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相融性

2021-05-30 07:12周文晶詹艳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

周文晶 詹艳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正是着眼于此,指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大学英语课堂还应融入一些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及思想意识水平的元素,让学生真正了解、认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产出导向法”这一由我国学者团队提出的创新型外语教学理论,在其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主要部分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有着一致性、相融性,因而应用产出导向法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和优势。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相融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4-0070-03

0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后,在2019年3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必要内容,它跟各学科的课程教育是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的,探索如何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大学英语课程被我国高校普遍作为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其受众广泛,影响力强,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产出导向法”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由我国学者团队提出的创新型外语教学理论,该理论在诸多方面提倡“全人教育”“全面育人”,与课程思政理念具有一致性,本文旨在探析“产出导向法”这一外语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相融性,即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优势。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大学英语既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又是一门人文性课程。但在教学实际中,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看重其语言性、工具性的特质,导致教学目的功利化,注重应试教育,其人文性特色被忽略,未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没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指的是,除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大学英语课堂还应融入一些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及思想意识水平的元素。例如,中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让学生真正了解、认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3]。

目前,大学英语的思政教育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既包括客观因素,例如,作为教学载体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基本出自于西方作者之手,所以其文化内涵往往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反映的是西方的文化观、价值观,而忽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因而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认可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此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外来西方思想也更多地进入了国内,导致人民群众争相追逐经济和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教育中也没有强化这一方面;另外在主观上,教师及学生往往把大学英语仅仅看作是一门学科和交流工具在进行教学,即注重其工具性、实用性,导致教学目的功利化,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人文情怀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课程思政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养、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即实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2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相融性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外语教学理论,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向,由“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等构成;教学假设是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包括“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学习假设”和“以评为学假设”;教学流程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检验教学假设的具体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步骤和手段,由“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组成[4-5]。本文就从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产出导向法与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一致性、相融性。

2.1 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产出导向法倡导“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主张,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并促进有效学习展开,学生是学习的载体和主体,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本身自主的行为,同时认为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引领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不能全凭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4]。这与当前流行的“学生中心说”有所不同,“学生中心说”认为,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和过程中起着主体和主导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材料、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教师应当围绕学生需求来安排教学。而“学习中心说”则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作用,除了传授语言学习方法和技巧,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让他们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这样就实现了在引导学生提升英语语言水平及能力的同时,同时能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用一体说”主张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即语言教学活动必须与语言应用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嘴、动手能力,既能帮助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另外特别是学生在语言实际应用中,在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里,与他人交往时会感受到个人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就会努力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在客观上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可见“学用一体说”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理念高度契合。“全人教育说”提出,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且需要顾及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问题与道德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致力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思政教育指的是,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例如,思辨能力、思想政治意识、科学的世界观等,这与“全人教育说”提出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相向而行。可见,“全人教育说”作为产出导向法的重要理念,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在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总之,产出导向法所倡导的“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等与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趋同,具有融合性,该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具有可行性。

2.2 教学假设

教学假设上,产出导向法包括“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和“选择性学习假设”。“输出驱动假设”主张语言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语言产出比语言输入即语言学习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及热情,更能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4]。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产出为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实现产出任务时,会认识到自身英语语言能力的不足,更加努力地去开展语言学习,另一方面能意识到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即语言学习过程对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交际能力、品格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些“人文素养”“交际能力”等等正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所强调的重要方面,是其重要内容,二者具有融合性。“输入促成假设”认为,在拥有相同的语言输出驱动的情况下,提供了恰当的促成输入的学生比没有恰当输入的学生取得的学习效果要好。根据该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全无目标的学习,而应当积极引导,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进行学习方法、方向等方面的指引,这就为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教师在提供输入材料的时候,就可以着重选择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的内容,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标。可见,“输入促成假设”指导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便利性和可行性。“选择性学习”主张在语言学习中,要根据语言产出的需要,在语言输入中甄选有价值的材料,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训练和记忆,且选择性学习比非选择性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6]。这就有利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精心选择并提供恰当的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材料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仔细推敲,从而从内心深处完全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思想品格,增强爱国情怀,这实际上也就实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由上可见,产出导向法所包括的“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和“选择性学习假设”等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创造了时机和便利,二者能够很好地相融。

2.3 教学流程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驱动,促成和评价,根据该理论,教师在这三个阶段中都起着主导和中介的作用。中国外语教学通常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在产出导向法指导下,新单元的开头即设置了“驱动”阶段,该阶段有3个小的环节:(1)教师呈现语言交际场景;(2)学生尝试语言产出;(3)教师说明语言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在首个环节中,教师向学生展现语言的实际交际场景及讨论话题,这些场景及話题学生可能未曾经历过,但他们能感知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或许会碰到,以及对他们的认知范围和能力具有的挑战性[4]。这就客观上引导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把语言当作一门工具或技巧在学习,还要了解个人、社会、国家及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强调了语言的人文性、社会性,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面发展,因而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一强调德育的理念相符合。在第3环节,在说明语言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能直接引导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考,认识语言的人文性与社会性,提高人文综合素养,也就是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第二阶段“促成”也有3个小环节:(1)教师呈现语言产出任务;(2)学生开始进行有选择地学习,教师指导和检查;(3)学生练习语言产出,教师指导及检查。这一阶段的每个环节,都包括了教师的指导和检查作用,即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位和角色,在进行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引导学生,从而为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创造了条件,方便实现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第三个阶段“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根据评价的时机,分别指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课堂学习后,对学生完成语言产出任务的情况进行的客观评价。在教师进行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时,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努力与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该任务积极思考,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这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养,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及意义相融合。根据上文可以看出,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所包含的由三个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都能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创造机会和场景,他们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 结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把各门课程教育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大学英语在我国高校中是学生人数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课程之一,理应承担起这一职责,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大学英语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主动钻研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一手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产出导向法”是近十几年由我国学者团队提出的创新型外语教学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部分,这三部分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同向而行,有着一致性、相融性,因而应用产出导向法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和优势,是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 462437.html.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114-119.

[3]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4]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

[5]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 40(3):348-358.

[6]Miyawaki,K.Selective learning enabled by intention to learn in sequence learning [J].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2(76):84-96.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POA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