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2021-05-30 16:09:55成静静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综合英语英语专业多元化

 成静静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以英语专业核心基础课“综合英语”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提出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英语专业 综合英语 教学模式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155-03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从学生身份转向社会人身份的重要过渡时期,是青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发展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开展思政课程和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和隐性效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信仰崇高和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英语作为外语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师生长期接触外来文化,且随着网络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授课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性地看待和思考相关问题。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全球化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并对不同意识形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立场。在英语专业中实行课程思政,为深化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视角。

一、高校英语专业“綜合英语”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综合英语”课程贯穿英语专业学生两年的学习,教材包含了大量的经典之作,蕴含人类文明普适性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每篇课文都有与课程思政相契合的映射点。在“综合英语”的授课中,如果能加入思政元素,会起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效果。

(一)“综合英语”课程的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也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综合技能课。除了发展学生语言单项技能,本课程还致力于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语言材料的课堂讲解分析,打开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知识得到增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在202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界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热点话题展开讨论,表达观点,培养思辨能力”。由此可见,“综合英语”课程从设计目标来说,与课程思政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思辨能力等目标相吻合。

(二)“综合英语”与课程思政映射点和融入点的契合

“综合英语”的课文包含了人类生活可能接触的各个方面的话题,如家庭生活、伦理道德、惊险经历、网络科技、文化教育、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具有较浓厚的人文性。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爱国主义教育,挖掘课文中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的映射点,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建设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

课程思政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全新尝试,在外语专业课程中实行课程思政建设,给外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综合英语”课程作为参与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的子项目,在实行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课文中涉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当下的热点议题,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契合了思政建设中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模式。

(一)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其中的内容是层层筛选出来的经典之作,这就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话题保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经验,将“综合英语”一个学年的课程进行梳理,将以下8个典型单元的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见表1。

这些教学内容和思政融合点的确定,为各个环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向。表1中的思政映射点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等方面出发,在提高学生相应话题语言技能的同时,融入人文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综合英语”课程作为学校第一批建设的课程思政课程之一,给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立体化的育人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在现有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框架和各部门统筹协调下,“综合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每个环节都做到稳步推进。在理论研究上,鉴于英语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内容可能了解不足的情况,学校积极搭建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高效的沟通渠道,以便在备课时能够更精准地找到专业课的思政融合点。除了与思政教师的沟通,为了推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英语”课程还构建了相应的教师团队,并积极观摩其他课程思政教师的教学,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尝试打通专业局限,为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例如,课程中需要的短视频录制得益于宣传部门的帮助,手抄报展览是在学工部门的协调下完成,辩论或讨论的开展是团队任课教师集体打磨的结果,诚信小话剧从场地到演出更是各部门统筹协调的结晶。这些教学成果,既是“综合英语”课程进行理论研究的探索,也是向高校师生宣传课程思政的有效形式。

“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课程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要进行有效、深入的思政融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对中西文化正确的认知。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坚持对学生的“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和文化的敏感度,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总体来说,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引导,提高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与传统的思政课程的明显区别在于教师需要提前融入思政教育重点,整合课程资源,用生动的案例、热门的话题和创意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参与教学过程,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继而达到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对相关的教学理论、单元课题与思政的融合点、教学方法、课堂可行性等进行大量、反复的推敲和研讨,最终形成在课堂上的教学成果和课后的巩固成果,并且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的话题,“综合英语”课程思政项目最终形成一些可量化的成果,例如有的教学单元录制教学录像,包括学生的话剧表演、辩论视频,有的单元进行演讲和讨论,有的单元形成调查报告向全班同学展示,还有的单元成果以手抄报的形式向全校进行展示,等等。以学生为主体,与任务型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自由讨论,锻炼语言技能,更能在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批判式思维能力和意识。

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经常用到分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例如表1中提到的“三孩”问题、面对灾难时自救和施救的问题等,都结合了当下的社会热门话题。学生经过语言知识的准备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展开讨论和辩论,可以从不同角度辩论这些话题,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融入恰当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性思维。

在此过程中,教学团队的教师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要因材施教,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自身水平调整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高效简洁的方式实现语言知识和思政观念的有效输入。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以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为主线,以交际互动式和任务型教学法为原则,经常性地以辩论、讨论、演示等方法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在保证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又能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落实“三全育人”全天候、立体化育人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爱国主义主题的朗诵、歌唱、讲英语故事、影视欣赏等活动,在课堂外与学生深入交流和互动,才能在课堂内形成强大的教学推动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

基于“综合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考核更倾向于形成性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辩论、实践报告、戏剧作品和课后作品等方面的因素,占到总评成绩的一半,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课程思政的成果。以表1列举的教学单元为例,通过任务下发,学生收集整理展示社会上的文明和不文明现象,学生不仅从语言上得到锻炼,在完成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也能思考相关的问题,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能够促进本门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提升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后,主要从任课教师团队、学生的思政意识两方面进行定性评价,任课教师的文化敏感度、文化自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塑、自强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强化都有显著改善。在课程思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和教学评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对评价内容进行完善,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政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反映“综合英语”课程专业建设情况;其次,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形成性评价,综合考虑课堂作业、文献阅读、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而不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试;最后,课程思政的评价还要综合日常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等形式,不能“一言堂”。除此之外,对于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评价,也要进行课堂反思,综合教学督导、思政团队教师、其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对思考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发展。

“综合英语”课程经过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既有的教学实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教学理论学习,进一步加强课程设计与思政的融合,使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继续推进。高校教师应从个人修养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科学精神的构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灌输、远大理想的树立和环保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的原创性思考和表达,及时进行反馈,以期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定要继续探索教、学、研、论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方案。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立德树人”理念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深刻体现。除此之外,课程思政也为深化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高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结合,打造立体化的德育模式,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政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属性在于其人文性,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英语专业应该在切实落实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思政意识和育人理念,真正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录,吴越.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语言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3]崔永光,韓春霞.英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与实践研究:以专业核心课程“英语精读Ⅲ”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19(4).

注: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机制的探索与实践”(2019JGZ167)

【作者简介】成静静(1985— ),女,陕西咸阳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综合英语英语专业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11-24 13:25:57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基于PBL的高职综合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英语”课程学习策略探究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9:59:05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5:07:54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