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宁
一、习作中的分析能力
所谓“分析”,就是把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学生要想写好习作,教师同样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因为习作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它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都无法进行。以比喻修辞为例,习作教学应该重视分析能力的培养。
1.欣赏比喻句需要分析能力。比喻句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篇文章的一个部分。用什么样的比喻才恰当,得看文章整体需要什么样的效果。这就需要分析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比如,在同一篇文章中,有学生两次形容秒针,一次是在抒发怀念农村生活的情感的段落中,他很自然地把走动的秒针比喻为“鸡啄碎米”,这种比喻就合乎情境。而另一段中他写的是外出旅行,秒针在他眼里一步一步走得很慢、很吃力,就像他辛苦行路,负重前进一样。可以想见,作者一定有着深思熟虑。
2.比喻的巧妙体现为引申义的延展。学生习作,“炼字”是很考验能力的。打开字典,会发现很多字的字义都有“本义”和“引申义”构成。比如,课文《桂花雨》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里的“浸”字用得巧妙,其实正暗藏着一个引申的比喻句:“整个村子都浸泡在如水波般涌动的桂花香气里。”细细想来,很多带给我们文学陌生感的“字”,都是精简、隐藏的比喻修辞。
岂止“炼字”,阅读学生的优秀习作,凡有文学效果的语句,多半是运用了比喻义。如,有一位学生写过一句很豪迈的话:“我的字典里,从没有‘难字。”为何能够这样说呢?其实在这句话里,“字典”便要运用比喻义才能够解释。那么,“我的字典”就是这个学生所用过的字(此为第一次引申),也就是他曾说过的话(此为第二次引申),一个人说话用字即代表了他的思想,他既然从没有说过、写过“难”字,也就表示他从未想到困难,也就从来不会惧怕困难(这是第三次引申)。为什么不干脆说“我从来不怕困难”呢?因为这样说毫无文采。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竟隐藏着三次引申,没有一定的分析力,如何能够写出这样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比喻佳句来呢!
二、习作中的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大自然给予儿童精神发展最美妙的礼物。特级教师朱萍更是坚信,想象是儿童最宝贵的素养和能力。她说:“儿童想象力的培育很困难,可是扼杀它却很容易。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句轻视的话语,就足以将儿童想象力扼杀。因而教学中,教师对儿童想象力的养护、激励和成全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儿童写作思维创新性重点就在激活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各个学段写作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是“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足见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视。
现实教学中,比喻修辞是最需要想象力的。我们运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事物很难出色,但若用比喻,这句话就好像被“灵光所照”,给人以“毛虫化蝶”的惊喜。比如,描写波浪滔天,该如何写出文采?就波浪写波浪,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写好。如果引导学生从波浪形态想象,便会联想到群山万壑,因为那山峰山谷和波峰波谷是多么相似。于是,由眼前的山峰去想象心中的海浪,海浪也“忽起忽伏,连绵不断”,用海浪去比喻群山,写出“远望,连绵群山是那凝固的波浪”,就是运用比喻来实现“化平淡为神奇”了。同样,换一个情境,我们也可以用“忽起忽伏,连绵不断”的群山去把海浪描写成“沸腾的群山”。在想象力丰富的人看来,两件事物不能,也不必完全相像,比喻只取其近似的一点联系即可,哪怕这一点联系只是轻如飞絮、细若游丝。山和海不同之处颇多,但若只是从“连绵起伏”这一点着眼,山就可喻海,海也可喻山。再比如,诗人曾经用流水比喻许多东西:喻“行车如流水”者,是看出马路如河床,满街是车,行进的方向相同,犹如河水;喻“相思如流水”者,是认为相思时需要全心全意投入,情感不能停止,也没有保留;喻“光阴如流水”者,是取其一去不复返;喻“落花如流水”者,应该是取其无动于衷……流水特点众多,可供比喻的用途也甚广,还有多少事物可以被“流水”比喻,有待我們展开想象力去发现。岂止是流水,一朵花,一片云,一阵风,一弯月……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我们在不同情境中使用无数次,每一次都可以带给读者合理又新奇的美感。
儿童想象力,美在“新奇与合理的统一”。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去想象、去比喻的同时,也应该多让他们欣赏诸如“海浪是橡皮擦,把沙上的字,全都擦去了。海浪是糊涂虫,把很美很美的贝壳,忘在了沙滩上……”这样可爱的比喻句。只有多多亲近、赏析这样的想象诗句后,学生的思路才会被打开,明白什么是好的比喻,进而领悟到自己该怎样展开想象。
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正如一架飞机的双翼,相互支持,方能平衡。没有想象,分析会缺少许多乐趣;只有想象,不依托于分析,想象也会漫无边际。善教习作者,应当兼顾发展儿童习作思维中的这两种能力,这也是教师提升习作教学素养的助推动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