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刚
摘 要 “新文科”背景下的《海洋文学》可以探索“读海-思海-写海”的三步曲教学模式。通过挖掘中国本土海洋文化资源构建海洋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打开海洋文学研究的世界视野,通过“文学-史学-地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还原海洋文学的历史本真,通过新媒体融入的多元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海洋意识,通过问题导向和素养提升着力培养满足新时代需要的海洋类人才。
关键词 新文科 海洋文学 中国化 “读海-思海-写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1.06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marine literature can explore the three-step teaching mode of "reading sea, thinking sea and writing sea". 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China's local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 the Chinese discourse of marine literature research is constructed, the world vision of marine literature research is opened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marine literature is restored through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literature history geoscience", the marin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is stimulated through the diversified innovative teaching of new media, and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literacy are improved, we will focus on training marin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new arts; marine literature; Sinicization; "reading sea, thinking sea, writing sea"
1研究背景
習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自然科学不发达和哲学、社会科学不繁荣的国家,是无法走在世界前列的。[1]中共中央于2018年8月也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口号。2019年6月20日,吴岩司长又提出“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2]
因此,“新文科”战略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迅速成为学界热点话题,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学,究竟存在哪些值得探索和总结的经验与问题?如何体现新文科之“新”?这无疑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现状与问题:沿海高校的海洋文学研究与教学
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为回应“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时代命题,海洋类人才培养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作为海洋文化范畴的海洋文学也逐步开始进入学界视野。从国内高校来看,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国内沿海高校在海洋文化历史研究方面开启了篇章。随着新文科背景下对于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要求的提高,理工科尤其是海洋类院校的海洋人文课程建设就自然提上了日程。目前,一些非海洋类的沿海地区高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已开设了相关海洋人文通识课程,广东海洋大学等海洋类高校也开设了诸如“海洋文化”“海洋文学”等特色课程。而“宝岛”台湾的“海洋文学”研究事实上已经走在了前列,台湾的《大海洋》于1975年创刊,且创刊词是由朱学恕先生撰写的,即《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至此“海洋文学”的概念正式出台。此后多年,很多学者均对海洋文学展开过研究,且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由此,作为类型文学的“海洋文学”开始走进学界视野。教材方面,200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资料和研究丛书》,其是由浙江海洋学院的柳和勇主编的,该丛书以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作品为主,包括诗歌选、小说选和散文选三类,这类初步的文献整理为后来的海洋文学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008年和2019年先后由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了两次“海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汇聚了来自欧美地区、东亚地区和国内(包括台湾)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会议成果的《海洋文学研究文集》成为国内较早专门研究海洋文学的论文集,对于发展海洋文学具有重大意义。
3措施与出路:新文科背景下的“海洋文学”课程建设
新文科之“新”对传统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于处于建构中的新兴课程——“海洋文学”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大契机。笔者结合前期的科研和教学实践,认为《海洋文学》可以尝试探索一下教育模式:即以挖掘中国本土的海洋文学资源回应新文科的中国化问题,以中外文化比较进一步实现新文科的国际化,以跨学科融合教研打开新文科的新格局,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创新课堂实现新文科的课程要求,以问题意识和创新教学满足新文科的人才需求。以往分科体系下,学科之间客观上存在较多壁垒,以海洋文学为例,主要分化为外国海洋文学研究和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研究,二者之间以往颇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这对于海洋文学这种本身关涉众多知识的文学类型研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新文科”背景下,既要肯定学科界限的必要,同时更要勇于突破传统学科的拘囿,对海洋文学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造。一方面发现海洋文学的“文学性”,同时更应借鉴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和理性精神,这种跨学科融合研究,既是客观现实之需,也是面向未来的创新之路。
