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堃 房世杰 曲万发
摘 要 课程思政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品德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统一起来,这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应找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从教师队伍打造、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创新等三个维度,推进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发展。
关键词 公共管理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德才兼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1.017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phasizes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internal moral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focuses on unifying students' personal development with social progress,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ch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publ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Therefore, we should find out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eacher team build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on.
Key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1 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逻辑契合
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任,理应成为思想富足、专业精湛、爱国进步的青年群体。然而,与社会期望不相称的是,在高校学生中存在“精神之钙缺失、信仰之基不牢问题,特别是爱國之情缺乏、个人主义盛行、价值认同弥散、担当精神不够,阻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暴露出思政教育的不足。”[1]精神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灵魂,只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历史洪流而不倒。作为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课程思政能够在专业教育中发挥催化作用,为大学生铸魂补钙。爱国主义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通过在贫困治理教学研究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砥砺家国情怀;讲好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能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的信服力、感染力;将优秀基层公务员的奋斗事迹引入地方政府管理专业课程教育,能鼓舞大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各项事业中;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担当和公共伦理融入课堂教学,在当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育中弥足珍贵。
2 新时代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维路径
2.1 打造会讲、善讲、愿讲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作为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育人效果。然而,一方面,由于科研考核结果和评估排名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各高校都将繁重的科研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不少教师对教学工作疲于应付,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比如教案长期不更新,不善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思政素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即把思政教育定位为思政课的任务,忽视了专业课程的育人职责,造成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不强,育人能力羸弱。因此,破解教师不会讲、不善讲、不愿讲思政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完成的课题。[2]
高校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四唯”束缚,又要强调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提升教师投入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要健全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把专业课程思政业绩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激发教师队伍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动力。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手抓”,打通学术型研究生教育、MPA教育、本科教育,注重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在教学过程中把爱国情感、社会责任、理想信念、职业操守等内容传授给大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引导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2 建设一批融合学科交叉优势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首先,要根据公共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其次,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构建思政课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相互补益的协同育人机制。最后,要推动建设国家、省市等多层次示范课程体系。大力推广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促进全国高校特色课程思政交流互鉴,发挥优秀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升级。
在“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学”等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应通过讲述中国治理的成功案例,将历史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深刻阐明其中的历史文化逻辑、理论制度逻辑、价值智慧逻辑。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总体形势和全球秩序的重要变化,借鉴国际关系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知识,在公共政策学的课堂上讲清楚“中国之治”背后“中国为什么行”,以增强学生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融合生态学、环境工程学、资源环境科学等知识,践行绿色教育,使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和谐共生”的生态精神无缝对接。又如,强调社会保障专业与医学、生命科学的贯通,可以围绕抗疫先进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社会保障学”“保险精算”“福利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中导入思政内容,使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公共卫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全过程。
2.3 运用如盐在水、春风化雨的课堂教育教学方法
推进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地把所有课程都变为思政课,而是利用多样化方式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交融契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3]课程思政建设需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按照自身特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德育的价值理念,找准每门课程中内蕴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为推动课程思政入脑入心注入强大正能量,从而达到融盐于水、有味无痕的境界。有的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土地资源学”的实习实践中,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地形地貌、植被覆盖、交通、水系、村庄、产业等情况,让学生对土地利用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关联性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给学生讲述乡村振兴中的村庄土地规划,分析过度城镇化、人口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导学生站在历史文化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城乡建设和产业发展问题。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和复兴乡土文化,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构有利于人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运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将生态文明观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的做法,不失为课程思政创新的有效举措。
3 结语
推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和坚定的信念支撑。高校应立足“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深度挖掘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讲好中国特色治理故事,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师队伍打造、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创新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体系之中,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耦合,着力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公共管理高层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2] 张岩,宋京津,关福远.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阻力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0(29):174-177.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