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建议教师从情境应用、联系生活、学科整合、关注体验、读写结合等方面展开教学,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99-02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与启蒙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依托情境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与教学情境的直观感知是脱不开关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语言感知、体悟能力都还相对较弱,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升学习能力。何谓有效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都是有效的教学情境。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蜜蜂》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如下不同的教学情境:(1)猜谜语导入。在课堂伊始,教师利用谜语“黄衣裳,金翅膀,飞来飞去做工忙。它的本领大,还会造小房。做出好吃的,留给大家尝。谁敢欺负它,留神它的枪。”导入课文,让学生猜一猜谜语描述的是什么动物。这样,能有效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动力,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2)以悬念导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尚待加强的特点,创设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答案吗?(3)联系学生体验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本能现象,它是人们在遇见突发事件时不加思索、不用学习就会的、自然而然地做出的保护自己,或者保护自己重视的物质的一种反应。这种本能反应来源于身体,不通过大脑,会比任何时候的动作都来得快。比如,当你身体失去平衡时,两手会伸开,晃动;当你的手遇到危险时,会立马缩回;眼睛受到威胁时,会自动闭眼;等等。在动物身上也会有一些本能,甚至是人类至今“无法解释的本能”。你想了解哪些动物有这样的本能吗?以此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并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二、注重学科整合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为我们以后更好地理解其他事物而打下基础的课程。它不仅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整合是针对学科本位本义提出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想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不能把目光仅限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而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整合,以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甚至在跨学科的阅读互动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例,本文蕴含着浓浓的科学韵味,教师应该利用教材内容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相关的科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纳米、纳米有什么作用、纳米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等知识,使学生发现,原来纳米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纳米机器人、纳米存储器,甚至纳米袜子等生活用品离我们的生活是如此之近!这样利用科学知识教授本课内容,既拓展了视野,又激发了阅读期待,使学生产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语文的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与其他学科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跨學科整合的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入选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往往是作者内心体验和生活哲理的结晶。要想让学生能从课文学习中感受知识、建构知识、激发情感、发展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与课文内容类似的学习情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创设条件,如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与作者产生思维碰撞或情感共鸣。这也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漏》为例,这篇课文的故事性与趣味性极强,在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演课本剧”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分组,各组分工合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各组进行汇报表演,最后评出演得最生动形象的一组作为优胜小组。这样,就会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研究应该怎样创编台词,如何让表演更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个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作者描写的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对故事的趣味性的体验也更加深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主题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兴趣阅读小组学习交流活动、知识竞赛活动、阅读专题讨论活动,或者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等,从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汲取教材文本的营养,以及获得社会需要的必备的品格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与语文知识共存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语文与生活大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既可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内涵与价值,又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识字、表达。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为例,笔者在板书课题以后并没有直接开讲,而是与学生“话家常”:哪个同學能够用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段话来描述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于是,学生纷纷发言:“父爱如山。”“不苟言笑。”“严厉。”“工作繁忙。”“关心家庭。”“风趣幽默。”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课文:关于父亲,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就是父亲非常严厉,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整天为生活奔波等,可是有一位父亲,他与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他和我们常见的“男主外,女主内”不同。这位父亲不分“内、外”,只要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他都事无巨细,尽可能给孩子安排好,生怕孩子受一丁点儿的委屈,可是对自己却能省则省。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会对这位父亲有更多的了解。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你联系日常生活的现象,谈谈你对自己父亲的印象。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对父亲的评价,由此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再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父亲的印象,很好地把语文知识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如果说语文是草木,生活就是太阳;如果说语文是水,生活就是水的源头。在教学中,教师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互动实践,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五、倡导读写结合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既能够让学生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培养读写习惯和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为例,神奇的宝葫芦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奶奶为王葆讲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再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创编故事,把发生在王葆身上的关于宝葫芦的其他故事写一写,比一比哪个同学编的故事最奇妙、最吸引人;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孩子们在巨人花园里玩耍的情景,再想象还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试着写下来。这样利用教材文本的特点开展想象创编的写作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提升。另外,对于教材中的古诗词或者小古文,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其意思之后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翻译并写下来。这些都属于读写结合范畴,有助于学生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并在读写结合中将习得的知识转换成为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记载的科学故事、人物精神等是学生走近世界、了解世界的“不竭源泉”。语文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它让人类从愚昧无知到博古通今。小学语文教学要想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学科整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张义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3).
[2]高金梅.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
[3]张宏霞.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18).
[4]尹玉.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4).
【作者简介】陈 英(1979—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新江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研。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