3.1读海:中外海洋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语言文学素有传承和发扬中华历史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海洋文学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在新文科的教育背景下,更要凸显其“中国话语”和“中国风格”。基于此,重新爬梳和整理海洋文学史料,不断发掘海洋文化精神内涵,使之成为培养和塑造当代青年的精神資源就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海洋文学研究的重要动力。此外,以往海洋文学研究与教学多由外国文学相关专业老师负责,所研究和教学的范围多以西方海洋文学为主,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内海洋文学的正常发展。在国家海洋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应该重视并发掘自身的优秀海洋文学作品,构建自身强大的美学资源,同时向西方海洋文学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加丰富我国的海洋文化,如此对于建设更完善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大有助益。
那么,如何引导在新媒体环境和碎片化阅读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如何通过海洋课堂培养当代青年的海洋意识,海洋情怀和海洋文明精神?在笔者看来,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应努力补上阅读这一关键课。事实上,从人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接受过程来看,阅读鉴赏无疑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重要的一环。然而,传统教学往往以老师讲授为主,即所谓“填鸭式”教学,这是一种缺乏生命情感的教学。在此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内容多为作家作品和相关文史理论,师生之间缺少深度的互动、共鸣和思想的碰撞。
就阅读教学而言,一种为课前阅读,即学生根据教师提供了阅读书目和相关指导,通过“网易云阅读”“云中读书馆”“超星学习通”等“云阅读”平台在线阅读各类海洋文献,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提交和分享阅读报告,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整合包含作家作品、历史文献,影视作品等在内的各种学习资源,设置海洋文化专栏,带领学生领海洋民俗、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学,增强学生对于海洋历史文化的兴趣。除了传统教学资源,更可拓展音频和视频资源,尤其是涉海纪录片和经典海洋类影视作品。另一种则是课堂诵读,即主要是通过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中外经典的海洋文学作品,充分感受海洋文学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怀。
3.2思海:中西海洋文化之别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3]就目前国内海洋文学研究来看,研究的重心依然在西方,依然没有摆脱“东方主义”的局限,这必然不利于海洋文学研究和创作的健康发展。事实上,且不说中国古代有丰富而精彩的海洋文学文本,现当代也有许多精彩的作品,只不过以往缺乏专门的深入的整理和研究。
如果说全面阅读中外海洋文学经典作品和整理海洋文学文献是整个海洋文学教学的基石,那么在此基础上的“思海”则是一次对历史和现实的重新审视,也是一次思维的飞跃过程。所谓“思海”,即是主体对作为审美认识的对象的海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辨的转化过程。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学,我们可尝试从“文学-史学-地学”和“文学-文化”的多维立体层面,予以海洋文学更多史学、地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关照,重新审视海洋文学及其作品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诞生、发展和流变,这既是还原海洋文学历史真貌的需要,也是还原历史问题本身的需要,更是我们全面面对未来海洋世界的需要。
3.3写海:海洋文学的创作困境与突破
对于中国的海洋文学创作的问题,冰心和余光中先生都有过很中肯的评价。在两位前辈作家看来,中国文学史上缺少“海化”的作家,这是造成我国海洋文学不发达的原因所在。当然,毋庸讳言,这种遗憾在今天依然存在。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闲适文化、沿海地区的流动性以及作家海洋生活体验的不足,或许都是制约海洋文学创作发展繁荣的重大阻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海洋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就增添了更多的使命感——即通过海洋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努力培养未来中国的“海化”作家。
基于这样的使命感,一方面我们要重新挖掘和整理以往被遮蔽和忽略的现当代文学史料,并在新时代背景下予以新的内涵的发现和价值的评估。另一方面,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学创作意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强化海洋文学写作训练。由于学生在第一阶段的“读海”环节已经获得了真切的海洋审美体验,继而在“思海”环节经历了理性的思辨,因而在“写海”环节自然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和热情。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海洋文学社团,开展海洋生活实践等增强学生的海洋真实体验,通过扶持文学新人进行涉海类的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和诗歌创作,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高校必须成为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促进和传播的源泉,并加速文科的发展。[4]目前,中国海洋文学研究已经扬帆起航,随着更多热爱海洋的教育科研者的加入和海洋文学教研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有信心真正迎来海洋文学发展的春天,也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满足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海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5.19.
[2][4] 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 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中国编辑, 2019(02).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