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作文引文运用的四个细节

2021-05-30 10:48汪浩
学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运用作文

摘要:考场作文中适当运用引文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要想用好引文,让引文真正为文章增色,还需要追求完美,打磨细节。针对当下高中生作文引文运用中的常见问题,我们从“求准”“去冗”“变形”“活援”四个方面,探讨用好引文的方法,以期对作文升格有所助益。

关键词:作文;引文;运用

作文中适当使用引文,很有必要。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都有体认,但从作文写作的现状来看,学生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其实,引文对一篇考场作文而言意义是多方面的。

从写作的学理层面看。首先,引文可以充实文章内容,增加文化底蕴。文章切忌内容空洞、肤浅。好的引用直接提升了作文内容的丰实度,也可在旁征博引间给文章带来一层文化的厚重感。其次,引文可以提升语言品质,增添表达文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引文的表达有的非常凝练,有的富有文采,适度引用正可“借他人之力,成自己之事”,提升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再次,有助拓展思维,实现深刻议论。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常常暴露出思域狭窄,议论肤浅的毛病,思维路径单一,分析问题容易出现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哲言类的名句往往见解独到,说理精辟,有时候一则名句,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帮学生开拓一条全新的思维路径,让文章的说理更加周全深刻。

从应试的现实层面看。考场作文受特定评阅对象和特定评阅方式的影响,不同于一般说理文的写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第一时间展现自己的积淀与学识,博取阅卷老师的青睐,是每一个考生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好的考场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醒目而精准的引用,便具有这样的星月光辉,常常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为之一亮。在作文中用好引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求准

准确是引文为文章增色的基础。遗憾的是,学生作文中的引文运用,常常经不起推敲,很难做到精准。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引文内容不准确。引用和转述必须区分清楚:“引用是把别人的话,或者是别的著作中的话,不加改动地用在自己的文章里;转述是用自己的话把别人的意思叙述出来。”[1]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对于引文,尤其是文言文句,一知半解,或望文臆解,甚至曲解了作者的原意,这些情况都应该极力避免。学生作文时如对具体词句的表述,记忆模糊,不能确定,可以灵活地化引用为转述,以免出现内容上的硬伤。此外,当文章中提到引文的出处或是作者,务必要保证引文与出处和作者对应准确。

其二,引文标点不准确。作文中引文标点使用不准确、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情形常见的有:该标不标。“引用要用引号,转述不用引号。”[2]作文中有些看似“忘”标引号的情况,实际上还是因为学生对于转述和引用区分不清;不了解双引号使用的一些特殊规则。如引号与句末标点的位置关系等;引号占格不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讲究经济原则”[3],引号的占格一般也沿用经济原则,引号单独使用要占一格,与其他标点连用时,一般与前后紧邻标点共占一格。

引文在作文中由引号标识出来,非常醒目,用得好可为文章增色。如果一则精彩的引文忘标引号,混杂在前后的表述之间,难以引起扫读文章者的注意,就不免有“明珠暗投”之憾。如果引文、引号出现种种不够准确的硬伤,更可能适得其反,放大了写作者的短处,不可不慎。

二、去冗

很多学生遇到某一话题,恰有积累,常常喜不自禁,引用滔滔不绝,大段照搬,不加取舍。须知引文的具体语境,往往跟我们文章的具体运用语境有一定的区别,甚至有较大的出入,引用时必须根据具体需要适当剪裁。

一位同学论证“帮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时代重在行动”这一观点,有这样一段表述:“《贞观政要》有言:‘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我们理解了老人需要帮助,就要在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电子产品带来的诸多困扰。”这一段说理侧重于论说知易行难,引文保留前半段即可,即“非知之难,行之为难”。后半段“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强调的是坚持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本层论说的范围,应予删节。

有些语段,广为人知,引用时如能取舍得宜,本身就见出写作者精准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出色的表达驾驭能力,常能博得评阅者的好感。

三、变形

引用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特别是一篇文章中有多处引用,最好能做到呈现形式有变化,以免给人单调、呆板的印象。可以借鉴的引用形式变化如:变“人”前“言”后,为“人”后“言”前;变“独立引用”为“嵌入式引用”。

常见的引用表述,有“某某说”“某某曾说”“某某有言”,或故作深沉表述如“记得某某曾言”等。这些都是言说者“人”在前,而言说内容“言”在后,常见往往意味着俗套,有时候我们有意将“言”置于“人”之前,换一种形式,并在表述时多插入一些信息,就可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读史使人明智,英哲培根的隽语,正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契合。”

完整的独立成句的引用,十分常见,我们追求变化,可以将引文嵌入一个更为复杂的表述中,使之成为“大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坚决“不阿世,不迎俗”,一部《史记》,不仅成为“史家之绝唱”,更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四、活引

有些同学备考时,有比较充分的积累,但面对具体的作文题,往往还是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引,平素的积累总觉很难用上。一道好的作文题,需要具备“防套作,防宿构”的特点,这就让学生平时的积累很难精准对接作文的具体立意要求。这时候,灵活变通的援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灵活突破非名句不引的固化思维。引文并不仅局限于名句。在举例或者论述中恰当地插入一些非名句的语段,也能起到为文章增色的作用。课本是一座储量巨大的作文材料库,总有一些篇章,一些事例,一些语段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说理时我们可以调动课文中人事进行论证,顺势即可插入熟悉的文句,让表述更凝练而富于变化。如“‘为国以礼,子路‘不让,孔子‘哂之,可见明礼的重要”。又如“‘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对故居的思念,凝聚着人世间弥足珍贵的亲情”。

其二,灵活运用具有普适性的名句。这种普适性是针对高中作文的常见话题而言的。例如关于青春、人生、珍惜光阴、时代特点等。虽然作文的具体立意要求可能千差万别,但发表議论的主体——学生,自有其自身特定年龄段等不变的特点,不管从什么角度立论,都可联系自身,联系时代,做适当升华性的论述。如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写一篇成人仪式上的发言稿,材料限定的话题是“责任与担当”,一位同学就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成功地用上了一则《离骚》中感慨光阴的名句。“是啊,‘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们即将步入成年之门,让我们告别稚弱,勇敢地担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谈成年,谈责任,中间荡开一笔感喟光阴促迫,反而让此段议论见出思维的宽度,平添一份感染力。

参考文献:

[1][2][3]苏培成:《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北京出版社2017年,第141、277页。

(作者:汪浩,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运用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