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做”与“思”进行有效融合,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形成学习方式的有效互补。教师要遵循“做与思”融合的基本原则,采用有效的融合策略,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科学;“做与思”;有效融合
[作者简介]刘忠明(1977—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小学生的天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寻理论的验证方式,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融合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让学生能够从课本出发,思考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或从知识出发,构思实验的步骤,避免实验中的疏漏。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其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科学现象,让学生做好信息的记录工作,为最终结论的得出提供数据支持。比如,在“栽种植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两盆品种相同的植物,分别放置在阳光下和阴凉处,让学生进行植物生长的记录工作。学生通过对两盆植物进行对比记录,观察植物的主干生长状态、叶片情况、颜色,并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总结,可以推导出植物的生长原理。
(二)可见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照本宣科,没有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遵循可見性原则,结合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图片,让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情况,或结合解剖图,加深学生对于动植物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气候、地形的生成过程。比如,在“地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地震的发生过程。学生看到两个板块的挤压、碰撞,看到震源处的地质变动,可以理解地震震级的判断方法,并结合视频,理解不同震级对地形的破坏程度。学生能够从实验观察中学到地震的相关知识,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方式。
(三)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则,通过设置合理而有趣的疑问,让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开展思维性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好奇心较为旺盛,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熟悉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物品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公式等知识的理解程度。比如,在“热胀冷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商场出售的矿泉水都不满”进行导入,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并让学生思考“让干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的办法。有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使用一盆热水,将乒乓球浸泡在热水中。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乒乓球里膨胀的热空气挤压乒乓球,使乒乓球内部受到较大的压力。这样,干瘪的球身便会逐渐鼓胀起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融合策略
(一)合理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前,教师要做好问题的预设工作,合理设置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诱发学生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就问题各抒己见,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学生思考问题,通过运用数学公式或实践操作对问题进行验证,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
比如,在“光和颜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学生从光的散射现象出发,能够理解光的组成部分;并对光是否为白色进行思考,了解到光是一种复合光。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在电视机前,用放大镜能看到几种颜色?”学生通过实验,能够了解光的三原色,即红、蓝、绿;思考电视机出现七色的原因,理解光的混合情况;并思考电视机开机后的红点,了解红外线的作用。
(二)善于提出假设,进行科学验证
假设是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也是实验的原动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现象出发,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在物理学中,大多数的理论都是从假设出发的。教师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科学探索。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在学生验证完假设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表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提出假设的方法,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比如,在“电磁铁的磁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能够从实验出发,对比两组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并提出“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这一假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实验的步骤,学生使用铁钉、线圈与磁铁,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线圈匝数越多,吸引的铁钉越多;线圈匝数越少,吸引的铁钉越少。实验结果与假设相符。教师可以讲解电磁感应强度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继续思考“导线粗细在磁力大小中的作用”。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动手能力
理论离不开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科学分配组员,平衡每个小组的实力,之后发布实践项目,让学生构思实验的步骤。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后做,或边思边做,给予学生探索世界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制作植物标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标本的制作。首先,寻找根、茎、叶分明的植物,在清洗枯叶后,保证植物标本的完整性。其次,将植物摊开放在一张A4纸上,并盖上另一张纸,将标本移入报纸中,合好订上,标示取用开口。最后,在干燥木板上放置若干张报纸,将装有标本的报纸置于报纸堆上,再放上数张报纸,使用重物压平,帮助标本干燥成形,等待一段时间,获得完整的标本。
(四)建立评价体系,展开互动交流
在“做与思”的融合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监督作用,在学生完成项目后,对学生的实验行为进行评价。教师要从实验结果、实验态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表扬,如果是团队合作的项目,则需要对团队表现进行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点名表扬,提升学生的满足感,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互评、自评,丰富评价形式。在学生实验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找到数据失真的原因,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
比如,在“认识水和空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空气的组成部分,并进行点火实验。在密闭容器内,教师点燃可燃物,在可燃物熄灭后,开放容器的底部入口,让学生观察水平面的抬升情况。学生可以看到氧气燃烧后的情况,以及空气中的氮气、其他微量气体阻止水侵入的现象。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的想法,并解释实验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部分,以及空气在人体中的循环情况,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灭火的办法。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做与思”的有效融合,通过合理设置疑问、善于提出假设、开展实践活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