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忠
2020年11月,老家安徽当涂的语文名师肖仁宗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回当涂一中给全县高中语文教师做一场解读语文统编教材新课标的讲座。我告诉肖老师,这没有任何问题,我不但要做一场讲座,而且还要围绕新课标上一节公开展示课。肖老师觉得有点为难,因为我的讲课费是固定的,不会因为我多上一节课而增多。我明确说明:讲课费不变,公开课是必须要上的。肖老师高兴地说:“杨老师,没想到你还有上公开课的勇气。我们这些年请来的名师,都是以讲座与评课为主,我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过敢上公开课的名师了。”我再次强调,我不是名师,但上公开课是我一直乐意尝试的。最终,围绕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与内涵,我的讲座非常精彩,新颖别致的公开课更是吸引了听课的语文同人。回家乡的这次访学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但肖老师的话却使我感到心情沉重:什么时候,名师上公开课竟然成了稀有事件了!环顾四周,情况也确实如此。在高中语文使用统编教材后,如何围绕新课标的理念设计教学内容,就成了必须探索的问题。我观摩过很多语文公开课,发现开课的老师一般都不是名师,而是以活力四射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以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为代表的名师们往往都是观摩者或点评者。
宗师多多,示范者寥寥,名师们在各种场合输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但很少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直观呈现。这就是名师们的主要现状。但上课是所有教师安身立命的第一法宝,名师在成名之前,站稳讲台也是第一要务;何以成了名师后,竟然少有走上讲台的勇气了?
很多名师不愿意重上讲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观摩教师失望进而产生质疑。名师开设公开课,听课教师当然会对其抱有很高的期望。一旦让人大跌眼镜,不仅名师自己会感到难堪,听课教师也会产生疑惑:所谓名师的课堂也不过如此,甚至还比不上普通教师的课堂呢。这样,就会产生名师最害怕的事情:自砸招牌。出于顾惜身份的目的,很多名师干脆远离公开课,以讲座、评课为主。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使名师身份始终岿然不倒,是最稳妥、最安全的自我保全之策。
其次,有些名师成名后,对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科研不再热心,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教学内容再也没有新突破。如此,很多名师偃旗息鼓,在公开场合不再走上课堂;即便有些名师有开设公开课的勇气,但因为教学内容是众人皆知的大路货,缺少自我见解,无法推陈出新,就无法打动观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名师能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气氛调动得非常热烈,那也是华而不实的虚假繁荣。没有“硬核”作为教学内容的支撑,名师的课堂就无法体现一个“名”字。
第三、有些名师曾经凭借“一招鲜”吃遍天下,受到一线教师的推崇。具体做法就是将以往精心打磨过的或者在权威赛事中获得过大奖的某节课作为出场亮相的招牌课而大获成功,这和某些歌星一辈子只唱一首歌照样风光无限是一个道理。但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名师的经典课很可能已被一线教师借助现代化手段反复观摩。如果名师再次执教相同的内容,观摩教师不仅不买账,还会因审美疲劳产生鄙视心理。出于审慎,名师们干脆不再开课。
名师不愿意上公开课,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则是不争的事实。我不是名师,但我深知开设公开课对语文教师的价值。成为名师前,敢于上公开课,何以成为名师后,对公开课竟然敬而远之?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着实令人错愕与警醒!离开课堂教学的名师,能够“名”到哪里去?所谓“优秀教师不教书”完全就是惰性思维下自欺欺人的悖论。
我非常敬佩黄厚江老师。黄老师提倡本色语文,我在很多场合都听过他的公开课,这些课的确非常“本色”,从不让花里胡哨的噱头和让人眼花缭乱的辅佐手段喧宾夺主,但对文本内容的挖掘与拓展显得深入而宽广。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透彻与新颖别致相得益彰,给听课老师以全新的感受。黄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纯正,嗓音也不像年轻教师一样富有磁性,但他机智幽默,能够围绕具体教学情境将各类典故信手拈来,与教学内容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赞叹不已。黄老师的课堂,就是其丰富的学识与独到的自我见解完美融合的极佳范例。黄老师已过六旬,但仍旧痴迷课堂教学,敢于上公开课,乐于上公开课,这是他获得语文同人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很多教师眼里,不敢上公开课的名师其实算不得真名师。我曾受邀到家乡马鞍山的某初中上课、做讲座,该校校长是我的好友。他告诉我一件事:某位名满天下的名师每年都要到马鞍山来几次,给老师们做讲座,但从不开设公开课。有一次,我的这位校长朋友对该名师说:“X 老师,下次能不能邀请您和我们学校的某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我来邀请马鞍山其他初中的语文老师前来观摩,您看可以吗?”对这样的合理要求,这位名师则根本不置可否,显然没有开课的勇气。说到这里,校长朋友向我叹息:“唉!脱离了课堂教学的名师能算得上名师吗?”
当然,我们应当也要意识到某些名师不愿上公开课的苦衷,虽然这不能成为名师躲避公开课的理由。成为名师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与年轻教师相比,思维相对迟缓,普通话不够纯正,对现代化教育辅助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也相对滞后。这些,都是名师开设公开课尤其和年轻教师同课异构时无法避免的缺陷。名师唯有正视不足,扬长避短,才能上出精彩的公开课,获得其他老师的尊重;而教学内容创新,则是最能打动听课教师的有效方式。
名师如果在教学内容上有禁得起推敲的自我见解,就有了开设公开课的资本。而教学内容的创新,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一定要热爱读书,联系教材广泛涉猎,使自己的知识充盈丰富起来,才能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很难想象,一个躺在功劳簿上尽享教学福利再也不愿意看书的名师还能够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课堂,真要如此,岂不违背了天道酬勤的真理?
我曾经在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凭借对《雨霖铃》的全新解读获得过一等奖,也曾在2016年浙江省“疑难问题解决”教学大赛中凭借“学术写作”的主题教学感动了评委和听课教师;另外,我还多次参加浙江师范大学组织的“语文教学尖峰论坛”,给年轻教师开设公开课,讲授我对课文内容的新见解。这些活动,让我这位不是名师的语文教师意识到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价值。去年受邀在家乡的当涂一中讲学,围绕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我开设了公开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按照传统观点,林冲是个被“逼上梁山”的英雄与反抗朝廷的斗士。如果仅仅联系课文内容来看,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将教学范围扩大到《水浒传》全书,林冲的高大形象就会轰然坍塌:答应寻找“投名状”时的毫不犹豫,等不来挨刀之人的忧心如焚,为了获得人头不惜与杨志性命相搏的拼死缠斗,无不体现出林冲为能够栖身梁山保全自己的冷血残忍;而休妻的动机更是卑劣,为了自身安全竟然不惜休掉深爱自己的妻子,这哪是大丈夫所为(以上教学内容,是对拙文《对林冲形象的再认识》的课堂演绎,该文发表于《语文建设》2016年第9 期)?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我联系《水浒传》全书的思想,在课堂上一一解读学生的疑惑,甚至还当场解决了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林冲形象颠覆性的解读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符合语文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理质疑意识的理念,因此这堂公开课大获成功,获得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肯定。
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师的第一要务,作为名师,更要将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面向教师群体开设公开课,是每一位名师理所当然的责任。只有通过开设公开课,名师的自身素养、教学主张、课堂设计、教授方法等才能立体地呈现在教师面前,让教师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向名师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争做名师的动力。敢于开设公开课并且能在教学内容上翻出全新境界的名师才是真正受到教学同人尊敬的真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