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篇成课,而是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属于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人文主题为“学习之道”,意在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之道,结合自身读书经历和感受,体悟正确的读书态度和立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路径,探索学习的意义价值。
第14课包含两篇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分别是黑塞和王佐良的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在大单元整合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课文在学习任务群中的价值功能,根据单元组合编排的特点,将课文阅读置于整个单元教学中进行整体设计,构建一种基于任务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范式。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位文中作者读书感悟和心得的哲理性语句,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链接社会热点,巧妙导入
2020年6月24日,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准备从东莞回湖北老家,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30字的留言刷屏,其中说到“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从留言中可以看出以吴桂春为代表的农民工对读书的看法。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读书”。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两篇随笔,听听黑塞和王佐良的读书感受。
(二)设计活动,分析读书观
设计四个学习活动:寻读书之法、品读书之乐、探读书之理、励读书之志,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们感读书之乐,悟读书之道。
活動一:寻读书之法
任务1:阅读两篇课文,寻找作者倡导的读书之法。并完成如下表格。
任务2:请学生结合自身的读书经历,畅谈自己的读书之法,并与两位作者做比较。
小结:
活动二:品读书之乐
任务1: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任务2:结合课文作者的读书感受,要求学生分享者自己在读书时的情感体验。
呈现课文中作者读书的情感示例:如“虽然只记得了它们是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小结:
活动三:探读书之理
任务:要求学生找出两篇课文中所记述的作者求学读书感悟中富有哲理和感染的文字,结合其运用到修辞和句式特点,探索读书中理。
小结:
活动四:励读书之志
任务:模仿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或句式表达技巧,在书签上写一句读书座右铭。小组推荐代表分享。
示例:依兴趣,读经典,追寻先贤脚步;
花力气,下工夫,领悟大师精神。
(三)合作探究,
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说到他们“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说到“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这两句话中的“消磨”是否表达了一样的效果,并说明原因。
分析:黑塞所用的“消磨”在文中是贬义词,是指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做法,宁愿挤出时间去咖啡馆虚度光阴,也不愿埋头苦读。王佐良所用的“消磨”在文中是贬义词煲用,突出了在图书馆读书的充实和愉快。
(四)作业布置
梳理两篇随笔中作者的经历与体会,并搜集《论语》《学记》中等著作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及名人学习故事,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课下准备一篇发言稿,下堂课一起交流学习经验。
【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改倡导大单元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应将课文放到整个单元背景下进行解读,依据单元任务进行教学,借助作者观点、文本内容给学生带来“学会学习”的思想启迪,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真实情境任务中获得独特的学习感受,发现学习之乐,从而真正将课标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的要求落到实处。
(作者:王元启,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