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性评价

2021-05-28 08:29张娜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血站血型血液

张娜

济宁市中心血站质控科,山东济宁 272041

输血是临床较为常用的医疗救治手段之一,可通过静脉注射将血液输送至患者体内,以此挽救患者生命,目前已成为各类危急重症的基础性治疗措施[1]。临床常用的血液制剂包括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以及病毒灭活血浆等,而以上血源均需在血站进行相应的配比与检测后,方可应用到临床输血治疗中[2-3]。因此,血站中输血检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输血安全,对其整体输血方案的实施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血站的运行及管理过程中,配比不当、发血至输血间隔过长、职业暴露以及血液污染等不良事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输血安全。因此,该文以2019年1—12月经血站接受输血治疗的6 6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血站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对其输血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经血站接受输血治疗的6 626例患者资料,其中3 313例患者在实施相应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后进行输血治疗(观察组),该组男性共1 683例、女性1 630例,年龄在22~75岁,平均(46.82±5.16)岁,A血型患者783例、B血型患者797例、AB血型患者759例、O血型患者974例。另3 313例患者则未开展输血质检控制(对照组),该组男性共1 692例、女性1 621例,年龄在22~76岁,平均(46.75±5.28)岁,A血型患者791例、B血型患者806例、AB血型患者748例、O血型患者968例。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资料均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①病历资料完整,且符合输血指标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均充分知情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伴有血液疾病、免疫学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②合并尿毒症及恶性肿瘤的患者。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在实施相应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后进行输血治疗,其质控方案如下:①血液采集管理:在进行采血前,需仔细核对献血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及临床检测资料,以此保证血源的安全性,并注意严格按标准执行采血工作,确保样本的合格率,做好想要的标记工作后,及时送检。在血液验收环节,需认真核对所有血液样本,并于入库前将血液成分、血型、数量等信息完整登记,以便查找与后期溯源。同时加强血液储存环境的清洁、温度管控及消毒工作,避免样本变质及污染等情况的发生。②血液鉴定管理:在进行血型鉴定时,需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仔细核查血液中的血球比(清蛋白/球蛋白),若样本中存在蛋白异常情况时,需采用洗涤红细胞法进行鉴定。同时规范Rh血型的鉴定,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及相关说明书进行操作,包含智能血型鉴定的准确性,最后需做好所有试验的记录,方便查证。③配血管理: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实施放散试验[4],在进行配血操作前,需仔细核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各项信息,并于每次交叉配血时,对患者的ABO及Rh血型进行核对与复查,配血试验均统一采用低离子强度聚凝胺法,必要时可进行抗人球蛋白配血。此外,在安排用血时,需执行先贮先用、成分优先的原则,避免血液放置时间过久导致的浪费。每次配血完毕后需认真做好试验登记备查。④血液发放管理:在进行血液发放前,需对样本的各项检查记录与取血单进行仔细核对,同时核实输血患者与血液制品的需求匹配情况,包括血型、体重、疾病体征、输血史以及过敏史等,若输血患者的信息不够明确,需及时对其血液信息进行检验,确定无误后由双方交接并签字。⑤后续跟踪管理:整理并存档所有的输血反应报告单,对其应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类,对出现不良事件的输血案例进行分析,查找并总结其事故原因,以此不断改进相应的质控管理措施。

而对照组则未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包括血型核对失误、交叉配血、职业暴露以及血液污染情况;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因子指标:包括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水平;③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严重过敏、急性溶血反应、低血压休克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安全事故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为3.0%(98/3 313),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安全事故发生率4.8%(159/3 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输血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率对比

2.2 凝血因子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因子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凝血因子指标对比(±s)

?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7/3 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5%(115/3 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急救中较为重要的救治措施,对患者抢救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但其应用安全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5],若管控不当,则极易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安全。而血站作为输血样本的主要管控部门,是集血液采集、制备、供应、科研等服务为一体的特殊机构,可为临床储备并输送匹配血液以抢救患者生命,是输血治疗方案中血液的主要来源[6-7]。因此,血站对输血检验的质量管理效果,与患者的输血安全通常存在直接的关联。

我国大部分血站的血源主要来源于无偿献血人员的捐赠,面对广大的献血者,血站不仅要做好采血措施的综合管理,保证血液的安全与质量,同时需进行严格的筛查与配比,确保受血患者的输血安全[8]。因此,针对血站的各个环节均需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并形成标准的规章体系,以此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受血人的不良反应风险,确保其输血安全。

通过该次研究可见,配比不当、发血至输血间隔过长、职业暴露以及血液污染等均是输血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而输血作为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治疗方案,若血制品配比不当,则易引起受、供不匹配的问题,不仅无法提供有效的代偿治疗,且可导致不良风险的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临床安全[9]。而发血至输血间隔过长、职业暴露以及血液污染等事故的发生则多是由于血站工作人员操作不严谨等原因所致,对受血者治疗方案的实施具有较大影响[10]。对此,该文实施了相应的血站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措施,通过血液采集管理、血液鉴定管理、配血管理、血液发放管理以及后续跟踪管理等方案的实施,对其血制品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与筛查,从其应用结果可见,实施质控管理后的观察组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要小于未实施质控管理的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血站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实施可显著减少其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的输血治疗条件[11]。此外,经检验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在进行大量、快速的输血治疗时,可导致自身凝血因子的过度稀释或缺乏,从而引起渗血以及持续性出血等异常情况的发生[12-13]。而血站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受血患者凝血因子的稀释问题,对其出血风险具有积极的预防价值[14]。综合以上可见,通过血站输血检验质量的管控,可有效减少不良事故的发生,同时缓解患者的出血状况,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具有积极的管控作用[15]。而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也充分验证了以上观点,有效表明了血站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临床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输血治疗方案通常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需积极加强血站对血液管理质量的把控,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质控体系,排除输血时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以此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猜你喜欢
血站血型血液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多彩血液大揭秘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神奇血液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