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微绘本”使用

2021-05-27 15:42黄琳琳
关键词:体验活动道德与法治

黄琳琳

摘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编排了不少“微绘本”,教师要充分领悟“微绘本”的设计意图和内容要点,激活“微绘本”的德育价值。可以创新“微绘本”的呈现形式,让道德知识形象可感;聚焦“微绘本”中的故事细节,促道德认知不断深化;围绕“微绘本”组织拓展补充、创意续编、与人物对话、角色扮演等体验活动,助道德知识转为行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微绘本”;道德认知;体验活动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的编排样式颇具特色,若干页面底部往往呈现连续排列的4—8幅画面,或是一组生活场景,或是一个童话故事,或是相互独立却主题聚焦的一组材料,构成了一个内容精简的“微绘本”。“微绘本”往往是教材内容、文本的延伸和拓展,能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生动有趣的素材与资源。教师要充分领悟“微绘本”的设计意图和内容要点,立足学情,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微绘本”的德育价值。

一、创新呈现形式,让道德知识形象可感

教材中的“微绘本”虽然比较精美,但大多是静态的图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为绘本配上声音,或以动画的方式呈现绘本故事。化静为动,简单的画面会变得活泼灵动,抽象的语言会变得形象可感,蕴于其中的深奥道理便简单易懂。

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微绘本”《声音》的文字部分,以儿歌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小点儿声”的原因:“风声小了,听得见流水的声音。雨声小了,听得见小鸟的声音;我们声小了,听得见心灵的声音。在博物馆里,我们声小了,听得见文明的声音!”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先依次呈现“微绘本”中的前两幅画面,并播放儿歌音频,配上与内容相匹配的雨声、流水声、鸟啼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声音的和谐动听。接着,出示第三幅图画,用轻音乐渲染“心灵的声音”。当学生沉浸其中,再引导他们说说为什么在博物馆里,我们的声音小一点,文明就会多一点。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小点儿声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并对“在公共场所小点声”的做法自觉地形成情感认同。

当然,教学由《拖拉鸟》《小马过河》等经典故事改编的“微绘本”,也可以利用相关的网络音频、视频资源,或创新其呈现形式,让蕴藏道德知识的故事更加形象可感,易于被学生吸收、消化。

二、聚焦故事细节,促道德认知不断深化

除了精美的图画、精练的文字,教材中的“微绘本”还有许多独具匠心的细节,值得教师利用。教学时,如能把握这些“微绘本”独有的细节,并且将其放大后巧妙地运用于课堂,则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与情感共鸣。

例如,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的“微绘本”故事是《守规则,懂礼让》,画面中出现了几处不经意的“小问号”。有教师在教学时就充分抓住了这一细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在深层辨析中理清规则与礼让的关系。教学片段如下:

师大家都在有序排队,你们都同意老奶奶排到最前面吗?这不是插队吗?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老奶奶年纪大了,让她先上车,早点休息。

生老奶奶年纪大了,等太久,吃不消。

生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要尊敬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应该谦让。

师没错,排队中如果遇到老人,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做到文明礼让。除了老人,我们还应该礼让哪些人?

生孕妇、军人叔叔、残疾人、急诊病人……

师说得真好!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遵守排队规则,又要懂得礼让。

再如,二年级下册《挑战第一次》中的“微绘本”《小马过河》,最后一幅图画,之前很矮小的小马一下子就高大了许多,还显得神气无比。有教师就结合这个细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勇敢地面对挑战是自信的表现。在尝试和挑战的同时,小马慢慢成长起来,这也正是本课的主题。

三、组织体验活动,助道德知识转为行动

围绕教材中的“微绘本”组织教学活动,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读故事或者听故事的层面,而要将实践的“活水”引入课堂。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應带领学生走进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和故事的主人公对话;另一方面,读完故事,还要引导学生走出绘本,回归现实,联系自身生活,促进自我成长。针对不同主题的“微绘本”,教师可以开展多种体验活动,让其成为连接儿童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的桥梁。

(一)拓展补充内容

教材毕竟是个“例子”,某些“微绘本”内容与实际学情并不完全相符,教师此时就可以巧妙地将拓展、补充绘本植入课堂教学中,让故事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例如,二年级上册《家乡物产养育我》的“微绘本”是《马头琴的传说》,主要介绍了“马头琴”的来历传说。这对于江南地区长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已有“微绘本”的基础上,拓展绘本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分享自己家乡独有的乡土文化。笔者教学时向学生介绍家乡儿歌,唤醒其热爱家乡的情感。

师我们的海门山歌曲调优美,乡土气息浓厚,被称为江海平原“一枝花”,还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们想听吗?

