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里里外外的中国风

2021-05-30 10:48何苏霞
藏书报 2021年31期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斗拱城门

何苏霞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人物、景色、建筑等等被描绘得面面俱到,大到山川和河流,小到铆钉和绳扣,每一笔都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它不仅是一幅风俗画,更是社会风情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北宋历史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古今对其的研究和解读不计其数,而《(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展现了《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是指要解读这张图我们所需要具备的历史、文化、科学、政治等知识,想要解读《清明上河图》必须了解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没有对这些背景知识的深刻了解,就无法透彻地解读《清明上河图》这样百科全书式的画作。“里面的世界”则是根据画面做纵向的横向的历史考察。这幅画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多,《(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引出了非常多的话题,从画中提取元素,再将元素作横向的考察比较或纵向的考证,横向的考察就是从地域的角度,比如将古埃及、古希腊、古代西亚地区和中国进行对比,不是学术的考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对这幅画进行解读,不是就画的色彩、线条、构图进行分析,而是将这幅画的内容还原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去,把它还原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去,这样做是有难度的,这幅画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洗礼,很多信息丢失,这对于后人解读这幅画是一种挑战,《(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的解读是一种尝试。用这种方法来解读古画并不常见,大多数还是从绘画色彩、或者简单的内容做直观的解读,比如这个画面是一个人在撑船,但是没有讲船只的发展历史和整个宋代的造船水平以及影响,《(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则是对这些细节进行溯源和考证。

例如宋代的街巷制。《清明上河图》中有大量的店铺,非常繁华,街巷制的出现是很晚的,在唐以前都是里坊制,由方格状道路划分成规规矩矩的很多小方格——坊,老百姓住在坊墙里面,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中的:“百干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反映了这种整齐划一又拥挤死板的格局;同时实行宵禁制度,严格固定开门和关门的时间,如果百姓要从坊里出去就要翻墙,翻墙则会被处以杖刑,商品买卖都在坊外,有专门东市西市之类的市场,市场也是定时启闭。这样的一种城市管理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历朝历代的城市布局和管理规范。但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街市景象非常繁华,老百姓可以沿街开店,没有宵禁,这就是从里房制向街巷制过渡完毕的场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成就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清明上河图》的这个画面就反映了这么一个情况。在里坊制时代绝不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如此宵禁就形同虚设了。

例如斗拱。城门是《清明上河图》中最高的点,《(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从城门这里就解开了一大堆的话题,其中一个就是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他民族建筑中很少见到这样的元素,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据考察大概在汉代已经很完善了。斗拱随着汉代到唐代、到五代、到宋代、到明清,斗拱的功能在变化,过去主要是承托大屋檐,追溯大屋檐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周至秦汉的屋墙主要是泥墙、土墙,害怕雨淋,大屋檐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到明清之后砖墙建筑不断增多,制砖技术大幅提升之后,大屋檐就没必要了,所以明清时期的屋檐和斗拱大小明显比宋代以前要小了很多。同时,斗拱也是一种等级的象征,不是一般的家庭有钱就可以建斗拱的,必须要有品级的官员家里才能建。

城门楼是庑殿顶,也称四阿顶,是中国最高等级的建筑。通过城门,我们又发现宋代的城墙是土的,而且城墙上长满了杂草和树木,说明当时北宋的城防工程做得非常差,而且没有防卫人员。作为京城肯定要有城防人员,偌大的城门竟无士兵把守,城墙上也没有设置任何防御设施,城门内一支胡人骆驼商队畅通无阻,即将扬长而去;城门外是个平桥,也不符合历史,因为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东京的很多城门外的桥都是吊桥,吊桥在冷兵器时代是城防工程的重要部分,城门外要挖护城河。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后期,辽、金两朝的间谍频繁出入宋朝都城,他们大多混迹在使团或商旅中,获取了许多宋都的重要防务情报,刀枪入库,一望而知。画中描绘的是不是都是真实的情况?不一定,有可能是张择端为了艺术的需要而做的改动,真实的内容被艺术化了。《清明上河图》将大宋的盛世太平刻画得淋漓尽致,却也暴露了宋都国防薄弱的致命隐患,后来金国铁骑长驱直入,轻而易举地拿下汴京,便是最让人唏嘘的史证。

另外,关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是秋天还是春天的争论,作者认为这样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在画里面既有秋天的景象,比如沿街售賣的新酒,据考察新酒是到秋季才上市;比如说人在画面中穿的背褡(背心),开封的清明节春寒料峭,穿那么凉快的衣服明显不合时宜,这应是夏天的景象;再比如画中的树木,柳树发了芽,这是春天的景象。也就是说既有春天,也有夏天,也有秋天。这难道是画作的不严谨吗?实际上中国画在古代的绘画中,不太强调时空观,画家经常打破时空来组织画面,重要的是在表达一种意境,不注重一些物像的真实与否,忽视光和影,中国画中没有立体感,没有光影。那么古代画家为什么对光、影视而不见呢?我们的先人肯定是对这些有过考虑,没有将这些放入画面不是不能画,而是不画,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清明上河图》长卷5.28米长,如果在一个地方画了光影,整个长卷都要被那个时刻限定了,也就不能自由表达了。

在《(清明上河图)里的中国》一书中,类似的小故事还有很多,作者都作了一一的考证,并且增添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和文字相互对应,图文并茂,对大家理解这张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且是远远超出这张画的范围,以《清明上河图》为原点展开,将这幅画作为引子,对中国文化进行纵和横作考察,横向纵向搭建出一个汇聚中国古代至今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璀璨成果的巨大世界,立足《清明上河图》,又跳出《清明上河图》,讲市井百态,更讲市井民俗背后的历史源流,讲小百姓的衣食住行,也讲泱泱大国几千年的风云变化。

《清明上河图》里面满满的都是中国元素,儒道佛,茶叶、丝绸、文人、瓷器、建筑、车马、中医,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元素,由这些元素出发,丝丝缕缕构成一幅中国文化的千古画卷。作者对这些元素都做了有趣的解读,让我们从生活的细节细细品味中国文化,让我们在故事中欣赏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变得不再抽象,而是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猜你喜欢
清明上河图斗拱城门
说不完的斗拱
民居趣读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城门城门几丈高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虞山城门
城门苦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