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不忘“形”

2021-05-30 10:48杜燕萍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园子段落太阳

杜燕萍

一、备课时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1.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不同的文体有其特有的文体特征,那么,是不是相同文体的文章语言就大同小异了呢?当然不是。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语言风格自是差异巨大,即使婉约派的一众词人也各有各的语言特色。

《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作为小说,我们自然要去研读作者如何塑造人物;而作为一部神魔小说,主人公孙悟空是一只神猴,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达出他的猴性和神性的呢?

一位教师就抓住了“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一具有特色的句子,让学生反复阅读,读出节奏和激情,读出石猴的奔腾跳跃。一组三字短语可以表达出一种灵动跳跃的效果,吴承恩运用此种表达形式完美地达到了表现猴子性格的目的。石猴的机灵学生很容易自己读懂,但是作者是如何写出石猴的机灵的,这种藏在语言形式里的秘密,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去引领关注,学生才能发现。

2.关注不同作者的语言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作,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风格。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必啰啰唆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读书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这里叶圣陶先生讲的是内容背后的含义需要教师去引导,那么更深层次的言语形式就更需要教师点拨了。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明确引导学生关注作家的语言风格。老舍写的《猫》和丰子恺写的《白鹅》都采用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在《白鹅》课文后面,还链接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教材还选入了老舍的作品《母鸡》,并在课后题中要求学生“比一比,说说《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研读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还特意去网上仔细查阅了萧红的相关资料。特别是看了电影《黄金时代》之后,我对萧红这个一生追求自由却又命运多舛的才女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呼兰河传》完稿于1940年,当时萧红旅居香港,久病缠身,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对故土和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怀念之情。于是,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我自觉关注了文本的形式,将教学目标设计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揣摩作家如何运用朴素的语言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上课时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呢?

1.字中有乾坤。

(1)引导学生体会词语背后的丰富情感。例如,《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师: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生答略)作者说,花园里边“明晃晃”的,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因为太阳一照就让人感觉很明亮。

师:哦,花园里充满阳光。

生:花园里的植物长得很好,綠得发亮。

师: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鸟的天堂》,那棵大榕树就是这样,闪耀着生命之光!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最后因病客死他乡,她生命中最闪亮的日子就是童年时光。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写出园子的明亮,童年的亮光?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仅读出文字中饱含的情感,还要体会作者怎样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意识,而且对习作时的遣词造句也会有所帮助。

(2)引导关注字词的新鲜感。例如《月是故乡明》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天上不是只有一个月亮吗,怎么还有大月亮和小月亮之分呢?从年事已高、满腹经纶的季羡林教授称呼家乡的月亮为“小月亮”,你感受到了什么?再如《天窗》一课中,针对“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组织学生交流:如果给“锐利”换一个词,你会用哪个?作者不用“丰富”而用“锐利”,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对新鲜事物是最感兴趣的,作家往往会用陌生化、新鲜感的语言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3)利用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例如《草船借箭》教学片段,通过对两个同素异序词的理解,学生不但对人物的品质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品尝到了琢磨字词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生:(读)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

师:这位同学将“管保”一词换成“保管”,可以吗?大家用词典查一查这两个词。

生:“保管”有三个义项——保藏和管理;在仓库中做保藏和管理工作的人;完全有把握,担保。“管保”只有一个义项——完全有把握;保证。

师:无论用上哪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生:诸葛亮对草船借箭很有把握,在三天之内一定能够“造出”十万支箭。

师:也就是说,无论是“保管”还是“管保”都写出了诸葛亮的——

生:料事如神。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管保”,而不用“保管”呢?

生:因为“管保”只有保证一个义项,保证,这样就更能突出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气度。

2.句段有秘密。

(1)段落的表达方式。写景的句段一般离不开观察和想象,教师可将写景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把文字读成画面。

我们一起朗读,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太阳在园子里_______,天空_______。太阳光芒四射,亮得_______,亮得_______。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_______;叫一两声,好像_______。”有人说,写景不外乎观察和想象,读一读这个写景的段落,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领悟作者的内心感受:追求光明,喜欢祖父的园子。

(2)段落的结构。一个段落往往是文章的结构雏形。课文中有很多典型的总分段落,而且总分结构是小学课文中出现较多的一种结构方式。所以,在学习这种段落的时候,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总分段落,还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总起句写具体的,并且在习作当中试着运用这种写作手法。

(3)段落中的反复。反复在诗歌中运用最多,所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是最能渲染感情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把我们极其熟悉的词语进行反复,从而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三、课外阅读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1.最不喜欢看的,一般都跳过去的部分。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特别是长篇小说,一般不会仔细去看环境描写的段落。我们一起来看《草房子》中的一段环境描写: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动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待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都被这难忍的炎热逼进了河里。因此,河上到处是喧闹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书读薄,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指向内容),就一个字“热”;再把书读厚,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个“热”字的(指向形式)。写夏天的热,作者先写的是太阳,因为一切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带给我们的。再仔细读读,作者写的夏天的太阳和冬天的太阳可不一样。刚一露脸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正午的时候又是什么樣的?整个白天都有太阳,作者为什么就选择这两个时间段呢?作者精于选材,接下去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河边的芦苇叶,写了烈日下人们的表现。当我们关注作者的写法,阅读指向了表达,原先被我们弃之如敝履的情节,不那么生动的文段,顿时可爱了起来。

2.觉得最精彩,看得津津有味的部分。学校的推荐书目《窗边的小豆豆》中有一个“放回原处”的故事,小豆豆把钱包掉厕所里了,于是她开始了捞钱包的“浩大工程”。我们从写作的角度去读这个故事,一个小孩子独自一人拿着长把勺子在厕所里捞钱包,有趣;校长看到后的反应是不批评、不帮忙,就让弄完以后把东西都放回去,有意思。这种事情在其他学校恐怕不会发生,所以能写出巴学园这个学校的特点。除了小豆豆和校长之间简短的对话,其他基本都是小豆豆找钱包的动作描写,干净清爽。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当下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更偏重内容的情况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宗白华语)。朱光潜说:“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用一种方式精确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的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

正所谓,得“意”岂可忘“形”哉!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兰江小学)

猜你喜欢
园子段落太阳
快乐的园子
【短文篇】
树的野园子
心理小测试
我和祖母的园子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太阳几点睡觉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
园子匠
夏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