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课本剧,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2021-05-28 12:05蔡佳
山西教育·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本剧原文细节

蔡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习惯,并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而课本剧源自角色朗读,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将课本剧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就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次创造,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品味琢磨,丰富细节

尽管有的语文课堂也引入课本剧,但是往往收效甚微,这一现象值得深思。事实上,课本剧是对文本的二次创造,学生只有参与其中,丰富原文中没有提到的细节,增删一些情节,才能让课本剧“好看”起来。但是有的教师只让学生照搬原文,这样的课本剧根本谈不上创造。因此,想要打造真正的课本剧,必须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节着手。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课本剧活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创编,丰富原文的细节。首先,教师和学生一同阅读原文、翻译原文,让学生想一想这样一篇课文,缺乏哪些细节?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这篇课文不仅缺乏对话,而且也没有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节内容,显得特别单薄。对此,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用白话文的形式对《司马光》这篇课文进行改编,需要填充细节,并且尽量和原文契合。如,有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剧本:司马光和几个孩子在院子中愉快地玩耍,其中一个孩子趁他们不注意,偷偷地爬到了院中的水缸上。只见他又蹦又跳,高兴得不得了,结果一个没注意踩空,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巨大的落水声引起了司马光等人的注意。当他们发现水缸中有一个孩子在大声呼救时,都焦急得不得了,有的孩子甚至都哭了出来,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地想救人的对策……这样的改编既有细节,还符合原文的脉络,非常适合用来进行课本剧呈现。

在开展课本剧活动以前,一定要保证有好的剧本。所谓好的剧本,首先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要填充大量的细节,丰富很多内容,这样才能让课本剧更加好看。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磨细节,就能提高课本剧的舞台效果。

二、通力配合,集思广益

课本剧创编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学生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呈现出绝佳的舞台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关注班级中比较活跃的学生,只让班级中一小部分人参加,导致整体教学效率难以提升。而课本剧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有让学生全员参与,才能带来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在整体阅读过课文以后,学生对文章蕴藏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触动。于是,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本剧创编,对文本进行二次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科学分工,共同协作。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撰写剧本,有的学生负责校对稿子,每个学生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学生的共同协作下,课本剧创编取得了绝佳的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创编过程中,学生能够做到倾听并交换彼此的意见。

在写“海力布和乡亲们对话”一幕时,有的学生提出应该增加戏剧冲突,他认为,乡亲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不会随随便便搬家。海力布百般劝说,乡亲们也不为所动。他提议,如果可以穿插乡亲质疑海力布的情节,更能突出情节的张力。其他小组成员纷纷附和,最终,组长在课本剧上加上了这个情节。

案例中,教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通力协作,共同配合,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应用课本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这样才能提高课本剧教学效率。

三、精心指导,提升效果

将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语文素养有限,而课本剧是对文本的二次创造,对学生的语文基础有一定要求。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剧创编,很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分组,还需要对学生的创编过程精心指导,对学生加以思维上的提示,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最终提升课本剧的改编效果。

例如,在教学《將相和》一课时,教师引入了课本剧的模式,但是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学生不仅不能“入戏”,甚至还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如,当学生表演“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有的学生并没有准确把握廉颇的心理活动,将廉颇演得嬉皮笑脸,毫无大将风范。于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廉颇平时一直看不惯蔺相如,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误会了蔺相如,他要向对方赔礼道歉,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和表现呢?”大家经过仔细分析,意识到廉颇面对蔺相如时,认为是自己小肚鸡肠,误会了蔺相如,所以必定十分懊悔,而且也会表现得不好意思。于是在呈现这一幕时,学生格外注意神态和举止的表现,尽力演出廉颇内心的挣扎,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舞台效果。

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不仅源于同学之间的通力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精心指导。小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在考虑细节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教师如果可以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加以提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适度评价,互相促进

在引入课本剧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至关重要,因为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更需要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评价,学生将进一步明确得失,有利于学生调整方向,共同进步。因此,在开展课本剧活动以后,教师需要额外增设一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本剧进行点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课堂一共呈现了4组表演。在学生表演以后,教师首先给出了具体的点评:“总体来说,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很感谢你们在课堂上的卖力演出。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不想立刻揭晓答案,我希望让同学们来猜一猜,老师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举手表达看法。有的学生说:“刚才第一组同学整体表现较好,但是扮演盲女的同学,并没有演出盲人的感觉。而且根据课文的描述,盲女沉浸在贝多芬的钢琴声里,表情一定十分陶醉,但是她的表情没有带给我这种感受。”还有的学生说:“第二组学生在演出贝多芬弹奏钢琴那一幕时,肢体动作特别的搞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学生之间互评,既让学生认识到彼此的不足,也让学生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评价是帮助学生看清自身问题的关键。在应用课本剧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永远不知道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只有给出具体的评价,学生才能及时地改正,有利于学生长远的进步。

课本剧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方式。在应用课本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提供了四种应用思路,旨在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有益的帮助,打造出精彩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猜你喜欢
课本剧原文细节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