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与思考

2021-05-30 06:01王艳萍胡月霞
南北桥 2021年7期
关键词:在线课程高校

王艳萍 胡月霞

【摘    要】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高校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进程,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越来越受重视。高校在线课程是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将各类课程资源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或工具呈现给学生,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形成完整系统的在线教学共同体。目前,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课程质量、资源完整度、制作技术、应用价值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本文从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提升课程质量、促进课程应用的策略,从而促进高校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  在线课程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7.156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学习方式线打破了时空限制,拓宽了知识获取渠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教学也随之开启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课程作为教学实践的核心内容,无论是线上课程还是线下课程,都需花费精力精心打造,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随着2012年“慕课元年”的在线课程学习风暴,国内的慕课建设及在线学习平台也随之发展起来。比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等各大平台的慕课数量及在线学习人数均达到空前规模。因此,探索如何提升在线课程的质量,促进其有效共享应用,形成课程建设应用的良好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现状

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已历经近十年的发展,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育部系列文件对课程的管理和应用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快速推动了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坚持分类建设、扶强扶特、提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由此可见,在线课程的发展已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各高校积极学习新理念,树立新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评价管理课程,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与创新性。

参考2020年12月世界慕课大会的新闻数据,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5亿人次,课程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在线教学平台的快速发展,比如网易公司与高教社联合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大学MOOC”,向大众提供国内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合作高校达767所。清华大学发起建立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运行国内外高校3000余门慕课,还发布了智慧教学生态解决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校内校外、融合线上线下、贯穿课内课外的新型教学生态。此外,还有超星、智慧树等企业开发的在线教学平台以及蓝墨云班课、知到等学习工具迅速发展起来,为在线课程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大力支持。

二、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课程数量庞大,高质量特色课程相对匮乏

近五年,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力度较大,课程数量迅速增加,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开始重视在线课程或资源建设。但数量增多的同时,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情况,尤其是专业基础类课程较为明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1]比如在中国大学MOOC上搜索《管理学》,会出现20余门资源类似的课程,缺乏综合学校特色与学科特点的高质量课程,资源冗余,同质化严重。此外,大多数课程的课程大纲还是按照教材进行线上同步讲授,导致线上教学与线下实体授课很难达到有机融合,从而出现知识断层、孤立或重复学习的情况。我国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出席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时表示:“中国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挥慕课与在线教育优势,有利于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二)课程共享应用度有待提升

为了促进已建设的在线课程能够最大化地服务学习者,提升资源利用率,政府、高校和企业都在努力尝试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比如各省份以省内高校为联盟成员发起某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联盟,还有企业发起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优课联盟等,面向全体学习者免费开放。但目前大多数在线课程资源仅局限于本校或有限的联盟内部共享,其真正开放共享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因为整体的共享应用方案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在高校内大范围投入使用,尤其是课程管理后台的定制开发及其与校内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或教务系统的对接都需要一定成本,这成为部分高校共享资源的一道屏障。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促进校企合作服务课程建设尤为重要。

(三)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较慢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教学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对滞后。大致的现状是信息意识薄弱、信息化教学方式单一、信息化知识素养不高、缺乏系统性培训。[3]首先,由于缺乏信息意识,因此教师不会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也没有利用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意识。其次,信息化知识和能力的匮乏影响教师使用新技术、新理念对教学进行创新的实践过程和数字化课程资源利用的效果。最后,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系统的关于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专题培训,导致教师信息能力参差不齐,跟不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三、促进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策略

(一)分类建设,加强规范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一教学核心环节,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在线课程,切实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对不同的学科采取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分类建设人才培养所需求的在线课程,并加强规范管理,彻底消灭低阶性、灌输性、封闭性、重知轻行、重学轻思的“水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二)科学评价,推进学分互认

没有评价体制的在线课程是不完整、不规范的,不能及时检测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十分必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非标准化和综合性的方法进行评价,提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加强难度与挑战度。学分认定的问题是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一大阻碍,因此建立高校之间的学分合作管理规则、学分互认运行管理办法及认可学分互认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

(三)改革方法,提升教师素养

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线下课程安排,明确课程建设的核心目的以及如何与线下相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重视学生能力素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重行重思。此外,还应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切实促进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优化与创新,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课程灵活改变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配合系统的信息化主题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综合信息素养。

(四)政策激励,强化成果认定

高校应根据教师的教学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持续推动在线课程建设,加大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营造重视本科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此外,对于已经建设完成并上线运行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课程项目,学校应计算教师的线上教学工作量,在认可教师知识产权和劳动付出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有关文件规定给予肯定与奖励,强化成果认定。

四、结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优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高校常态化的核心要务。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及现有的慕课平台和数量已经为建设金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需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与配套政策建设,优化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在线课程的优质建设与高效深度共享应用,进一步推动智慧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钟鸣,陆慧,顾云锋,李新华,陈吉韵.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0(35):27-30.

[2]聂建峰,蔡佳林,徐娜.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问题分析和改进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4):60-65,79.

[3]陈慧.“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82-85,105.

猜你喜欢
在线课程高校
植入式在线课程“走进俄罗斯”的教改模式
MOOC: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转机
在线课程教学融入网络消费者行为预测研究
基于SPOC的“数理逻辑”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相结合的改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