(师生欣赏海门山歌《淘米记》。)

师你听懂了吗?感觉家乡的山歌怎么样?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淘米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编成的第一部山歌小戏,还曾进京表演,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

师今天,我们还邀请到了欣妤阿婆,让她来教我们哼唱几句好吗?

(学生一起学唱家乡山歌。)

师哼着家乡的山歌,你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交流。)

师山歌,寄托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最美不过乡音,无论走到哪,都让人难以忘怀。

(二)创意续编故事

教材中许多“微绘本”故事采用的是开放式结尾,这恰好为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留足了空间。

例如,执教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的“微绘本”《拖拉鸟》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朋友,还记得刚才的拖拉鸟吗?学到这,你想对拖拉鸟说些什么?

2.如果你就是那只拖拉鸟,现在你准备去干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意续编。)

3.如果让你重新给拖拉鸟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呢?(勤快鸟、不拖拉鸟、有错就改鸟等。)

这样的创意续编,有效提升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引领儿童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生活。

(三)与人物对话

阅读“微绘本”,是一个与故事主人公、与自我“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也在引领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例如,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一课安排的“微绘本”是《小马虎添麻烦》。读完故事,教师提问:你们有小马虎这样的经历吗?这一下激起了他们的共鸣:“我也经常忘记带作业本,为了这,没少挨妈妈的批评。”“有一次,我马马虎虎穿了一双鞋就出了门,走了一会才发现穿了两只不一样的鞋子,于是急急忙忙回家去换,结果就迟到了。”“每次做作业,我总会因为马虎出错,不是漏标点,就是抄错数字,真是烦恼透了。”接着,探寻“怎样才能不马虎”,学生纷纷出招。这既是为故事中的“小马虎”献计献策,也是反思、改进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对话”,让学生从绘本“回归自我”,读着故事中的“他”,述说着生活中的“我”。

(四)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常用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角色,快速获得实践感悟,实现道德的自主构建。而教材中的“微绘本”故事大多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适合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德行。

例如,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中的“微绘本”《小宝,不可以》的内容就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五个场景中,五个“不可以”暗示着来自家长的命令或提醒。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1.引入绘本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播放配音绘本故事《小宝,不可以》。

2.抛出绘本中的问题:听了故事,谁来说说小宝到底有什么烦恼?爸爸妈妈为什么总说“不可以”?学生讨论交流。

3.联系实际提问:你有小宝这样的烦恼吗?当你做什么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对你说“不可以”呢?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如果安排的活动是事先和父母约定好的,因为自己内心懈怠不想坚持了,“不可以”这样的提醒是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听取父母的建议;如果是家长单方面的要求,那我们就应该与家长好好沟通,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和爸爸妈妈共同制订一份周末行动计划,安排好周末生活……

4.布置角色扮演任务: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来演一演吧!小组进行角色扮演,集体展演。随机采访,交流心得。

通過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走进了故事人物的内心,也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了当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应该协商交流。学生通过“演一演”,激活了绘本的情境内涵,同时也在体验活动中实现了道德的成长。

总之,不同的“微绘本”有着不同的道德生长点,只要多尝试,多探索,定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宋月红.“大家排好队”教学实录[J].中国德育,2019(3).

[2] 冯林军.用副版绘本引领学生过更好的道德生活——《道德与法治》副版绘本使用策略探微[J].中小学德育,2019(2).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让品德课堂充满魅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谈如何让“体验”真正成为品德课堂的生长点