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平 杨子善 赵铁锁 于莉莉 郭 胜 郭继强 徐春阳 宋向凤
(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新乡453003)
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要求。意见指出,要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师强起来,坚持立德树人,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二者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方面,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反思,促使教师继续学习或转化为新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进而促进科研创新;另一方面,科研可以服务于教学,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既可以发挥育人功能,又可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层次深、交叉广的基础医学课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比较难学”。为此,我教研室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努力通过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4]。然而,发展快是免疫学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将代表免疫学前沿的科学研究很好地引入教学、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内容上将成为很好的补充。另外,对需要考研的学生也是一种科研素养和科研基本知识的准备。为此,经过初步的调查研究和准备,本教学团队在免疫学讨论课中进行了科研型案例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卓越班本科生免疫学讨论课是在基础免疫学大班理论课,即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授课的基础上,在临床免疫学部分引入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CBL是一种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CBL教学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联系临床病例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但目前各校免疫学的CBL讨论课内容仅限于临床疾病案例,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分析和问卷调查,在我校2017级本科生中,多数同学对“科研型案例”讨论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希望了解科学研究、进行具体的科学研究,期望通过“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学习提高自身科研思维能力、激发自身学习主动性、增强自身沟通交流能力、提高自学能力[5]。在充分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我教研室组成专门的教学团队,于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在2017级卓越班本科生中开展了科研型案例讨论课教学。该学习是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在申请的200余名学生中选择60名,在正常教学之外,以第二课堂形式展开。
2.1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教学材料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学材料的准备主要是“科研型案例库”的建设:在我校现有免疫学科研方向范围内,由课题组老师搜集自己科研方向相关的典型综述及科研文献100篇——均为SCI收录的英文文献(中科院JCR免疫学2-3区)。通过课题组讨论,对文献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利于学生学习,最后随机抽取其中60篇文献作为学生课后作业。另外,抽取“代谢免疫”“肿瘤免疫”和“神经免疫”科研方向的综述及科研文献各1篇,作为课堂学习材料。学生的准备主要是在开课前,教师与学生进行开课前的“通气会”:向学生简要介绍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安排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
2.2 课程安排根据课程设计和免疫学现有科研方向,科研型案例讨论课安排了8次内容,每周学习1个内容,每次3学时;8次内容可分为3部分:导学及文献检索与阅读、科研型案例的学习、课程总结。通过导学及文献检索与阅读部分给学生简单讲述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的相关知识,同时布置课下作业:向每位学生随机发放1篇科研文献(文献从“科研型案例库”中随机抽取),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理解文献,在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结束前,向教师提交文献的翻译或阅读文献后的感想。科研型案例的学习部分主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对“代谢免疫”“肿瘤免疫”和“神经免疫”科研方向的综述及科研文献进行课堂学习。课堂上学习的文献提前1周发给学生,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先由教师随机挑选学生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纠错和补充;然后,根据文献主题,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课程总结部分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对科研型案例讨论课及几个科研方向进行总结。
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结束后,在学生自愿及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学生进入自己的课题组(最终有30名同学进入实验平台),进行一定的科研课题研究和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的申请及研究。
3.1 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教学效果
3.1.1 调查问卷结果 参加此次调查的学生共60人,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表回收率为100%。其中93.3%的学生表示喜欢并认可科研型案例的讨论课,6.7%的学生不喜欢(表1)。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学习,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了解,且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待自己的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通过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学习,多数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进一步联系教师,进行更深入的科研课题研究;即使在这一阶段不想进一步研究,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学习对自身考研时的专业选择也具有参考意义。对于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的同学而言,也可以通过比较,更加坚定自己从事临床医疗的信心和决心。
3.1.2 免疫学讨论课成绩分析 目前,我校免疫学讨论课的成绩占免疫学总成绩的10%,由代课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分析情况(包括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打分,每次课程10分,最后取4次课程的平均分作为学生免疫学讨论课成绩。进行科研型案例学习的学生成绩与本届卓越班学生的总体成绩见表2:科研型案例教学组有43.3%同学成绩优秀(≥8),95%同学成绩合格(≥6);同届卓越班38.9%同学成绩优秀,93.1%同学成绩合格。
表1 科研型案例讨论课问卷调查结果[例(%)]Tab.1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discussion class of research-based case[n(%)]
表2 免疫学讨论课成绩[例(%)]Tab.2 Achievementsin Immunology discussion clas[sn(%)]
3.1.3 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的申请和研究” 进入实验平台进行课题研究的30名同学在进入实验室后学习认真。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申请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通过学校评选,参加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学生中共有3人的课题获得了学校的立项研究,分别如下:GATAD1参与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肥胖对PRRs介导的脂肪细胞天然抗病毒系统的影响;乙肝病毒无应答者外周血T细胞的CTLA-4表达研究。部分同学参与发表了科研论文[6-8]。
3.2 科研型案例讨论课的评价 科学研究是课本知识的深入延伸,是现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与灵活探索。在医学本科生大二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生化和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具备了进行医学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知识。此时,引入科研型案例教学,顺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旨在为学生打开科学研究的大门,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熟悉科研的基本方法。课程实施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8.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牢固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讨论课成绩显示:科研型案例教学组中成绩优秀的同学比同届卓越班高4.4%;成绩合格的同学比同届卓越班高1.9%。在疾病案例讨论课中,参加过科研型案例第二课堂学习的同学在分析问题时,更倾向于分析疾病内在的发病机制;同时,能更多地联系有类似机制参与的其他疾病;此外,这些学生能更好地分享相关科研进展。而未参加科研型案例第二课堂学习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欠缺,尤其是在相关科研进展方面。
课堂教学中,提前将教学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学,在课堂上再“查漏补缺”和总结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科研型案例的学习,个人的各项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均得到一定提高。
卓越医师班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多为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或进入临床一线,但其自身更适合或更喜欢哪一种,需要深入了解和比较。临床疾病案例的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给了学生了解临床一线工作的机会,而在卓越医生的培养计划中,却没有关于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学习。科研型案例的学习则给了学生科研学习的机会,弥补了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不足。调查研究显示,98.3%的学生认为科研型案例的学习有助于自身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对于选择未来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的卓越医师班学生而言,其可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的申请和研究,或参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6-8]。这种学习模式保障了学生后续教育中科研能力的不间断培养,并充分挖掘其科研潜质。
然而,也有同学提出了一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包括两点:第一,部分同学反应科研型案例的学时少,不能满足学习需求;第二,学生自学耗时较长,对案例重点、难点把握度较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一步磨合和摸索,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原有疾病案例的基础上,引入科研型案例,可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丰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更多选择。在卓越班本科生免疫学中,科研型案例和疾病案例的联合使用,内容丰富,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另外,二者结合,学生对于临床疾病案例的认识和分析也更加深入,更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如何将这两部分内容更加完美地结合,使之更好地为更多本科生服务,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