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与情感认知

2021-05-30 10:48郭冠群
学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个性化

摘要:老舍的《想北平》采用欲说还休的方式抒发情感,挖掘北平平民的特色,表现对北平家的思念,又潜藏着忧虑之情,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还是言说方式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关键词:《想北平》;个性化;情感认知;言说方式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1]现代散文强调个人,强调写作主体对事物的独特感知,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一个个特定的文本,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由所有艺术凝结成的“个性化”。

因此阅读现代散文,就是通过把握作者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去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在阅读时要自始至终沉浸在“这一篇”里,既不能把文字作为跳板,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上去,也不能无视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上去。[2]

下面就以《想北平》为例来谈谈个性化的言说方式与情感认知在“这一篇”里的具体呈现。

一、独特的情感认知

1936年,《宇宙风》杂志要编写“北平特辑”这一专刊,许多与北平有过接触的文人如周作人、朝英、废名、郁达夫、老舍等纷纷被邀请,他们有的写《北平的好坏》(周作人),有的写《北平的气候》(朝英),有的写《北平通信》(废名),有的写《北平的四季》(郁达夫)……而老舍写的是《想北平》,其中以老舍的这一篇个性化尤为强烈,这跟老舍独特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

老舍祖居北平,他在北平一直生活到二十七岁才离开,在写作此文的时候,他已经离开北平十多年了。老舍对北平的情愫是深厚的,他在文中反复强调对北平的爱,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他之于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他不是仅仅把北平当作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而是把北平比作自己的母亲。他在文中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这是在诉说自己与北平间亲如母子的关系,而母亲在老舍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老舍尚在襁褓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给了他很深的影响,他性格的形成与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母亲,他在《我的母亲》里写道: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可以看出,是母亲锻造了老舍,老舍身上天然带着母亲的印迹。同时他也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感恩母亲,虽然早已成人,但对母亲还有着孩子般的依恋,甚至还有对母亲的一些亏欠,这些都时刻交织在作者心中。那么当他把北平比作母亲时,北平就不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是与作者心灵相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与母亲的血脉相连就是与北平的血脉相连,北平像母亲一样滋养着他,给了他一段重要的成长经历,他说“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北平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人气质。所以老舍对北平的想念是远超于一般思乡作品的独特情愫,这是一种漂泊游子对于母亲的深沉思念,是与当时大多数作家所不同的。

此外,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老舍对北平的思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此文写于抗战爆发的前夕,华北局势危急,北平岌岌可危,但国民政府还接二连三地与日本签订出卖主权的协定,眼看国土又要沦陷,而且北平作为历史上长期的国都,地位特殊,所以老舍写作此文还想要唤起国人对北平的记忆和情感,《宇宙风》创办“北平特辑”应该也是有此出发点。老舍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既表达了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对北平的思念,也潜藏着一种即将失去北平的担忧和痛苦,潜藏着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的民族忧患意识。

由此看来,老舍对北平的情感是完全个性化的,把对母亲、对国家的爱,都熔铸在对北平的爱里。他写北平,不是为了描写北平的地方风物,而是为了表现对家的想念。独特的情感认知也必然召唤着独特的言说方式。

二、个性化的言说方式

大多数人在描写北平这样一个千年古都的时候,可能脑海中马上跳出“辉煌”“悠久”等宏大的字眼,可能马上想到的是各种皇家园林和名胜古迹,想到它们的雄伟和壮丽,但那样的北平是所有人印象中的北平,不具有特殊性,而老舍要寫的是“我的北平”。既然要写“我的北平”,强调个人化的体验,那就可以摆脱对北平的宏大、政治化的叙述而采用个性化的言说方式。

老舍个性化言说的第一种方式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微景物入手来写北平。他写北平,不写名胜,写的是“雨后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这些细微之景寻常,但不易被人觉察,唯有对北平极熟悉、极热爱的人才能敏感地捕捉到。对于物质,老舍不写古物,写的是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他写“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和草茉莉”“带着泥点的韭菜叶”“红红绿绿的青菜摊子”“带霜儿的玉李”,这些日常之物易得,可供玩赏,可以养人。老舍完全是以一种平民的视角来写北平,通过这些极琐碎、极细微的景物展现了北平的自然、宁静和诗意之美,这样的北平显得朴素而亲切,它褪去了巍峨庄严的帝都光环,而更显出生活化和平民特色,是让人的身心得到安宁的温馨家园。老舍在《景物的描写》里说:“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3]而挖掘北平的亲切与平凡,就是老舍的创新。

老舍个性化言说的第二个方式是采用欲说还休的语言。人们在面对写作对象时,如果情感太过浓烈的话,往往会面临着内心冲动而表达失语的困境。老舍在面对北平时即有这样的困境,北平太大,爱得太深,爱在心口难开,即使勉强说了出来,那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于是老舍索性坦言,“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出现了四次,可想而知老舍在面对他挚爱的北平时一时失语了,所以尽管题目开宗明义是“想北平”,但写作过程却很踟躇,欲说还休。不过“说不出”却起到了一种别样的表达效果,它让读者能够感觉到,作者是在极力克制内心奔涌的情感,并且一次克制还不够,需要反复让自己冷静下来,反复强调实在是“说不出”,这更突显了文字背后作者情感的浓烈程度,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且这种克制是一直延续到文章末尾的,作者在最后一段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不要再说了吧”,像是在自言自语,蕴含着内心其实是有千言万语想说。“要落泪了”含蓄地表达此时内心的情感已到高潮,要控制不住了,所以要强迫自己停下笔来,不再说了。而“真想念北平呀”是作者在最后终于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和想念放肆地表达了出来,把情感推向顶峰。这个时候,再回看前文的“说不出”,那种情感的节制就尤为让人动容了。可以说,这种欲说还休的个性化言说方式,不仅没有遮盖作者的情感,反而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一种很具张力的表达,更显作者对北平爱得深沉,爱到极致。

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教学中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应对所有的散文,必须找准这一篇散文的特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和个性化的言说方式是把握现代散文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刘运峰:《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1至136页。

[2]王荣生主编:《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至11页。

[3]转引自王铁仙主编《高级中学教学参考资料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作者:郭冠群,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张勇]

猜你喜欢
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浅谈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与栏目的个性化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定制印刷正在逐渐变得成熟
同桌宝贝
PICC个性化护理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寒风吹彻》的个性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