这个缺陷。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会有所启发。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儿童诗”编排了一组课文,在学习了冰心的《繁星》、艾青的《绿》、叶赛宁的《白桦》、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四首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金波的诗《林中月夜》。

适时介绍金波的创作成就,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体会到儿童诗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物,金波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他创作的童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巧。跟着金波老师的写法,一起来写一首童诗吧!于是,《要开学了》《我和柳树的约会》《花坛里的秘密》等一首首反映儿童趣事的小诗应运而生。

三、循序渐进,植入语言“基因”,凸显群文亮点

了解语言的结构并学会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吸收和语言的运用两个环节构成,其中吸收是基础。阅读教学中,对于课文中规范、生动、丰富的语言,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吸收,为学生植入语言“基因”;另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让植入的“基因”得以生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并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阅读中积累的精妙语言应用于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习作中。

1.低年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儿童生活”,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三篇课文,分别讲述的是远足郊游、成长点滴、海边玩耍的故事。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多彩的儿童生活场景,也展现了丰富的儿童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结合生活实例,调动他们的情感,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的搭配,体会合理的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初步感悟语言的准确和精妙。

《大还是小》一文通过“我够不到按钮的时候,我听到雷声喊妈妈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与“我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我自己系鞋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做对比,使学生感知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何谓“长大”。教学本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当一个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时就说明他长大了。教师出示多种生活情境的图片,如在学校擦黑板、拍皮球、跳皮筋,在家里洗衣服、叠被子、倒垃圾等,让学生仿照示例说出其他“动词+名词”的词组;然后,把这些词组填入句子“我自己_______的时候,我自己_______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中的画横线处。从说两件事到说三件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原来长大能做许多事情。最后,推荐阅读儿童诗《我长大了一岁》和绘本《长大了真好》,学生们读得情趣盎然。

2.中年级。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认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如何达成这一目标?《蜜蜂》一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一天,我(先)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接着,)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然后,)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放了出来。”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揣摩作者观察的顺序,圈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然后出示一段生活场景图,如学生在放学前先收拾文具,再整理书本,然后放进书包,请学生用一段文字将其叙述出来。面对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跃跃欲试,既加强了表达时语言顺序的训练,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3.高年级。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要想写细致,例文有诀窍。写活动场景,可以把一个复杂的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解为几个动作,写起来就容易了。比如五年级下册《摔跤》一文,描写人物摔跤时的动作惟妙惟肖,把两个孩子的活泼、淘气刻画得生动形象。文中描写小嘎子动作的词语,特别能表现小嘎子的性格。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

教学时,先请学生自读自悟,发现共同点——“公鸡鹐架似的”“走马灯似的”“猴儿似的”这样打比方的词句,将人物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迁移训练,尝试运用这样的句式写几句话;最后,围绕生活情境,进行简单的片段修改,将生活中的场景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注重情感激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情感朗读,学生情趣盎然,把一课一得落到了实处。

四、研读文本,习得表达方法,适时迁移训练

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語段,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能够形成语用能力的“点”进行迁移。通过对群文范例进行品读、感悟和仿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其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习得表达方法。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又达到了有效提升表达能力的目标。

童话故事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借助童话故事特有的魅力,结合中外童话的特点,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我们认为,读写结合点应落在富有童趣的语言上,指导学生在读好的基础上学会迁移运用。

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棉花姑娘三次请求都说了同样一句话——“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她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吗?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读出棉花姑娘三次请求时各不相同的心情。文中描写棉花美丽的词语有“碧绿碧绿的”和“雪白雪白的”,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初步体会了这种短语形式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借助图片拓展此类形式的短语,如“火红火红的太阳”“粉红粉红的桃花”等。这种依据文本进行的适时的语言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群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思维及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智慧、快乐地表达搭建了支架。系统性地坚持群文阅读,努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长点,相信学生定能在群文阅读的海洋中体验遨游的乐趣,学生的言语智慧定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而这,也正是我们追寻的语文课堂最理想的状态。

(何芳,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宁国市西津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群文课文语言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语言是刀
群文活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