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自读课教学的有效实施

2021-05-30 11:47仇定荣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桃树课文文本

仇定荣

自读课,并不是新生事物。不过,从教三十余年,始终束之高阁。直至温儒敏先生主编的统编语文教材问世,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确立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首次将阅读教学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并加大这两种课型的区分度,我才隐隐有了一种直觉:充分展示自读课及其教学的风采的最佳时机已悄然而至。

庆幸的是,在常州市教科院组织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不仅聆听了国培专家张宝华先生的讲座《统编语文教材解读及自读课文和语文知识教学建议》,更有幸观赏了一堂自读课教学示范课《一棵小桃树》。执教者梁增红老师是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其睿智的设计、精彩的引导,学生专注的自读、敏捷的自悟,让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自读课,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是“大海中的航船”“舞台上的演奏”;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则是“航船的灯塔”“演奏的指挥”。“主体”和“主导”一起扬帆起航,激流勇进,弹奏着和谐共生的交响乐,乃是自读课教学的至善境界。

【案例呈现】

(一)前置学习

阅读课文:1.至少读三遍;2.自行解决生字词和读音;3.编好段落序号。

(二)课堂学习

1.猜一猜。文章开头说“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2.读一读。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时,完成三个任务:关注旁批,使用材料或解答提问;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想法;发现问题,标出不懂的文句。

3.想一想。(1)文章在编排方式上有何特点?(2)在明确其特殊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旁批、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投影文中的三个旁批问题: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4.品一品。(1)在自主回答基础上,抓住关键点补充完善、延伸拓展。(2)由问题二解答投影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采用“读—品—注”的方法,发现手法之妙、文本之美、情感之深。(3)由问题一解答过渡到第4自然段旁批中的关键词“没出息”,先解答该旁批,而后质疑问难:一位专家说,“‘多次描写小桃树的没出息并不准确,没有‘多次,也没有写‘没出息。”你怎么看?(4)由问题三解答引导学生品读“阅读提示”,进而让学生把握写作意图,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5.捋一捋。归纳自读课文阅读的一般方法:“自读课文要自读,关注旁批和提示。重锤猛打关键处,自己读懂课文。”

(三)后置学习

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一只贝》,并回答:丑石、一只贝和一棵小桃树,分别有哪些异同?

【观察体悟】

“阅读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阅读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式方法的过程。”[1]现场聆听梁增红老师的课堂教学,再仔细琢磨他的教学设计,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更加“心有灵犀”了。阅读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他们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师不再是阅读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而成为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2]。自然,建构主义理论对阅读教学的这一精辟阐述,不仅指向教读课,更是对自读课提出明确的要求。

一、收放开合自如,让自读杂而不乱,聚散交融

自读课文,就是“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3]。研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要让学生自读阅读能力得到真正彰显和沉淀,至少要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是学生自主地阅读文本,必须要运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必须是对原阅读方法的进一步强化,必须有教师的正确引领。因此,自读课文,绝对不是任性而为的“杂乱无章”和漫无目的的“自由散漫”,而是“教读”框架扩展之后的“宽松自如”和“迁移内化”,是教师手中之线充分放长后翱翔天空的“风筝”。

梁增红老师执教的自读课《一棵小桃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教学示范。前置学习阶段的三个自读要求,自主性极强,但绝不是“即物起兴”的“涂鸦”,而是依据自读课特点精心编制的。课堂教学阶段的五个步骤,均是学生独立自主“读—品—注”,不过,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智慧设计、精心组织和有效调控。该课堂与教读课的核心差异是——教师的主导性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教师成了导演,转移到幕后,学生成了主角,活跃在舞台。后置学习阶段的推荐阅读与思考题,既是新一轮自读课的开始,又夯实了“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的“课外阅读”。

二、助学循序渐进,让自读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的逐渐扫除障碍、渐次吐故纳新的浸润过程。学生的充分阅读、潜心阅读、质疑阅读和迁移阅读,是有效自读的基础和保障,更是沉淀阅读能力的必备条件。然而仅仅如此,尚难以让自读的深刻性彰显出来。因为在自读课文时,学生的阅读思路可能会出现偏差,往往把握不准侧重点,还会遇到影响有效阅读的“疑难杂症”。这些,仅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是难以解决的。此时此刻,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就必须也必然要承担起责任来:或扭转航向,或适时点拨,或“诊断开方”,或给予帮扶……简而言之,就是在学生的自主阅读遭遇困境时,作画龙点睛式的精要指点,从而让学生的“自主研读”逐漸摆脱“泥泞的沼泽”,回归于平坦的大道。

