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金花 窦龙
摘 要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整群分层随机抽取某高校2925名大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量表总分和各项因子得分均值差异显著性比较表明:本科生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生;本科阶段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因子上的均值得分随年级增长而依次减低;硕博阶段各年级差异不显著。结论:从本科到博士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现向好的发展趋势,大一到硕士一年级持续变好,研究生阶段相对平稳。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年级差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6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ade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Lu, JIN Hua, DOU Long
(Northea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Us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Scale, 2925 college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by the whole group,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softwar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f the scale and the average score of each factor shows that: the scores of each factor of undergraduate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all grades in undergraduate stage, and the scores of most factor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s in turn; the differences of each grade in master's degree are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rom undergraduate to doctoral,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shows a good trend. From freshman to the first year of master's degre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continues to improve, and the graduate stage is relatively stable.
Keywords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rade difference
高校普遍针对新生开展心理普查,摸排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比研究的结论比较一致: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本科新生要好,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比例较少。[1-2]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尚未普及,关于年级差异横断研究为数不多,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多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某个阶段,缺乏对当前大学从本科到博士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状况的系统对比研究;二是部分研究是十年前的数据,其研究结果不一定符合当前学生的状况;三是相关研究结论不甚一致。[3-5]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为分学段分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陕西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共计2925份有效的心理测评结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生1457人(49.81%),女生1468(50.19%)。各年级的人数及分布信息见表1。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次普查采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共96个项目,分为三级筛查,共22个筛查指标(因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测学生手机扫码登陆测评系统,根据测评指导语,完成自评量表的答题。用spss20.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值差异比较
以测评量表总分的平均分(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平均值为心理健康水平参考标准,总分均值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困扰越明显,程度越重,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因子均分反映该因子相关困扰程度,得分越高,则该因子相关困扰越明显和严重。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本科生在所有心理测试量表的22项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研究生,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本科生。
2.2 分本科、硕士、博士三层进行年级差异比较
分本科、硕士、博士三层,分别进行总分均值和各项因子均值年级差异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本科生4个年级在总分均值和22项因子均分上均显示差异显著(p<0.01);(2)硕士研究生3个年级仅在“学校适应(F=3.744,p<0.05)”“学业压力(F=10.410,p<0.01)”“就业压力(F=3.392,p<0.05)”“恋爱困扰(F=3.182,p<0.05)”4个因子上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总分均值和其他因子均值差异均不显著;(3)博士研究生4个年级仅在“就业压力(F=4.588,p<0.01)”因子上得分均值存在顯著差异,总分均值和其他因子均值差异均不显著。
结果说明:本科生阶段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明显;硕士研究生阶段,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稳定,日常心理困扰及压力来源相关因子年级差异比较明显;而博士研究生阶段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更稳定,基本不受年级变量的影响。
2.3 本科4个年级和硕士、博士学段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差异比较
比较本科生各年级、硕士、博士6个水平总均分和各项因子均分,就各年级的差异性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比较各年级均值发现:从大一到博士共6个年级水平,随着年级递增,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均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低的。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总均分在6个年级每两个水平的比较中,差异全部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2)各因子均分的年级差异并不一致,部分心理疾病相关症状如“幻觉、妄想” “自杀意图” “躯体化” “敌对攻击” “自伤行为” “进食问题” “睡眠问题”等因子上年级差异不凸显,两两比较的差异多不显著;(3)在“焦虑” “抑郁” “自卑”“敏感”“社交恐惧”“依赖”“冲动”“强迫”“网络成瘾”等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相关因子上,年级差异比较显著;(4)在“一般压力与适应困扰”的几个因子上,年级差异比较显著,除了硕士的就业压力因子均分高于大四低于大一到大三及博士外,其他因子上均遵循“年级越高,得分越低”的趋势。
3 讨论分析
3.1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本科生
从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均分比较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比本科生情况好,与相关研究调查的结论一致。从本科生阶段到研究生阶段,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以及本科阶段所受到教育和获得的成长,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逐渐提高,到研究生阶段心态相对成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本科生好。
3.2 本科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见好
(1)大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测评总均分及各项因子均分都明显高于其他年级。究其原因:大学新生心智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都有待提高。从中学到大学,所处的学习、生活、人际环境以及面临的发展任务都跟以前不同,個体心理成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处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阶段性的不适感,出现迷茫、失落、孤独等负面情绪,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及困扰的相关症状。从适应与发展的过程看,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冲突阶段,是一次成长危机。
(2)大二到大四应对能力逐步增强,心理测评总均分及因子均分越来越小,总体呈现心理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经历大一适应期,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相对稳定,在应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等多方面挑战和发展任务的过程中,逐渐习得和发展出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能力,相关的不适应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相关症状逐渐减少,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好。
(3)田艳燕等(2018)、彭娟等(2013)、杨洪猛等(2012)[6]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大二、大三令人堪忧,但本研究结果与此结论相反。从本研究调查数据看,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大一到大三年级都要好。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一方面与受测群体本身的特点有关,本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对象各有其特点,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素养整体也在逐步提升。
3.3 硕博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总体稳定
硕士和博士阶段两个阶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两个阶段各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状况也相对稳定。研究生阶段学生心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随着价值观和个性发展逐步稳定,对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增强,应对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比本科生更好。同时,硕士高年级及博士阶段心理健康水平并未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而继续提升,可见硕士及博士高年级面临更严峻个人发展的挑战,在科研和就业双重重压之下,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关注。
3.4 心理问题症状表现存在年级差异,但各因子差异不一致
从各因子均分的年级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来看,不同的心理问题的症状及表现的年级差异并不一致,部分因子随年级变化均分差异比较明显,而部分因子均值相对稳定,受年级变量的影响不大。与学生本身的气质、性格特点更为相关的因子,相对更稳定更不易改变。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提升是整体系统工程,要重视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受教育经历、社区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与负面情绪和适应及环境压力相关因子上,年级差异比较明显,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提升在这些方面是大有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针对这一学生心理品质及素养发展的空间,以提升应对和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此带动学生内在个性品质向积极方面稳步发展。
基金项目:1.2019年陕西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日常思政政治教育类)《“青春练习课”互助式团体辅导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FXM14);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基本科研业务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项目(学生工作专项)《基于德心共育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2018RWSK39);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基本科研业务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项目(学生工作专项)《高校心理育人实效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萌,王玉倩,黄建榕.本科生与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基于T大学的调查[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1(03):49-56.
[2] 臧伟伟,张颖.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培养工作建议——基于SCL-90的3年调研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7-121.
[3] 田艳燕,安莉娟,郭倩倩,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适应状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5):165-167,181.
[4] 彭娟,王洪礼,尹侦燕,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3,36(05):474-476.
[5] 刘国华.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3):297-298.
[6] 杨洪猛,高飞,段顺美.云南省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内江科技,2012,33(10):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