自然,梁老师的示范课在这一点上也起到了极好的榜样作用。首先,课堂学习的五个环节,既是由浅入深的自主阅读连环套,又是不断设置阅读障碍的“拦路虎”,学生必须深度阅读并借助老师的指点,方能“拾级而上”。其次,着重关注的三个批注,不仅需要学生自主解答,更需要通过教师的积极整理,将问题引向深入:或拓展,或迁移,或完善。其三,“借鸡生蛋”,无疑而问,依托詹丹教授对“一棵小桃树”之“没出息”的特殊解读,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作者情感的深度思考。

不难看出,梁老师的这堂自读课,既让学生围绕着清晰的目标进行有层次的自主阅读,逐渐地从对文本的表象理解深入到对本质的把握,同时还能巧妙设置阅读屏障,让学生做“庖丁解牛”式的深度阅读。如此匠心独运的自读课,于教授者而言,是一种睿智的指导,努力克制着“讲的冲动”;于阅读者而言,是主动的研读,尽力展示着“被压抑的才华”—— 成就了主体与主导的共生共长。

三、佐证恰如其分,让自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较为确凿。”这是因为,语文教材与时代、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背景材料极为纷繁,有时一旦离开了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就很难甚至无法真正理解教材,自然也无从窥见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世界。然而,自读毕竟不同于教读,倘若要“知人论世”,让学生借助相关的课程资源理解文本,就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地呈现一些经典而简明的语句,起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旁证作用。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一棵小桃树》,粗看一目了然、浅显易懂,但沉下心来,咀嚼琢磨,就会发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时,梁老师“量体裁衣”,适度“拿来”,将背景材料予以佐证,为学生解了“燃眉之愁”。例如,当同学们提到“‘阅读提示中说‘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那么是否‘我也曾‘哆嗦‘挣扎‘苦涩涩地笑着过”这一问题时,梁老师只是概括呈现了作者遭遇:贾平凹的读书生涯从一个破庙里开始,初二时遭遇“文革”,父亲被关进牛棚,让他的内心很是恐慌,成年后步入社会也遭受挫折。以此让学生知道作家与小桃树的相似经历,从而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小桃树”的内涵,并对开头句“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作了巧妙的解答。这个环节,似乎稀松平常,但若“稍思之”,则颇见匠心,原因有三:一是教者有敏锐的感知力,认识到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发问的概率很大;二是教者能智慧裁剪,筛选整合与之匹配的材料,与所提问题高度吻合;三是教者能有效把控,呈现适当背景材料而使学生明理(不过度解读),而后仍回归于“小桃树”本身。

四、赏玩切中肯綮,让自读举要治繁,重点突出

“一篇精美的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关键词句,教学时要注意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于漪老师的这一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组织课堂教学,必须紧扣核心语段反复推敲,抓住关键句子仔细琢磨,围绕重点词语咀嚼品味。自然,这里的课堂教学,不只针对教读课,更面向自读课。因为教读课是教师引领下的“亦步亦趋”式品读,自读课才是学生自觉自悟的“独立自主”式赏析,是基于教读时习得的方法基础上的自求自得。也唯有如此,才能借助自读课这一平台培育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实现“举一隅”而能“三隅反”的阅读目标,落实“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编写意图。

就《一棵小桃树》一文而言,第9自然段无疑是很值得品读鉴赏的段落。用梁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我这样预设,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避免学生自己到文中去找‘字词句而遍地开花,只有树木不见森林,肢解文本;二是讓学生关注写作手法,对比、比喻、拟人,用词生动、叠词用法、情态描写以及‘我在文中作用”。事实上,我们在观课过程中发现,梁老师的预设很成功,学生的自读能力不仅得到了充分展示,而且还有令人欣喜的表现,诞生了一些颇为独到的见解。例如,对“火灼灼”的理解就极为典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智慧碰撞,萌发了独特的感悟:一是叠词,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艳丽;二是引用,化用《诗经 桃夭》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三是与“苍白白”“苦涩涩”同时出现在一个段落之中,既将“小桃树”与“蜜水桃花”“夹竹桃花”等构成对比,还让其语境处在同一平面上,避免了大开大合的断崖式言语弊端。

“教读课是举例子,给方法;自读课是把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教读课是展示台,是自读课的基础;自读课是练兵场,是教读课的延伸。”梁老师的自读课《一棵小桃树》之教学,让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2]孙艳花,韩冬梅.自主阅读的指导理论[J].文学教育,2008(04):104.

[3]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

(作者单位: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桃树课文文本
河边的桃树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桃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